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提高阅读题的编拟质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期末,我到一些学校去调研复习的情况,听了一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这位老师选择的阅读文章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下面设计了七道题,其中一道是关于标点符号的,一道是选择词语,一道是比较异同的,另外四道如下——
  1.“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王熙凤这短短的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她的目的是什么?
  2.王熙凤说起林黛玉母亲去世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很伤心呢?
  3.你觉得课文结尾王熙凤所说的这段话,是真心关心林黛玉吗?
  4.贾母说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可以看出贾母对王熙凤是什么态度?
  这几道题的编拟质量好不好?笔者以为:很不理想。从这些题的编拟中,我们可以看出,编拟者对文本的把握并不准确,特别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定位不准。王熙凤是个形象丰满、性格多元的人物,不论从全书还是从节选的片段,都能体现出这样一种性格特征:泼辣能干、聪明伶俐、外向张扬、能说会道,但也有心计、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有时还阴险狡诈。但是,上面这些题的答案,有意无意地在引导学生一边倒,都是否定王熙凤的。第1题中“表面上”一词,就是在引导学生往王熙凤具有两面派性格去想;第2、3题中“是不是真的”“是真心关心”几词也有同样的意味;第4题的否定引导虽然不明显,但多多少少也有一点。总之,这些题目的答案对王熙凤都带有明显的批判倾向,这显然是不符合文本的客观事实的。对文本的主题或主要人物的定位都不准,这样的训练题做得越多,以后自然就错得越多。
  为什么有些教师总是在抱怨:这个语段(或文章)我的学生已经训练过多次,为什么还错得一塌糊涂?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们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训练没有在点子上。磨刀要磨在刀口上,用力要用在紧要关头,阅读训练自然要练到关键处。因此,怎样编拟好阅读题就成了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效率的核心。怎样才能编拟好阅读训练题呢?
  一、着眼于真正的理解能力,不是借阅读外壳的知识训练
  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何谓阅读理解能力?这里有三点需要强调:一指的是能力,而不是指涉及基础方面的知识;二是这种理解,既着眼于文本整体,又着眼于文本局部,既要求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又要求对文本的局部有深入理解;三是能理解和认识文本的独特性,能正确地认识到文本所具有的个性。综观目前中小学语文试题中阅读题的现状,我以为很不理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体现阅读理解,借阅读的外壳而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现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配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而编写的作业本(五年级下册)中的《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阅读题为例,作具体分析。
  1953年7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招待会上,几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刁难周总理。
  先是一个大胡子记者发起突然袭击:“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走马路?马路是人走的吗,总理阁下?”只见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笑着说:“我们中国人喜欢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嘛!”妙的联想,巧的对答,给大胡子记者当头一棒。
  另一个记者不甘失败,立即接着问:“中国人走路为什么总是弯着腰、低着头呢?你看,我们美国人走路总是挺着胸、抬着头的。”周总理随口回答道:“我们中国人是走上坡路嘛,能不弯腰埋头(使劲 使尽 )吗?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能不挺着胸、昂着头显得轻松吗?”周总理有意将“显得轻松”四个字加重了音,犹如给刁难者击去第二棒。
  这时一个记者发现周总理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美国造的派克金笔,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急忙抢过话筒,得意扬扬地说:“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连自来水笔也不会生产吗?作为中国总理,怎么竟插一支我们美国制造的派克金笔呢?”周总理看了看美国记者说:“这个问题我不便于回答,可以不回答吗?”“不,请总理阁下当众回答。”几个美国记者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异口同声地喊。周总理微笑着对全体记者说:“看来,这几位美国记者先生真心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本来今天我是不愿意谈及这个问题的。”周总理故意稍稍停顿了一下,说:“我们中国当然能生产自来水笔。这支笔来自朝鲜战场。中国一个志愿军战士(枪杀击毙)了一个美军师长,(截获收获 缴获)了这支钢笔。当时,该战士的团首长把这支钢笔作为战利品奖给了那位战士。后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纪念品,那位志愿军战斗英雄又把这支笔郑重地送给了我。请问,我能辜负英雄的好意吗?能不把它庄重地插在衣袋里吗?”
  周总理的一席回答,如同绵里藏针,使几个美国记者尴尬万分。
  1.画去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词。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像()有意( )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
  刁难(nán nàn)
  不假(jiǎ jià)思索
  4. 把下面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我们中国人是走上坡路嘛,能不弯腰埋头使劲吗?
  5.缩句:招待会上,几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刁难周总理。
  6.反复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记者为什么一定要周总理当众回答?
