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文化是一次次对历史的追寻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在于知识本身的表现,还寓于它的历史。数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历史的一次次追寻,了解它的悠久,体验它的丰厚,从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数学的种子。我们可以用现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数学的文化属性。学习“0的认识”时,笔者带着学生追寻阿拉伯数字的演变历史,将“0”的出现到广泛应用作一特别介绍,学生饶有兴趣;再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笔者特意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学生有感于算筹到算盘再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钦佩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此外,笔者还经常通过活动课程向学生讲述中外数学的发展史,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在一次次对历史的追寻中,那些数学家令人神往的成就扣动着孩子的心弦,他们会深深地感到:数学是精彩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抵达的。
二、数学文化是一次次愉快的旅行
如果数学教材仅仅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那么将丝毫没有文化的气息,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创造的过程,引领他们做一次深入的探究,进行一场愉快的旅行。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如,教学“圆周率的来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古人计算圆周率时用的割圆法,即用圆的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来逼近圆的周长。用多媒体技术支撑内接与外切的演示,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正多边形的边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即边越多,就越接近圆,接着出示Archimedes用正96边形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位的精度,刘徽用正3072边形得出小数点后5位精度等。之后再出示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公式的发现及计算机运用后的圆周率的计算史,其中重点介绍祖冲之这位伟大的研究者以及他所计算出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像这样带着学生走一走圆周率发展的艰辛历程,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被凸显,也为学生对未来圆周率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畅想的空间。
三、数学文化是一次次与美的交流
无疑,数学中也包含着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漫步在美的世界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我们对美的鉴赏因数学所揭示的美学规律而更为深刻,在与美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这就是美的力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兼容并蓄、励学敦行。如“对称图形”一课,课程结束前,笔者激情地对学生说道:“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对对称的创造,大自然中远不止这些。仰望苍穹,俯瞰大地,只要有生命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寻觅对称的足迹,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那天空中翱翔的大雁,那飞跃于大江之上的彩虹,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你们从中感受到对称的力量了吗?”随着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的呈现,此时的孩子们沉浸在美丽的图画之中,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课堂,飞向了那美妙的数学世界……
四、数学文化是一次次心灵的触动
通过对数学家成长足迹的追寻,学生可以受到先辈们刻苦钻研的作风的熏陶,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治学经验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的一生有所裨益。如笔者在教学“简便计算”的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了大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高斯求和公式”的故事,还有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坚持思索了十九年;陈景润为解析“1 1”足足拼搏了三十年;数学家们为解决费马大定理一起奋斗了三百多年……数学家们对真理的挚爱与不懈追求感染着学生。除此之外,笔者也会介绍许多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以及他们是如何坚定地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用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去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为他们的学习之路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在于知识本身的表现,还寓于它的历史。数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历史的一次次追寻,了解它的悠久,体验它的丰厚,从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数学的种子。我们可以用现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数学的文化属性。学习“0的认识”时,笔者带着学生追寻阿拉伯数字的演变历史,将“0”的出现到广泛应用作一特别介绍,学生饶有兴趣;再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笔者特意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学生有感于算筹到算盘再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钦佩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此外,笔者还经常通过活动课程向学生讲述中外数学的发展史,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在一次次对历史的追寻中,那些数学家令人神往的成就扣动着孩子的心弦,他们会深深地感到:数学是精彩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抵达的。
二、数学文化是一次次愉快的旅行
如果数学教材仅仅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那么将丝毫没有文化的气息,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创造的过程,引领他们做一次深入的探究,进行一场愉快的旅行。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如,教学“圆周率的来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古人计算圆周率时用的割圆法,即用圆的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来逼近圆的周长。用多媒体技术支撑内接与外切的演示,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正多边形的边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即边越多,就越接近圆,接着出示Archimedes用正96边形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位的精度,刘徽用正3072边形得出小数点后5位精度等。之后再出示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公式的发现及计算机运用后的圆周率的计算史,其中重点介绍祖冲之这位伟大的研究者以及他所计算出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像这样带着学生走一走圆周率发展的艰辛历程,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被凸显,也为学生对未来圆周率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畅想的空间。
三、数学文化是一次次与美的交流
无疑,数学中也包含着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漫步在美的世界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我们对美的鉴赏因数学所揭示的美学规律而更为深刻,在与美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这就是美的力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兼容并蓄、励学敦行。如“对称图形”一课,课程结束前,笔者激情地对学生说道:“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对对称的创造,大自然中远不止这些。仰望苍穹,俯瞰大地,只要有生命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寻觅对称的足迹,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那天空中翱翔的大雁,那飞跃于大江之上的彩虹,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你们从中感受到对称的力量了吗?”随着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的呈现,此时的孩子们沉浸在美丽的图画之中,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课堂,飞向了那美妙的数学世界……
四、数学文化是一次次心灵的触动
通过对数学家成长足迹的追寻,学生可以受到先辈们刻苦钻研的作风的熏陶,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治学经验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的一生有所裨益。如笔者在教学“简便计算”的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了大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高斯求和公式”的故事,还有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坚持思索了十九年;陈景润为解析“1 1”足足拼搏了三十年;数学家们为解决费马大定理一起奋斗了三百多年……数学家们对真理的挚爱与不懈追求感染着学生。除此之外,笔者也会介绍许多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以及他们是如何坚定地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用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去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为他们的学习之路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