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本科学生党支部建设及其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系统的提出了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构建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党支部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学风、班风建设。
关键词: 高校;党支部建设;研究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高校本科生党支部作为高校数量最多的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本科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现状
1.党支部结构较完整,设置有待合理化
本科生党支部以班级、专业、年级和混合建制四种方式为主,在高年级班级建立党支部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以班级为单位建制的党支部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绝大部分党支部支委会仅设有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但党支部成员过多,再加上党小组划分情况不理想,导致党支部工作灵活性不够,严重影响到党支部成员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工作效率。
2.党支部成员变化大,干部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党员发展时期相对集中,党员数量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在大一、大二阶段,几乎是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共建党支部;在学生进入大三、大四阶段后,由于党员数量增加,会经常出现支部重新划分的情况,当某一支部的支部干部培养成熟以后就面临着新的支部干部出现的情况。另外,大四还面临考研复试、求职和实习等在校外长期居住的情况,无法继续有效开展支部建设工作,这些都是目前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工作中主要面对的客观问题。
3.组织生活能坚持,内涵形式有待多样化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活动的重要内容。从组织生活的频率、效果和党支部成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态度来看,本科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坚持得较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以“会议”和“讨论”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内涵,严重影响到组织生活的效果。
4.指导教师稳定性不高,支部建设缺乏系统指导
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一边要承担繁重的日常学生工作任务,一边又要指导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学生的日常管理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同时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正在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教育经验不多,理论水平有限。此外,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工作分工也在变化调整,对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长期缺乏系统的指导。
5.党支部管理制度较齐全,执行效果亟需提升
本科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情况较好,管理制度也较齐全,但75.3%的党支部沒有很好的建立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这些情况暴露出党支部执行制度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党支部制度执行有待进一步有有效化。
6.党员整体素质较高,教育管理有待强化
本科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对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情况以及群众基础等进行了全面考察,从“入口”上把好了质量关。但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来看,部分本科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党员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需要花大力气去重点抓的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探索
1.创新支部设置模式,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力
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生活、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尝试多样化的学生党支部建立模式。如尝试不同年级的党员成立党支部,高年级优秀党员带动低年级党员成长,强化党员交流和自我教育的效果。大三、大四学生按班级建立党支部,大一、大二学生在选聘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支委的基础上,根据党员人数可跨班级、跨专业建立党支部,同时将学生辅导员编入到各学生党支部,参与指导党支部建设工作。
2.创新指导方法,提升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党支部指导老师的知识培训和政策激励,同时选配得力的高年级优秀老党员参与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指导老师应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党支部提供合理、有效、新颖的指导建议,在参与党支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党支部自身建设加强指导,包括支部活动、民主生活会的开展,支部党员的持续教育,党支部工作的制度建设等。
3.建立健全组织制度,规范学生党支部建设
开展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首先应完善组织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包括党校培训、团员“推优”、党员管理等一系列党建制度,规范党员培训、发展及教育管理的程序;开展党员入党宣誓、党员民主评议等入党后期教育管理,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建立健全入党联系人及入党谈话制度,深入了解其思想状况;加强党建档案建设,规范学生党建档案管理等。
4.强化学生党建队伍的培训指导,重视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发挥
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或者分管年级辅导员担任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居多,存在精力投入不够、业务不够熟练的结构化矛盾。所以,培养优秀学生党支部骨干,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核心。要定期对学生党支部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使其熟悉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和要求,系统学习党务理论知识,提高其党性修养和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创新学生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机制,通过培养训练、制定约束等途径,提升学生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发挥党支部书记的作用,促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开展。
5.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与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党员教育管理效果的好坏是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的真实反映,直接影响着党员先进性和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水平。要坚持和完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通过开展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实效性明显、具有较强吸引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生活,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同时教育广大党员。
6.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凸显教育管理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实际,在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党员,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对低年级党员要重点进行端正入党动机的再教育,不仅完成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做到思想上入党;对高年级党员要通过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应找准切入点,注重针对性,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注意分析新时代党员的特点和思想动态,通过社会实践、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一志.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2]王元彬,李航敏.创新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
[3]韦彪,钱海燕.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6(1).