  (2)“抓住了救命稻草”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美国记者为什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7.你是怎样理解“周总理的一席回答,如同绵里藏针,使几个美国记者尴尬万分。”这一句中“绵里藏针”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这道题的题干是:“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显然拟题者是作为阅读题来设计的。下面共设计了7道题。读题后可以发现:前面5道题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第1、2题是关于词语的,第3题是关于读音的,第4、5题是关于句子形式的,与句子意思的理解和句子之间的关系都不相干。这些题,实际上是挪移了位置的知识训练题,都没有涉及阅读理解力。这样的题目,训练得再多,于理解能力也没有裨益。第6题是属于真正的阅读理解题,但只涉及文本的局部。第7题本来可以从句子理解或全文理解的角度来拟题的,但这道题没有编拟好,只停留于对“绵里藏针”这个词语的理解上,而且这个成语在这里也没有特殊的意义。7道题中有6道题没有涉及阅读理解,能算真正的阅读训练题吗?遗憾的是,这样的所谓“语段阅读题”大量地充斥在现行的各种教辅资料和检测试卷中。从中可以看出:题目的编拟者对阅读能力本质的理解是不够清晰和正确的。
  阅读能力的要素很多,概括地说,大致要把握好四个维度:1.对文本的主题、人物等内容是否能准确把握?2.对文本的结构、线索、表达等形式是否能正确认识?3.对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段落的作用能否认识?4.能否发现此文本与同类文本的个性差异?同样是《在记者招待会上》,真正体现阅读能力的检测题可以怎样编拟呢?现试着编拟以下8题:
  1.美国记者一共向周总理提了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2.美国记者所提的第三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3.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周总理所说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的隐含意义是什么?
  4.面对第三个问题,周总理开始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我不便于回答,可以不回答吗”?
  5.文章结尾写道:“周总理的一席回答,如同绵里藏针,使几个美国记者尴尬万分。”为什么说周总理的话如同“绵里藏针”?
  6.从周总理的巧妙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性格与品质?
  7.有人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在记者招待会上》不好,建议改成《周总理智击刁难》,或改成《绵里藏针中 妙击刁难》,或者改成《不怀好意者的下场》,请你发表意见。
  8.我们已经学过《晏子使楚》,你觉得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些题与原来的题最大区别在哪里呢?一看就知道,这些题更关注的是整体的阅读理解,着眼于大局,没有鸡零狗碎的皮毛题。题目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这8道题的排列是顺着阅读思路的,先是美国记者的提问,再是周总理的回答,最后是概括和总结;二是努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题目有梯度,但也有难度。第1题比较简单,回答出“不怀好意、刁难”就可以;第2题就需要冷静思考,答案可以是:1、2两个问题相对虚些,因此周总理是以虚对虚;而第3个问题是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回答的难度很大;第4题是对“上坡路”、“下坡路”深层意思的理解,需要结合全文甚至结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第5题检测的不只是这个词的一般意义,而是这个词在文本中的特殊意义;第6题概括性强,要求通过三个问题的回答来概括人物性格与品质:机智、从容、大气;第7题也是宏观的,答案是多元的,只要能自圆其说,但可以看出对文本的理解力;第8题是两篇文章的比较,可以说,有同工异曲之妙。同样是三个刁难问题,同样三个巧妙的回答,同样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只有一个细微差异,就是周总理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故意拖延一会儿,更能表现出大气和风度。
  二、着眼于文本的个性,不是笼而统之的空题大题
  什么叫读懂文本?就是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个性特征。人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形象有黑白俊丑,性格有粗细缓急。文章也一样,这一篇与那一篇总有一些不同。不同就是特色,就是个性。一个单元四五篇文章,虽然大的方面相同,但小的方面肯定有区别,或者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各有千秋。编拟阅读题时,我们就应该着眼于文本的个性特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一篇通过言行和外貌来表现人物的小说课文,最能表现主人公王熙凤性格的共有四处,即:未见时、见到时,见到后、服饰打扮。编拟阅读题就应该从这些地方入手。
  1.在初见林黛玉时,王熙凤的到来有什么与众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2.文章有一段关于王熙凤穿着的描写,请你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她服饰的特点。
  3.课文写到王熙凤“忙转悲为喜”,她悲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这种转变又说明了什么?
  4.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里为什么只问而没见答?
  5.课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来描写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
  上述五题,前四题着眼于内容,后一题着眼于形式,如果学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回答出这些题,那么就可以说,他们对这个文本已经读懂了。
  三、着眼于宏观和微观,不能琐琐碎碎一大堆
  当我们对文本的个性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从什么角度来编拟题目。一般而言,编拟的题目,既要有宏观的,又要有中观的,还要有微观的。宏观是指着眼于文本整体的,比如主题、思想、人物、感情等,中观是指文本的局部,比如段落、过程、情节、材料等,微观是指句子、词语等。对于一个完整的文本,如果只有宏观而没有中观、微观,或者只有微观而没有宏观的题目,那都不是理想的。我们来看看小小说《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阅读理解题: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请你作简要概括。
  2.小说以“桥”作题目,除了与情节相关外,还有没有其他含义?
