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说文解字注》中认为“谚,传叠韵”。或谓“俚谚、常言、俗话、老话、古话等”。温端政认为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一切俚谚俗语”,狭义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谚语涉及社会、历史、生产、自然、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谚语是语言中的盐。”自2011年以来,各地民谚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谚语研究主要是谚语不同类型文化解读。研究主体为语言学、文学、民俗学,文化学者、教育学者侧重于通过谚语的教育价值等视角研究谚语教育智慧。但是将民间谚语与新时代大背景相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未来发展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
本文通过对中国谚语和谐、礼让精神的探析,深入挖掘中国谚语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谚语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发挥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谚语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谚语中的礼让精神
《说文》释“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本义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礼与履可互训,从而引申为守礼、礼敬等。
《说文》释“让”:“让,相责让。从言,襄声。”让的本义是责备,繁体写作禳,攘和禳是古今字,让的辞让之义即是由攘的本义演变而来。
(一)严于律己
谚语:“礼制君子,法制小人。”君子争礼,小人争嘴。蒙古族谚语:“癞蛤蟆怎样蹦跳,也离不开河岸;奸猾人怎么耍花招,也离不开无耻。”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谚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人亦如工匠一般,欲成大事者,必先具备优良品质。“能敬者,必有德。”“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儒家谚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除了修养个人品德,知识学习也很重要,“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谚语:“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都说明了应虚心求学,因为“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品质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作为。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不要瞧不起小事,因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宽敬以待人
一个人的宽容,来自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尊重他人的心。谚语:“气量要宏大,待人要真诚。”白族谚语:“要受人尊重,首先尊重人。”维吾尔族谚语:“你尊敬人,人尊敬你。”都倡导要尊重他人。
宽容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商人以宽容待人,和气生财,财源滚滚;官员以宽容待人,广纳良才,受人民爱戴;国家之间宽容相待,世界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谚语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怀宽厚之心,懂得让利于人,才能收获更好的未来。“吃个面有先来后到,拿株草有高有低。”做一个和善的人,懂得退让与示弱。因为“谦虚日久人人爱,骄傲日久成孤人”。
谚语:“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和“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提出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
今日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严于律己,宽敬待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品味出生活的价值。
二、谚语中的和谐精神
《说文》释“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和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和谐”价值观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始终是普世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层面
春秋时期的管仲有句名言:“善人者,人亦善之。”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君子有容人之雅量,不会为小事而一争高下。
我们常说“水滴石穿”,强势像石,和善如水,以柔克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道家谚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谚语“人不能霸道,霸道无友;心不能自私,自私则困”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自私。谚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告诉我们说话要留口德,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因为“良言暖三春,恶言记终身”。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我们“每有患急,先人后己”。和善是解决人与人间矛盾的有力手段。
(二)社会层面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正如谚语“多一个铃多一声响,多一支蜡多一份光”,维吾尔族谚语:“肉汤靠盐,人要靠帮。”柯尔克孜族谚语:“凡是你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对群众吝啬。”“一人掘井,众人吃水。”
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我國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谚语“地主日日肉,穷人天天瘦”“马上不知马下苦”“富人粮喂猪,穷人孩子饿得哭”,这些情景已成历史。维吾尔族谚语“巴依家天天是喜事,穷人家天天是忧愁”,这些窘困也已扫除,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天公造物奇,有水鱼自育”“天公地道,不吵不闹”“天无绝人之路,地无短人之食”及“天地分阴阳,八卦定君臣”,体现劳动人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谚语:“羊群和睦,狼不敢捉。”当下弘扬以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然而世界正面临强烈的不稳定,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满架葡萄一条根”,人类命运将走向何方?国与国之间该如何相处?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党和国家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全球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中华民族关于和谐礼让精神的谚语,不同地域有不同表述。但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和谐礼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浸润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明亮的星星装点天空,正确的谚语指导行动。”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浩如烟海的谚语不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和自然,还为我们提供关于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谚语是语言中的盐。”自2011年以来,各地民谚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谚语研究主要是谚语不同类型文化解读。研究主体为语言学、文学、民俗学,文化学者、教育学者侧重于通过谚语的教育价值等视角研究谚语教育智慧。但是将民间谚语与新时代大背景相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未来发展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
本文通过对中国谚语和谐、礼让精神的探析,深入挖掘中国谚语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谚语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发挥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谚语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谚语中的礼让精神
《说文》释“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本义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礼与履可互训,从而引申为守礼、礼敬等。
《说文》释“让”:“让,相责让。从言,襄声。”让的本义是责备,繁体写作禳,攘和禳是古今字,让的辞让之义即是由攘的本义演变而来。
(一)严于律己
谚语:“礼制君子,法制小人。”君子争礼,小人争嘴。蒙古族谚语:“癞蛤蟆怎样蹦跳,也离不开河岸;奸猾人怎么耍花招,也离不开无耻。”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谚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人亦如工匠一般,欲成大事者,必先具备优良品质。“能敬者,必有德。”“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儒家谚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除了修养个人品德,知识学习也很重要,“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谚语:“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都说明了应虚心求学,因为“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品质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作为。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不要瞧不起小事,因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宽敬以待人
一个人的宽容,来自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尊重他人的心。谚语:“气量要宏大,待人要真诚。”白族谚语:“要受人尊重,首先尊重人。”维吾尔族谚语:“你尊敬人,人尊敬你。”都倡导要尊重他人。
宽容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商人以宽容待人,和气生财,财源滚滚;官员以宽容待人,广纳良才,受人民爱戴;国家之间宽容相待,世界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谚语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怀宽厚之心,懂得让利于人,才能收获更好的未来。“吃个面有先来后到,拿株草有高有低。”做一个和善的人,懂得退让与示弱。因为“谦虚日久人人爱,骄傲日久成孤人”。
谚语:“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和“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提出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
今日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严于律己,宽敬待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品味出生活的价值。
二、谚语中的和谐精神
《说文》释“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和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和谐”价值观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始终是普世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层面
春秋时期的管仲有句名言:“善人者,人亦善之。”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君子有容人之雅量,不会为小事而一争高下。
我们常说“水滴石穿”,强势像石,和善如水,以柔克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道家谚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谚语“人不能霸道,霸道无友;心不能自私,自私则困”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自私。谚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告诉我们说话要留口德,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因为“良言暖三春,恶言记终身”。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我们“每有患急,先人后己”。和善是解决人与人间矛盾的有力手段。
(二)社会层面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正如谚语“多一个铃多一声响,多一支蜡多一份光”,维吾尔族谚语:“肉汤靠盐,人要靠帮。”柯尔克孜族谚语:“凡是你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对群众吝啬。”“一人掘井,众人吃水。”
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我國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谚语“地主日日肉,穷人天天瘦”“马上不知马下苦”“富人粮喂猪,穷人孩子饿得哭”,这些情景已成历史。维吾尔族谚语“巴依家天天是喜事,穷人家天天是忧愁”,这些窘困也已扫除,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天公造物奇,有水鱼自育”“天公地道,不吵不闹”“天无绝人之路,地无短人之食”及“天地分阴阳,八卦定君臣”,体现劳动人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谚语:“羊群和睦,狼不敢捉。”当下弘扬以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然而世界正面临强烈的不稳定,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满架葡萄一条根”,人类命运将走向何方?国与国之间该如何相处?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党和国家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全球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中华民族关于和谐礼让精神的谚语,不同地域有不同表述。但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和谐礼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浸润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明亮的星星装点天空,正确的谚语指导行动。”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浩如烟海的谚语不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和自然,还为我们提供关于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