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华人社团对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意义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pf443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华人华侨身处异国,社团是维系其关系的唯一支柱。在祖籍国家还处于贫弱中时,华人华侨最为盼望的是民族复兴;而今国家繁荣昌盛,华人华侨则是从内心中透出对祖籍国高速发展的自豪。在情感的维系当中,华人华侨社团都是不可或缺的,为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的故国之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华人社团;华人华侨;文化认同
  华人华侨从19、20世纪开始就已经在全球各地分部,已经融入了全球文化的大家庭,所以对这一族群的研究自然也就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虽然华人华侨在语言、文化、政见等方面和一般的国内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使其仍保持着中国固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由于族群上的同一归属,使其不管是在以往还是当前,华人华侨对于中国的认同感仍处于一种高位状态。在这其中,华人社团是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最大支柱。
  一、华人华侨认同情感的双重性
  在国外长期居住的华人华侨大多都会面临居住地和祖籍国的双重文化冲击,这样的冲击实质上是两种文化对于华人华侨群体的争夺,也就是对华人华侨认同感的争夺。而所谓的认同感,是来自于华人华侨旅居地和祖籍地的呼唤之间的情感碰撞。一方面是华人华侨的所在地,特别是那种将政治经济合为一体的国家,其政策号召力能更快的使一部分华人华侨受到其同化,另一方面是华人华侨流转在血脉中的乡土情结使其会受到祖籍国情感的影响。在双重文化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旅居国和祖籍国哪一个能让华人华侨心中的天平倾斜,和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手段有着重要的关系。
  1.文化与认同间的结构分析
  有些人觉得,在几十年的文化同化之下,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自我文化个性已经被消磨殆尽,并受到居住地的同化,但事实表明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文化和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第一,在文化的认同方面,不是所有的文化因子都会被居住地所同化和消磨的。退而言之,至少一项核心文化价值是难以被完全同化的。比如马来西亚的“芭芭”和“娘惹”已经不再会说华语,但是它们依然奉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习惯,那些已经放弃了中国宗教体系信仰而改信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人还在用中文交流,那些已经惯用母语交流的年轻华侨们,虽然已经不再遵守中华民族传统宗教习俗,甚至也不参加传统宗庙活动,但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依然和国内保持高度一致,不放弃孝道、人情世故、勤俭节约、中庸、和睦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故而,即便显性的文化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但核心文化价值观在这种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却能够更加长期的得以保留。另外,认同也包涵几个层次,比如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这是对于旅居国政治权益和责任的遵行,而民族认同不同于前者,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认同,它属于对祖籍国民族情结的保持和隐匿,两者相较来说,前者是更加可变的,由于居住国的差异,国家政策操守都不相一致,华人华侨会存在差异性的国家认同选择,而民族认同根植于华人华侨心中,是和祖籍国的民族情感相一致的。
  2.认同祖籍国文化中面临的情境
  无论是从前还是当下,作为华人华侨,其自身的民族主义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居国的影响而消减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差异性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讲,人在两种环境下情感会表现的尤为强烈:第一是在祖籍国较为弱势或受到外来势力入侵的时候,认同者会从内心中爆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受到外界刺激,进而演变成以行动为表现形式的情况——认同且支持祖籍国。比如在我国受到外敌欺侮时,华人华侨大规模的组织捐款捐物,甚至在海外组织革命活动来声援一些国人的御敌行为,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迸发和表现。在当代,最典型的事件就是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时遭遇他国势力的破坏,致使圣火数次熄灭,导致当地华人华侨掀起大规模抗议行动表达对当地政府恶劣行径的抵抗,正是基于这样情境中的表达。第二自然是在祖籍国日渐昌盛繁荣的时候,华人华侨表达出对自己祖籍国的强烈认同,并以之为豪,且愿意为国家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这样的认同源自于祖籍国自身所扩散在外的价值和利益的影响,所以这样的認同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在华人华侨心中。
  二、华人社团源于文化的归属与现实环境下的群体选择
  第一,一个人在情感诉求上的力量并不算大,但是若将一群有着相同情感诉求的人组织起来,通过一个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那么这种力量就会不容忽视。华人华侨在以少数族群的身份在异国旅居,力量上的差异会促使他们更加迫切的寻找利益相关者来巩固彼此间的关联性。但是这很明显官方是不适合介入其中的。民间组织这时则可以更好的对处于弱势的个人进行整合,使得其观点和看法更加能够让官方所听闻。以前的“行会”都是以中华民族宗法制为基础的,并得益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强大的内部凝聚力,而其宗旨在于在异国环境中,互相帮助,使大家免受欺凌,沟通情感,交流信息,以在当地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二,从社会学角度而言,人本身就是一个惯于群居的物种,群居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别的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对于这一传统的遵行更加多一点。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时代,人们的地域性结合都是确立在命运共同体关联上的社会性络合,是以父子、夫妻、老幼等血缘关系衍生出的君臣、友邻等成熟的社会关系。在华人华侨群体当中,通过这样关系的实现,能够对上述关系进行模拟,以让一定区域内的联系网络愈发扩大。这里所指的模拟实质上是一种没有血缘牵制、但是因其有着共同的祖先、传统、文化、民族记忆等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的联系。虽然不是有着血缘上关联的小家庭,但却仍保持着一种类似族群的关系。最开始出现的同乡会就是从这种共同的文化联系而产生的,华人社团的产生让华人华侨交际圈明显扩大,这样一种更加稳定的交际网络,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和与外界的合作更具有对等性。当怀有这样情感的移民日渐增加,集结成团体时,各类以地缘、亲缘等为联系的“行会”就会开始产生,这样的社团组织就成为了其文化认同的系带和桥梁。
  三、总结
  在全球化的现代,海外的华人社团不但是华人华侨和祖籍国发声交流的一种渠道,也成为了华人华侨民族情结寄托的港湾。关注和重视华人社团,对以后海外统战工作中有着比较正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25-32.
