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学生”在农村的儿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我校为例达56%,令人震惊!这部分孩子胆小,性格孤僻,自卑心理严重,厌学情绪较浓,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调查、研究这些“留守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努力探寻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行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情,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亲情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可尽量不外出打工,或就近在能照顾孩子的地方找份工作;要么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如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果实,这样下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父母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孩子不能带在身边,可定时和孩子互通信息,如写信、打电话等,及时与孩子交流、沟涌,了解掌握孩子的思想、生活及学习状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及认知等方面的困难,让孩子感觉父母不再是远不可及,而是和别人一样,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这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养成了不少不良习惯,很多孩子忧郁、自卑,性格孤僻内向、学习丧失信心,还有孩子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教师教导。作为教师,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把师生情转化为父母爱。
二、爱心呵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课题组的计划、行动已经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与大力支持,学校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留守学生”的关爱组织,并及时制定了对“留守学生”的“两多”与“两定”。“两多”是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多家访,多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帮助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两定”是指学校定期督查,定期召开由监护人参加的家长会,由留守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及时交流、沟通,大力协作,共同教育。如学校开通了“家校一线通”,这成为学校与监护人对学生在校、在家情况交流、沟通的平台,特别为留守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提供了许多方便。自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关爱组织以后,一方面定期召开会议,不断完善制度,让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当好“代理家长”,针对及时反映出现的现象与问题,互通信息,共同协调解决好“留守学生”的实际困难。如六年级江小龙同学,平日里穿着脏兮兮的,整天不做家庭作业。偶尔有一次穿得干净了,不用问就知道是他外出打工的妈妈回来了。那几天,他的字写得也比以前好,与妈妈不在身边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可惜好景不长,妈妈一走,他又恢复了老样子。这样的孩子哪里还有心思搞好学习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留守儿童,既要做他们的教师,又要像他们的父母那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真诚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心理疏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校少先大队、各中队都在辅导员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实施“人文关怀”。如教师节前,组织“留守学生”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献花活动;国庆长假期间,为这些孩子送月饼度中秋,以慰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在“国庆”长假,组织“留守学生”外出游览,将思想品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寓于实际行动之中。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从中看见了成效,也收获了希望。如吴飞同学,他的外公外婆反映他在家不听话,十分淘气,一直不喜欢学习,还有不良的行为习惯;自从参加了这些活动,他现在懂事多了,也爱学习了,外公外婆对教师表示十分感谢。通过调查发现,对留守学生的关爱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编外”、“代管”家长无法取代父母的亲情,他们需要父母、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教育。我们不仅在生活上、物质上给予帮助和照顾,更应多关心他们的心灵,力图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心中最需要的。我们要让父母明白:要挣钱,应更要孩子。如一年级的吴小花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可她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很少与人交流,和同学交流也少而又少,我们和她谈话时,她很少回答,只是摇摇头。一天上学班主任教师发现她的头上有一处伤,问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地回答是小表弟打的,小姨并不知道。她在调查表的“心里话”栏目里写上“想妈妈”三个字,这足以表示她的内心渴望。像这样胆小、内向有自卑心理的留守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不及时对他们关心和爱护,长此以往,他们的厌学情绪就会严重,学习成绩也就有可能下降了。我就将这些信息及时地电话告知了她的家长和小姨,寻求好方法,使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矫正班级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做法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努力探讨。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农村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群更需要爱的农村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一、亲情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可尽量不外出打工,或就近在能照顾孩子的地方找份工作;要么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如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果实,这样下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父母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孩子不能带在身边,可定时和孩子互通信息,如写信、打电话等,及时与孩子交流、沟涌,了解掌握孩子的思想、生活及学习状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及认知等方面的困难,让孩子感觉父母不再是远不可及,而是和别人一样,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这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养成了不少不良习惯,很多孩子忧郁、自卑,性格孤僻内向、学习丧失信心,还有孩子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教师教导。作为教师,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把师生情转化为父母爱。
二、爱心呵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课题组的计划、行动已经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与大力支持,学校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留守学生”的关爱组织,并及时制定了对“留守学生”的“两多”与“两定”。“两多”是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多家访,多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帮助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两定”是指学校定期督查,定期召开由监护人参加的家长会,由留守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及时交流、沟通,大力协作,共同教育。如学校开通了“家校一线通”,这成为学校与监护人对学生在校、在家情况交流、沟通的平台,特别为留守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提供了许多方便。自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关爱组织以后,一方面定期召开会议,不断完善制度,让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当好“代理家长”,针对及时反映出现的现象与问题,互通信息,共同协调解决好“留守学生”的实际困难。如六年级江小龙同学,平日里穿着脏兮兮的,整天不做家庭作业。偶尔有一次穿得干净了,不用问就知道是他外出打工的妈妈回来了。那几天,他的字写得也比以前好,与妈妈不在身边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可惜好景不长,妈妈一走,他又恢复了老样子。这样的孩子哪里还有心思搞好学习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留守儿童,既要做他们的教师,又要像他们的父母那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真诚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心理疏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校少先大队、各中队都在辅导员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实施“人文关怀”。如教师节前,组织“留守学生”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献花活动;国庆长假期间,为这些孩子送月饼度中秋,以慰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在“国庆”长假,组织“留守学生”外出游览,将思想品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寓于实际行动之中。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从中看见了成效,也收获了希望。如吴飞同学,他的外公外婆反映他在家不听话,十分淘气,一直不喜欢学习,还有不良的行为习惯;自从参加了这些活动,他现在懂事多了,也爱学习了,外公外婆对教师表示十分感谢。通过调查发现,对留守学生的关爱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编外”、“代管”家长无法取代父母的亲情,他们需要父母、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教育。我们不仅在生活上、物质上给予帮助和照顾,更应多关心他们的心灵,力图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心中最需要的。我们要让父母明白:要挣钱,应更要孩子。如一年级的吴小花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可她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很少与人交流,和同学交流也少而又少,我们和她谈话时,她很少回答,只是摇摇头。一天上学班主任教师发现她的头上有一处伤,问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地回答是小表弟打的,小姨并不知道。她在调查表的“心里话”栏目里写上“想妈妈”三个字,这足以表示她的内心渴望。像这样胆小、内向有自卑心理的留守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不及时对他们关心和爱护,长此以往,他们的厌学情绪就会严重,学习成绩也就有可能下降了。我就将这些信息及时地电话告知了她的家长和小姨,寻求好方法,使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矫正班级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做法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努力探讨。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农村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群更需要爱的农村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培养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