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深知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责无旁贷,让孩子们学会选择,学会阅读,重视积累,善于运用,才能有望促进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选择重质量
书有好坏之分,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不小心涂上了黑漆漆的颜色,那就难以改变了。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说的那样:“一本好书犹如一轮太阳!在儿童时期要读一些能够打好人生底子的经典之作,只有打好了底子,有了明辨真善美的能力,才能学会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才会明辨书中的明与暗,才会吸收书中的真正营养。”所以,培养孩子有好的阅读习惯的开端,应该是让孩子养成善于选择的习惯。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可以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热情向往和兴趣的书。再者,上了小学的孩子对社会生活的接触和参与比学龄幼儿要多,会有更加浓厚的求知欲。所以,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以及一些优秀的卡通和漫画书。另外,还有一些科学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少年时代的故事书,也都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营养。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选择的面会更广些。随着身体与心理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感情更加细腻、内蕴更加厚重,他们的阅读对象更加多元: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简·爱》等名著;再如《海底世界》这类的科普读物,《名侦探柯南》这类的侦探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类冒险小说……
读物的取向对人的写作乃至人生态度都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者应做一个有心人,多关注学生手中捧着什么书,在班级里要定其举行好书推荐会,引领正确的读书方向,把好“选择”第一关,学生才能真正走好以后的阅读之路!
二、阅读讲方法
好的书籍可以让我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使我们成为以读书为乐的幸福、向上的人。然而,读书不得法,是否仍能成为以读书为乐的幸福之人呢?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将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半小时,并做好读书笔记这一任务作为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布置下去,每天看到孩子们手不释卷的样子,心中不免沾沾自喜。但当有位同学告之,他三天能读完两本书的时候,无疑给了笔者当头一棒:这样的阅读价值何在?后经了解,发现不少同学在阅读时基本上以看情节为主,书看完后,似乎头脑中什么也没有留下。看来,要广博地阅读,但更要善读书。
笔者本着“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指导原则,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学法,使学生能用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一般适用于浅显易懂的文章、报刊书籍、通俗读物,或在搜集资料时运用。
2.吸收性阅读。即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一般适用于知识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的奥秘》这类书籍。对待这类读物,关键在于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讨论,培养兴趣。
3.细品型阅读。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重点段精心地阅读,从对篇章结构、字词句的品味,以及对思想情感的体会中积淀语言,培养语感,适用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需要精读的书籍文章不宜多,但需心到,眼到,口到,咀嚼消化,理解赏析。
4.比较揣摩读。对于像《红楼梦》《水浒传》这类经典之作的原著,对于小学生来讲,那些拗口、陌生的文言文确实提不起多大兴趣来,可以尝试让他们先读白话文版或少年版,有所了解之后,自然会有兴致去接受原著,同时,还能够利用已有的信息储备为文言文阅读扫除障碍。
三、积累需有恒
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孩子们在阅读之旅中要学会积累,逐渐养成记诵经典诗词、优秀段篇的习惯,养成摘录名句名段、写随感心得的习惯。抓住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让语言文字在孩子们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
经过平日的阅读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领悟到“读书能让我们的大脑和手中的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唯有笔墨才能将这些一闪即逝的火花捕捉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要让阅读积累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那就得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展示成果,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成长的快乐中,自然会产生内在的动力!
有了机制的保证,学生就能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阅读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感、成就感,与每天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读书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并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选择重质量
书有好坏之分,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不小心涂上了黑漆漆的颜色,那就难以改变了。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说的那样:“一本好书犹如一轮太阳!在儿童时期要读一些能够打好人生底子的经典之作,只有打好了底子,有了明辨真善美的能力,才能学会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才会明辨书中的明与暗,才会吸收书中的真正营养。”所以,培养孩子有好的阅读习惯的开端,应该是让孩子养成善于选择的习惯。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可以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热情向往和兴趣的书。再者,上了小学的孩子对社会生活的接触和参与比学龄幼儿要多,会有更加浓厚的求知欲。所以,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以及一些优秀的卡通和漫画书。另外,还有一些科学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少年时代的故事书,也都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营养。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选择的面会更广些。随着身体与心理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感情更加细腻、内蕴更加厚重,他们的阅读对象更加多元: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简·爱》等名著;再如《海底世界》这类的科普读物,《名侦探柯南》这类的侦探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类冒险小说……
读物的取向对人的写作乃至人生态度都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者应做一个有心人,多关注学生手中捧着什么书,在班级里要定其举行好书推荐会,引领正确的读书方向,把好“选择”第一关,学生才能真正走好以后的阅读之路!
二、阅读讲方法
好的书籍可以让我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使我们成为以读书为乐的幸福、向上的人。然而,读书不得法,是否仍能成为以读书为乐的幸福之人呢?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将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半小时,并做好读书笔记这一任务作为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布置下去,每天看到孩子们手不释卷的样子,心中不免沾沾自喜。但当有位同学告之,他三天能读完两本书的时候,无疑给了笔者当头一棒:这样的阅读价值何在?后经了解,发现不少同学在阅读时基本上以看情节为主,书看完后,似乎头脑中什么也没有留下。看来,要广博地阅读,但更要善读书。
笔者本着“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指导原则,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学法,使学生能用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一般适用于浅显易懂的文章、报刊书籍、通俗读物,或在搜集资料时运用。
2.吸收性阅读。即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一般适用于知识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的奥秘》这类书籍。对待这类读物,关键在于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讨论,培养兴趣。
3.细品型阅读。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重点段精心地阅读,从对篇章结构、字词句的品味,以及对思想情感的体会中积淀语言,培养语感,适用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需要精读的书籍文章不宜多,但需心到,眼到,口到,咀嚼消化,理解赏析。
4.比较揣摩读。对于像《红楼梦》《水浒传》这类经典之作的原著,对于小学生来讲,那些拗口、陌生的文言文确实提不起多大兴趣来,可以尝试让他们先读白话文版或少年版,有所了解之后,自然会有兴致去接受原著,同时,还能够利用已有的信息储备为文言文阅读扫除障碍。
三、积累需有恒
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孩子们在阅读之旅中要学会积累,逐渐养成记诵经典诗词、优秀段篇的习惯,养成摘录名句名段、写随感心得的习惯。抓住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让语言文字在孩子们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
经过平日的阅读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领悟到“读书能让我们的大脑和手中的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唯有笔墨才能将这些一闪即逝的火花捕捉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要让阅读积累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那就得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展示成果,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成长的快乐中,自然会产生内在的动力!
有了机制的保证,学生就能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阅读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感、成就感,与每天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读书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并让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