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岳阳楼记》在语文教学中是“前人之述备矣”,但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和导游职业资格证考证需要,力求从导游讲解角度全面赏析《岳阳楼记》,以提升学生导游水平与素质,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文学欣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堪称千古绝唱。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导游语文》收录了这篇文章,其目的不言而喻,期冀借此文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并宣扬岳阳楼旅游。作者以为,除应学习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和精妙作文技巧,导游人员还应从导游讲解的角度来赏析《岳阳楼记》。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组成,骈散相间,结构严谨,排比工整,且富于词藻,是典型的北宋早期古文。全文的要旨在最后一段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前的叙事、写景,虽然占了许多篇幅,却只为导向本旨。即是说,叙事无非由头,来龙去脉点到为是;写景实为铺垫,或亲历或重游,匀在有无两可之间。因此,即使没有小时候安乡读书那段经历,即使没有随信送达的《洞庭晚秋图》,凭着一位文章大家的体验(一番政治浮沉之后的人生体验以及将这种体验付诸文学作品的悟性),他同样能够写出《岳阳楼记》)!
我以为,理解《岳阳楼记》的关键,最能体现作者崇高境界的,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精神境界。并且,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所反映的不仅是儒家所谓仁人志士面对天下国家时应有的情怀,而且是更为基本、也更为崇高的人生境界。有这种“古仁人之心”的人,不是没有人之常情、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而是能够超越人之常情,体验人生本来意义的君子,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大丈夫。同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饱含范仲淹对滕子京的关怀与劝诫,范公的《过庭录》有着详细的记述:“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历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郭按:范仲淹谥号)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当然不是长戚戚的小人,而是坦荡荡的君子。然而,利弊得失、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乃人之不可测者。上自古圣先贤如孔子、孟子等,下至普通百姓,谁都不知道一生遭际如何,满腔热血、满腹经纶能不能有所报效。但人生并不因遭遇不同而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也不是只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名垂青史才有意义。人生自有其本来的意义,不是由人生之外的什么东西——如事业、财富、学术成就等决定的。这种意义是超越于事业、财富、学术成就等等之上的。而能体验、实现这种人生本来意义的人,自然也必须超越对事业、财富、学术成就等等的追求,超越于利弊得失、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之上,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相反,斤斤于人生穷达、事业成败的人,整天患得患失,如韩愈所说,“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是体会不到这种本来意义的,也不可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所以,《岳阳楼记》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经典,岳阳楼也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竦篆额,号称“天下四绝”。
由以上可得,导游人员在讲解岳阳楼时,可作这样的思路处理,即:《岳阳楼记》千古传颂,范仲淹忧乐关情,而作者写作本文却未能“登斯楼也”,出于对志同道合朋友的关心,出于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还有幼时对洞庭湖风雨晴晦的深刻印象,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细致分析,道出了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赞赏他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发出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让人追思范文正心怀天下,也让人对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悠然神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讲析[J].名作欣赏,1982(01):12-14
[2]郭启宏.《岳阳楼记》何能传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4.03(7)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文学欣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堪称千古绝唱。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导游语文》收录了这篇文章,其目的不言而喻,期冀借此文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并宣扬岳阳楼旅游。作者以为,除应学习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和精妙作文技巧,导游人员还应从导游讲解的角度来赏析《岳阳楼记》。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组成,骈散相间,结构严谨,排比工整,且富于词藻,是典型的北宋早期古文。全文的要旨在最后一段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前的叙事、写景,虽然占了许多篇幅,却只为导向本旨。即是说,叙事无非由头,来龙去脉点到为是;写景实为铺垫,或亲历或重游,匀在有无两可之间。因此,即使没有小时候安乡读书那段经历,即使没有随信送达的《洞庭晚秋图》,凭着一位文章大家的体验(一番政治浮沉之后的人生体验以及将这种体验付诸文学作品的悟性),他同样能够写出《岳阳楼记》)!
我以为,理解《岳阳楼记》的关键,最能体现作者崇高境界的,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精神境界。并且,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所反映的不仅是儒家所谓仁人志士面对天下国家时应有的情怀,而且是更为基本、也更为崇高的人生境界。有这种“古仁人之心”的人,不是没有人之常情、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而是能够超越人之常情,体验人生本来意义的君子,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大丈夫。同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饱含范仲淹对滕子京的关怀与劝诫,范公的《过庭录》有着详细的记述:“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历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郭按:范仲淹谥号)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当然不是长戚戚的小人,而是坦荡荡的君子。然而,利弊得失、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乃人之不可测者。上自古圣先贤如孔子、孟子等,下至普通百姓,谁都不知道一生遭际如何,满腔热血、满腹经纶能不能有所报效。但人生并不因遭遇不同而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也不是只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名垂青史才有意义。人生自有其本来的意义,不是由人生之外的什么东西——如事业、财富、学术成就等决定的。这种意义是超越于事业、财富、学术成就等等之上的。而能体验、实现这种人生本来意义的人,自然也必须超越对事业、财富、学术成就等等的追求,超越于利弊得失、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之上,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相反,斤斤于人生穷达、事业成败的人,整天患得患失,如韩愈所说,“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是体会不到这种本来意义的,也不可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所以,《岳阳楼记》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经典,岳阳楼也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竦篆额,号称“天下四绝”。
由以上可得,导游人员在讲解岳阳楼时,可作这样的思路处理,即:《岳阳楼记》千古传颂,范仲淹忧乐关情,而作者写作本文却未能“登斯楼也”,出于对志同道合朋友的关心,出于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还有幼时对洞庭湖风雨晴晦的深刻印象,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细致分析,道出了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赞赏他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发出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让人追思范文正心怀天下,也让人对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悠然神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讲析[J].名作欣赏,1982(01):12-14
[2]郭启宏.《岳阳楼记》何能传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