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20年的教学中发现,只有做到阅读方法多元化信息化,才能实现阅读效率充盈化,真正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在实质,领悟作品的精神美。
一.由“牵着鼻子”课内阅读到“网络模式”开放阅读
阅读教学如果只抓课本,不求课外,无异培养书呆子,作为学校,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只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内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语文不仅仅是“教材”、“课堂”所包容得了的,课本知识是例子,课堂教学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扎进广阔的课外阅读的空间中去。我的具体做法是以课本为基点,由老师引导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再向课外延伸,学一篇同一作家的其他篇目,或者去阅览室、或者参考校园网络阅读、或者通过远程教育教学平台阅读。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散文后,我又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络上阅读了他的《匆匆》《荷塘月色》等,通过课内与“网络辅助模式”结合进行开放阅读,让学生真正了解朱自清的散文不仅语言清新优美,而且写法朴实自然,思想内容也健康向上。
二.由“囫囵吞枣”到“反刍”阅读
所谓“囫囵吞枣”就是对文章不求甚解阅读,也叫走马观花阅读。这种阅读只能知其大概,懂其轮廓,收效甚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记忆力好这个生理优势,多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古典诗句等。我的具体做法是:对那些目前中学生还不可深度理解的文章让他们粗知大意,先“囫囵吞枣”,然后再“反刍”。例如世界名著《三国演义》,大部分同学虽然知道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一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但据调查所知,仍有部分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只知皮毛,有的同学甚至连里面的各政治集团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搞不清楚。这样我在指导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时,让学生先明白《三国演义》总的内容,先不求甚解,知其大概,以整体带局部,进行整体性享受。然后接下来就像牛“反刍”一样,再慢慢咀嚼里面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细细欣赏众多人物的艺术形象,反复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对一个问题或领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精通,这就促进了学生对某些领域的不断学习和思考。
三.由“空读”到学以致用“动笔”读
《新课程》强调“自主课堂”、“高效课堂”和“反思课堂”,语文标准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实质上就是把文本看作可书写再创造的对象。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照着“提示”预习,照着“详解”阅读,照着“导练”巩固,课堂上有老师,课堂下有教辅,对课文的理解狭隘、单一化,使学生失去了思考、体验和参与的机会。而我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具体做法是:(1)写个性点评:就是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可以就文本的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文体布局、文体风格、经验借鉴等进行整体析读,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要有完整的品评思索过程。(2)写日记、周记:日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引导学生每周写二至三篇生活日记,或者写周记,字数文体不限,每周或者每月举行一次日记展览,对好的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3)写读后感、随笔:一般利用课前5到10分钟给学生一个窗口、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自己的平台上抒写所见所闻所感,或者记录优美的字、词、句,或者从报刊、杂志、科普读物上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读后感一定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书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丰富,这就像盖楼房一样,一定要先把桩打好。“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甚至学会质疑文中的观点,感受丰富了,写读后感才能水到渠成。篇幅不要求太长,有独到的真实感悟即可。(4)每月写一封信:写信的对象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远方的亲人、也可以是军人、国家领导人等等。内容可以是汇报学校学习生活,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也可以是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对国家建设的美好构想等等,内容包罗万象,让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与别人沟通。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又提高了语文素养,作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随之得到提高,真正做到阅读教学的有效化和充盈化。
综上所述,这种开放式多元化信息化阅读方式,既继承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现代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不失为一条通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保证。
隋庆芳,路光洁,教师,现居山东青州。
一.由“牵着鼻子”课内阅读到“网络模式”开放阅读
阅读教学如果只抓课本,不求课外,无异培养书呆子,作为学校,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只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内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语文不仅仅是“教材”、“课堂”所包容得了的,课本知识是例子,课堂教学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扎进广阔的课外阅读的空间中去。我的具体做法是以课本为基点,由老师引导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再向课外延伸,学一篇同一作家的其他篇目,或者去阅览室、或者参考校园网络阅读、或者通过远程教育教学平台阅读。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散文后,我又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络上阅读了他的《匆匆》《荷塘月色》等,通过课内与“网络辅助模式”结合进行开放阅读,让学生真正了解朱自清的散文不仅语言清新优美,而且写法朴实自然,思想内容也健康向上。
二.由“囫囵吞枣”到“反刍”阅读
所谓“囫囵吞枣”就是对文章不求甚解阅读,也叫走马观花阅读。这种阅读只能知其大概,懂其轮廓,收效甚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记忆力好这个生理优势,多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古典诗句等。我的具体做法是:对那些目前中学生还不可深度理解的文章让他们粗知大意,先“囫囵吞枣”,然后再“反刍”。例如世界名著《三国演义》,大部分同学虽然知道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一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但据调查所知,仍有部分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只知皮毛,有的同学甚至连里面的各政治集团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搞不清楚。这样我在指导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时,让学生先明白《三国演义》总的内容,先不求甚解,知其大概,以整体带局部,进行整体性享受。然后接下来就像牛“反刍”一样,再慢慢咀嚼里面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细细欣赏众多人物的艺术形象,反复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对一个问题或领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精通,这就促进了学生对某些领域的不断学习和思考。
三.由“空读”到学以致用“动笔”读
《新课程》强调“自主课堂”、“高效课堂”和“反思课堂”,语文标准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实质上就是把文本看作可书写再创造的对象。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照着“提示”预习,照着“详解”阅读,照着“导练”巩固,课堂上有老师,课堂下有教辅,对课文的理解狭隘、单一化,使学生失去了思考、体验和参与的机会。而我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具体做法是:(1)写个性点评:就是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可以就文本的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文体布局、文体风格、经验借鉴等进行整体析读,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要有完整的品评思索过程。(2)写日记、周记:日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引导学生每周写二至三篇生活日记,或者写周记,字数文体不限,每周或者每月举行一次日记展览,对好的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3)写读后感、随笔:一般利用课前5到10分钟给学生一个窗口、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自己的平台上抒写所见所闻所感,或者记录优美的字、词、句,或者从报刊、杂志、科普读物上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读后感一定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书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丰富,这就像盖楼房一样,一定要先把桩打好。“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甚至学会质疑文中的观点,感受丰富了,写读后感才能水到渠成。篇幅不要求太长,有独到的真实感悟即可。(4)每月写一封信:写信的对象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远方的亲人、也可以是军人、国家领导人等等。内容可以是汇报学校学习生活,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也可以是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对国家建设的美好构想等等,内容包罗万象,让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与别人沟通。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又提高了语文素养,作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随之得到提高,真正做到阅读教学的有效化和充盈化。
综上所述,这种开放式多元化信息化阅读方式,既继承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现代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不失为一条通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保证。
隋庆芳,路光洁,教师,现居山东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