  [2]郭玉聪. 神户华侨华人二三代的中华文化认同[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03:33-40.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将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相结合,开创性地发展了他们别具一格的异化思想,他们的异化理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豐富扩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开辟了路径。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比较典型的异化观进行梳理和探究,以助于我们在掌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关键词: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  1932年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集聚区产业布局与定位、大力培养并引进创意人才、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主要探索方向。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北京;艺术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
期刊
摘 要:经济转型与行政职能转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联系。如何在经济转型期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行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是学术界不断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围绕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经济转型期的行政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以及其他关键问题,学者们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将对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行政职能转变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梳理与评述,试图对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行政职
期刊
摘 要:宋代花鸟画在追求画面神韵的同时,非常重视客观事物的生长特性,除此之外,宋代理学思想中“格物致知”对花鸟画的“写实性”影响也很深。宋代的院体花鸟画就在这转变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花鸟画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院体画也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写实的高峰!通过对院体花鸟画的介绍,分析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及其所蕴含的绘画观念技法程式,从而探讨宋代院体花鸟画对传统中国画的价值研究!  关键词:宋代
期刊
摘 要:中国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大,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迫切。本文将失能老人和长期照护进行界定,从人口高龄化、养老短效化、家庭重负化等三个方面论证我国发展长期照护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发展长期照护的多重困境:法律和制度不健全;服务供给短缺;经济负担沉重以及社会力量发展滞后等,以求为政府部门设计和发展长期照护制度提供建议。  关键词:长期照护;失能老人;养老服务  十八届六中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面对媒体体育新闻日趋显著的娱乐化趋势以及各媒体体育新闻为拓展传媒空间而展开的激烈竞争,预测性体育新闻悄然兴起并渐成气候,主导及影响着报纸体育新闻的版面、电视体育新闻的时段、受众体育新聞的需求,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体育新闻现象。通过对预测性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探索预测性体育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给受众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体育新闻;新媒体;报道;新闻价值  我国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方法是
期刊
摘 要: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李安导演凭借此电影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本文將通过精神分析理论对此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精神分析  1派自我意识形成的主导者—父亲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的最初形成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的,简单地说,“自我”是根据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拼布艺术的装饰性特征出发,探讨了拼布的创作理念,形态、色彩与设计在拼布艺术中的关系,简述了拼布的空间表现和形态表现方面的装饰性特征。  关键词:装饰性;拼布艺术;设计  一、拼布艺术概述  1.拼布艺术的由来与发展  拼布艺术,英文称为PATCHWORK,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义的时尚。拼布的过程,就是把一块好好的布料扯碎,再一块块拼起来的过程。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古典唯美主义情
期刊
摘 要:传统山水画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的途径来完成的。在目前相对多元化艺术教学体系的背景下,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教学  一、胸有丘壑的临摹  通过山水画的临摹,我们认识并掌握工具材料的正确方法,了解宋初山水画内涵的画理精神。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临摹认识山水画的文化传统继承山水画的文化精神,建立兴趣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人格修养,这是教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本研究选取北京周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比较好的高碑店作为案例,对现在北京周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研究,基于游客偏好的视角下对民俗旅游开发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游客偏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建议  民俗文化旅游,以其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及丰富多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