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立报》(续一)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一张接近群众的报纸“以日销百万为目的”!这是多么大胆,多么诱人的口号。《立报》创刊的广告就是用大号字标出这句话的。广吿套红登在《新闻报》上,足足占了两个整版。顿时,它震动了大上海。难怪《申报》的马荫良和《新闻报》的汪伯奇打算联合起來办一张小报,白送给读者来抵制它了。
其他文献
1.哪些文章和专栏您最爱读?2.哪些文章和专栏对您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或研究工作有所帮助?3.您认为本刊应当增加什么内容,设置什么专栏?4.本刊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欢迎读者踊跃发表意见。来信请寄:北京8811信箱《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
1931年中原初定而烟禁大开。以刘峙为省主席的河南反动当局,特地设立了征收特货(按:即鸦片)烟苗捐,组织机构庞大。虽美其名曰“寓禁于征”,实际上是以发财为目的。而省会开封,特货公司(按:即烟馆)林立,瘾君子任意所之。
<正>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盘接旧《大公报》,所用五万元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吴鼎昌挪用了四行总管理处的公款,一说是吴鼎昌一人的独资。谁是谁非还没有定论。《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二辑发表张篷舟同志编写的《大公报大事记》,作为尔后编写《大公报史》的张本。对资金谁属的问题采用了“独资”之说,我以为值得商榷。为此我想略述1957年编写《旧大公报批判资料》的情况,
陈同生(又名农菲),新闻界前辈。本名张翰君,1906年生于湖南省零陵县。周岁时,全家随祖父迁居四川省营山县。1924年,十八岁时,因参加张澜先生领导的抗捐运动,几乎被当地军阀杀害。
<正> 这是个一头卷发,神志腼腆,举止斯文的青年人。他不善辞令,在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只是笑笑,并不时地陷入沉思。有时他的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把照相机的镜头盖揭开,又盖上。他沉醉在摄影事业中。他的心灵的窗口,以及他的摄影机的镜头,是时时向着生活的海洋打开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白帆,都记载着他的美的求索的历程,也都能找到他的心的投影。
抗战胜利后不久,1945年9月初的一天凌晨,我在化龙桥《新华日报》看过了当天报纸大样,在编辑室的藤榻上休息了一刻,就下山坐公共汽车到赖家桥文工会驻地,去看鹿地亘夫妇。日本投降后,他们写信约我谈话已经不止一次了,主要要谈的是他们是否可以尽快回国,和“反战同盟”的那些盟员今后的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