关键词: 高校;党支部建设;研究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高校本科生党支部作为高校数量最多的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本科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本科生党支部建设现状
1.党支部结构较完整,设置有待合理化
本科生党支部以班级、专业、年级和混合建制四种方式为主,在高年级班级建立党支部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以班级为单位建制的党支部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绝大部分党支部支委会仅设有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但党支部成员过多,再加上党小组划分情况不理想,导致党支部工作灵活性不够,严重影响到党支部成员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工作效率。
2.党支部成员变化大,干部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党员发展时期相对集中,党员数量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在大一、大二阶段,几乎是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共建党支部;在学生进入大三、大四阶段后,由于党员数量增加,会经常出现支部重新划分的情况,当某一支部的支部干部培养成熟以后就面临着新的支部干部出现的情况。另外,大四还面临考研复试、求职和实习等在校外长期居住的情况,无法继续有效开展支部建设工作,这些都是目前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工作中主要面对的客观问题。
3.组织生活能坚持,内涵形式有待多样化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活动的重要内容。从组织生活的频率、效果和党支部成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态度来看,本科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坚持得较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以“会议”和“讨论”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内涵,严重影响到组织生活的效果。
4.指导教师稳定性不高,支部建设缺乏系统指导
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一边要承担繁重的日常学生工作任务,一边又要指导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学生的日常管理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同时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正在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教育经验不多,理论水平有限。此外,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工作分工也在变化调整,对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长期缺乏系统的指导。
5.党支部管理制度较齐全,执行效果亟需提升
本科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情况较好,管理制度也较齐全,但75.3%的党支部沒有很好的建立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这些情况暴露出党支部执行制度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党支部制度执行有待进一步有有效化。
6.党员整体素质较高,教育管理有待强化
本科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对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情况以及群众基础等进行了全面考察,从“入口”上把好了质量关。但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来看,部分本科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党员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需要花大力气去重点抓的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探索
1.创新支部设置模式,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力
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生活、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尝试多样化的学生党支部建立模式。如尝试不同年级的党员成立党支部,高年级优秀党员带动低年级党员成长,强化党员交流和自我教育的效果。大三、大四学生按班级建立党支部,大一、大二学生在选聘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支委的基础上,根据党员人数可跨班级、跨专业建立党支部,同时将学生辅导员编入到各学生党支部,参与指导党支部建设工作。
2.创新指导方法,提升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党支部指导老师的知识培训和政策激励,同时选配得力的高年级优秀老党员参与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指导老师应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党支部提供合理、有效、新颖的指导建议,在参与党支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党支部自身建设加强指导,包括支部活动、民主生活会的开展,支部党员的持续教育,党支部工作的制度建设等。
3.建立健全组织制度,规范学生党支部建设
开展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首先应完善组织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包括党校培训、团员“推优”、党员管理等一系列党建制度,规范党员培训、发展及教育管理的程序;开展党员入党宣誓、党员民主评议等入党后期教育管理,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建立健全入党联系人及入党谈话制度,深入了解其思想状况;加强党建档案建设,规范学生党建档案管理等。
4.强化学生党建队伍的培训指导,重视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发挥
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或者分管年级辅导员担任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居多,存在精力投入不够、业务不够熟练的结构化矛盾。所以,培养优秀学生党支部骨干,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核心。要定期对学生党支部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使其熟悉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和要求,系统学习党务理论知识,提高其党性修养和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创新学生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机制,通过培养训练、制定约束等途径,提升学生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发挥党支部书记的作用,促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开展。
5.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与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党员教育管理效果的好坏是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的真实反映,直接影响着党员先进性和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水平。要坚持和完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通过开展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实效性明显、具有较强吸引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生活,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同时教育广大党员。
6.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凸显教育管理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实际,在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党员,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对低年级党员要重点进行端正入党动机的再教育,不仅完成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做到思想上入党;对高年级党员要通过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应找准切入点,注重针对性,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注意分析新时代党员的特点和思想动态,通过社会实践、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一志.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2]王元彬,李航敏.创新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
[3]韦彪,钱海燕.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