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新课改政策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对新型教师的角色作全面系统的思考。本文将着眼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①分析新课改后语文教师角色有哪些转变;②思考语文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存在的潜在问题;③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能够为语文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
2001年至今,我国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各大中小学逐见成效并不断深入。新课改不是对课程问题的简单修补,而是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引进现有的课程,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转变能否适应[1]。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快转变自身的角色认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描述,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然而这种观念下,很容易出现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等问题。同时,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成为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平等的学习伙伴,转变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顺从者角色。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感和言语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应当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纳入到课堂的调整和整合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兴趣[2]。
(二)由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过去,教师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往往是一名管理者的身份并掌握着绝对权威。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班级活动正常运转[3]。由于无法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又必须保证教学进度,管理方式往往呈现整齐划一的特点。教师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管理权利使用不当等问题,出现“命令主义”、“独裁高压”等管理倾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性地接受别人意见。新课改强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成为积极学习环境的创造者,逐渐放开对教学整齐划一的控制。在尊重学生独立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学习、活动中来,实现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教师应当协调多余专制,其权威更多在于通过良好的班风来影响每个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要求每个学生应当如何。”[4]只有这样,才能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严格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管理中来,活跃班级氛围。
(三)由课程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虽然处于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执行者,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当前的教材内容更加接近自然、贴近生活。语文不再仅仅是呈现在课本中干巴巴的字词,而是汇通古今、博采中外,学科渗透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这样一方面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不勤于精业,就会使教学过程障碍重重。台湾学者欧用生曾提出“课程改革是教师再社会化、再学习化的过程,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5]换句话说,没有教师进步的新课改,注定只能停留在一纸空文。所以當代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让自己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一)遭遇的挑战
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这个改革的道理简单,无需多言;说它复杂,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和改变并不容易。[6]新课改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显性和隐性问题。下面,本文将从“所思”和“所为”这两方面分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遇到的挑战。
1.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抵触情绪
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脱离观念而存在。当前,很多教师存在“旧瓶装新酒”的问题——表面上接受了新课改,但实际上很少将其付诸实践,在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身上,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念在很多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观念的转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些重要考试中,仍然是以应试考试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往往把大量时间用在备课、批改作业上,习惯于使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放在首位而缺乏精力来顾忌新课改。但是由于新课改的势在必行使教师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熟悉的教育模式,现实要求与自我偏好之间的矛盾使一些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怨言。教师对于新课改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偏差,这样既无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无助于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2.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角色定位错误
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主动尝试转变教学模式,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但由于其中一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欠缺、对新课改的精神内核把握不明,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角色定位错误等问题。例如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贯彻这一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合作探究等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管理不当、听之任之,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知识。[7]其原因在于教师认为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对学生减少干涉,而忽略了本身的教学任务;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忘记了上课的真正目的。这样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取得不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特征,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首要条件,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转变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新课改的教育,传授前沿的教学经验,使教师意识到转变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另外,教师自身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抛弃过时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在育人的过程中也要育己,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性和竞争力,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2.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角色能否成功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而教师培训无疑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此,既要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要完善继续教育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培养,不断提高教育的实践能力。我国多年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创造力的缺乏,可借助于教师培训得以根本性的补救,教师培训必须承载着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重任。[8]
3.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前,我国仍存在教师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尴尬情况。这一问题不光造成了现有教师无心恋教,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严格和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促进“老教师”和“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增强专业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身上所承担的使命和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总结;在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和行动上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不仅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丹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考试周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017(41):69.
[3]熊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及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D].学术研究,2005:30.
[4]李大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J].继續教育研究,2004:02.
[5]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的独白与对话[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08.
[6]靳玉乐.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页.
[7]卢丹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吉林:考试周刊,2017(41):70.
[8]熊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及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49.
作者简介:王晖蓉(1994—),女,山东聊城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
2001年至今,我国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各大中小学逐见成效并不断深入。新课改不是对课程问题的简单修补,而是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引进现有的课程,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转变能否适应[1]。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快转变自身的角色认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描述,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然而这种观念下,很容易出现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等问题。同时,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成为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平等的学习伙伴,转变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顺从者角色。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感和言语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应当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纳入到课堂的调整和整合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兴趣[2]。
(二)由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过去,教师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往往是一名管理者的身份并掌握着绝对权威。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班级活动正常运转[3]。由于无法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又必须保证教学进度,管理方式往往呈现整齐划一的特点。教师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管理权利使用不当等问题,出现“命令主义”、“独裁高压”等管理倾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性地接受别人意见。新课改强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成为积极学习环境的创造者,逐渐放开对教学整齐划一的控制。在尊重学生独立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学习、活动中来,实现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教师应当协调多余专制,其权威更多在于通过良好的班风来影响每个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要求每个学生应当如何。”[4]只有这样,才能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严格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管理中来,活跃班级氛围。
(三)由课程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虽然处于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执行者,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当前的教材内容更加接近自然、贴近生活。语文不再仅仅是呈现在课本中干巴巴的字词,而是汇通古今、博采中外,学科渗透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这样一方面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不勤于精业,就会使教学过程障碍重重。台湾学者欧用生曾提出“课程改革是教师再社会化、再学习化的过程,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5]换句话说,没有教师进步的新课改,注定只能停留在一纸空文。所以當代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让自己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一)遭遇的挑战
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这个改革的道理简单,无需多言;说它复杂,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和改变并不容易。[6]新课改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显性和隐性问题。下面,本文将从“所思”和“所为”这两方面分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遇到的挑战。
1.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抵触情绪
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脱离观念而存在。当前,很多教师存在“旧瓶装新酒”的问题——表面上接受了新课改,但实际上很少将其付诸实践,在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身上,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念在很多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观念的转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些重要考试中,仍然是以应试考试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往往把大量时间用在备课、批改作业上,习惯于使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放在首位而缺乏精力来顾忌新课改。但是由于新课改的势在必行使教师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熟悉的教育模式,现实要求与自我偏好之间的矛盾使一些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怨言。教师对于新课改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偏差,这样既无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无助于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2.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角色定位错误
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主动尝试转变教学模式,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但由于其中一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欠缺、对新课改的精神内核把握不明,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角色定位错误等问题。例如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贯彻这一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合作探究等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管理不当、听之任之,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知识。[7]其原因在于教师认为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对学生减少干涉,而忽略了本身的教学任务;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忘记了上课的真正目的。这样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取得不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特征,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首要条件,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转变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新课改的教育,传授前沿的教学经验,使教师意识到转变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另外,教师自身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抛弃过时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在育人的过程中也要育己,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性和竞争力,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2.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角色能否成功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而教师培训无疑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此,既要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要完善继续教育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培养,不断提高教育的实践能力。我国多年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创造力的缺乏,可借助于教师培训得以根本性的补救,教师培训必须承载着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重任。[8]
3.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前,我国仍存在教师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尴尬情况。这一问题不光造成了现有教师无心恋教,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严格和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促进“老教师”和“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增强专业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身上所承担的使命和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总结;在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和行动上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不仅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丹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考试周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017(41):69.
[3]熊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及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D].学术研究,2005:30.
[4]李大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J].继續教育研究,2004:02.
[5]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的独白与对话[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08.
[6]靳玉乐.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页.
[7]卢丹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吉林:考试周刊,2017(41):70.
[8]熊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及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49.
作者简介:王晖蓉(1994—),女,山东聊城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