  3.请你说说:下面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B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C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4.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呻吟”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5.你认为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6.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7.如果用两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你觉得下面的词语中哪两个最恰当:具体、丰富、形象、鲜明、简洁、朴素、含蓄、优美、华丽。()
  仔细琢磨,不难发现,这些题不但抓住了文本个性,而且是从大小不同的视角来设计的。第1、2题是从宏观上说的,着眼于人物与题目。小说是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的,主人公当然不能不明确;这篇小说的题目内涵丰富,自然也不能不关注。第3、4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设计的,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这几个句子都比较特别,有必要让学生品味与思考。第5、6题是从中观的视角来设计的,着眼于文本的局部:情节与结尾。第5题是情节的补充,第6题是对结尾的理解,这样的结尾在小学课文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有必要强调。第7题又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设计的,但它不同于第1、2题的宏观,这是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设计的。对于这些题目,如果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我读懂了《桥》。在上述几道题目中,如果想重新设计,宏观的题目就用不着变了,也变不出什么花样,几道微观的题目倒是可以重新考虑的。
  四、着眼于内容与形式,不能是只讲内容的单边倒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不只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应该对文本形式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写什么”当然是主要的,可“怎么写”也是不可忽略的。中小学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成人阅读。成人平时的阅读,主要是了解文本的内容,不必去考虑文本的形式,用不着去研究作者是怎么写的,而中小学的阅读,还承担着学习和借鉴文本形式的重任,因而,必须弄清楚这样两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正因为如此,设计阅读题时,文本形式方面的题目应该有一定的涉及。上面的例子中,这样几题就是关于文本形式的:
  1.课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来描写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
  2.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如果用两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你觉得下面的词语中哪两个最恰当:具体、丰富、形象、鲜明、简洁、朴素、含蓄、优美、华丽。( )
  纵观当下的阅读题,我认为涉及文本形式的题目太少,这无疑是由认识上的不足所造成的。
其他文献
【摘要】课前预习是教师们经常安排学生开展的一项任务,而任务完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敷衍了事地将书本浏览一下,略知一二即可,或是直接将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通过网上查阅得到结论。显然,这样的预习方式和结果有悖于老师布置、开展预习任务的初衷,不仅无效反而变相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事与愿违。可是。如何才能让课前预习落地生根,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应该对“预习”概念重新认识、思考和定
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9-0035-01  最近50年,由于高强度的遗传选择和营养方案的强化,肉鸡的生长速度取得了显著提高。快速生长对肌肉骨骼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这会导致运动损伤以及跛行。  跛行会降低动物的健康水平,并且会因为生长不良、死淘增加、胴体废弃增多以及屠宰时评分降级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  跛行的病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理解各种不同
摘 要 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经济驱动战略刺激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政府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同时,深化双向并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时代主题悄然由“和平与发展”转向“改革与创新”,以上三大变化构成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整体背景。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级工程师人才的摇篮,在新形势下同时肩负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两大新职能,是部分中下游研究型大学转型、应用型
缘起——咬定复述不放松  接到区域语文主题研讨活动的通知,我心中忐忑地申请上一堂课。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自己想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年轻的我来之不易。  课堂练习设计,简单吗?似乎很简单。不简单吗?练什么,怎么练,练的时机,练的引导,都需要我们去把握,这就让人困惑了。带着这样简单和不简单的冲动,我选择了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反反复复地读,一字一句地读,神奇、丰富、
【摘要】以素养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过程,它还包括促进主体情感发展的意义。以此看“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唤醒经验、激活经验、丰富经验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与策略选择的依据。教学中,回归生活,借助与生活“联接”;运用经验,自主解释理解“吨”的基本含义则是基本路径。  【关键词】素养发展 数学活动 吨的认识 经验  关于学习,《辞海》有两个解释:“①学,效;习,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
翁弗勒附近有一个农场,画家们经常聚集在这里。这是在1867年,莫奈创作第一个雪景系列的最后一幅画。这幅画也许是莫奈1872年在别处创作的,可无论是这幅画的风格还是格调都非常接近翁弗勒派。  真正的大自然派画家有两大特点:一是他们喜欢孤独,二是他们愿意忍受艰苦的环境。莫奈喜欢孤独,艰苦的自然环境磨练出执著的狩猎者和渔夫,也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大自然诠释者。55岁时的莫奈在寒冷的冬日,或是工作在挪威的郊外
入选理由 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世界职教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我国召开,是我国向世界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学习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重要平台,大会通过的《上海共识》作为深刻影响未来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理念和行动的纲领性文献,将和会议一道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事件回放 2012年5月14日,第三届
摘要:《河湾》作为后殖民主义的杰作之一,想传递出什么样的情感一直是众人研究的重点。对于殖民地国家而言,最大的噩梦已经不在于曾被殖民,而在于殖民期结束后仍久久找不到自我,甚至是在无意义的模仿中周而复始,停滞不前。《河湾》就展现了这样的一个非洲小镇,表达出作者对殖民地命运的悲哀与无奈。  关键词:“圆”;无意义循环;停滞不前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第十册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记叙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样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特别是文章第9小节病房中那温馨的一幕特别感人,爸爸紧握的双手、妈妈恬静的微笑、温暖的阳光、淡淡的花香无不浸润着生命的芬芳与光泽,传递着爱的讯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脉搏,深入领悟文章抓住细节、文脉前后相承等表情达意的方法以及
【摘要】英语绘本是一种不同于教材的课外读本,主题丰富,插图生动,情节有趣,内容真实,语言真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们能够读出文本中的生词,理解文章意思。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化繁为简,将难懂的词或句简单化,引领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 案例分析 有效途径  英语绘本,是指以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的一类书。它不仅可以讲故事、学习知识,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