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认识误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9-0008-02
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既涉及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微观层面,又与人们的观念、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政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等宏观、中观层面因素相关。如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应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位确定的。人才有不同类别,如研究型、工程型、工艺型、技术技能型等;有不同层次,如高、中、初级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由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培训等)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等层次人才,招收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教育质量的要求应由这类中等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作用来确定。例如加工制造类各层次人才中,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产品加工工艺编制、产品加工操作等要求;旅游服务类烹饪专业人才中,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菜品设计、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制作等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主要由用人单位、由社会来评价。衡量标准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为标志的职业精神;二是职业(专业)技能;三是适应岗位够用的知识(文化、专业)和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四是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弄清楚职业教育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要跳出对职业教育质量判断的误区,在观念上不要将其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类别教育混淆,与其他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混淆。二是教育内部的因素。学校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质量在学校改革发展、长期发展规划中处于什么位置,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有没有得力的落实措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没有被放在学校管理突出的位置上,有没有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持续抓;学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否作为创新办学、提升质量的重大举措在持续推进,以不断走向深度合作。三是教育外部的诸多因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赖程度;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与否,体现在:一是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多少,二是是否重视教师待遇的提高(这关系到优秀教师是否留得住、引得进),三是政府在职业学校聘用、引进能工巧匠方面有没有突破性政策,四是政府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是否起到主导作用、有没有制定相关政策。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升质量仅从教育内部努力是不够的。
现在可以来谈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厘清人们(包括学校管理者、政府官员及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对经济社会需要哪些类别、哪些层次人才及其定位、作用认识模糊;对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是一类一个层次的重要人才并不认可,或仅是口头上认可,但在实践中并不认可。
误区二: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定位不准,或要求过窄,局限于专业技能要求;或要求过全,对文化知识、专业理论要求过高。当前,主要的倾向性问题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育落实不够,专业技能日常教学水平还不高。
误区三:应试教育的思想、学历至上的倾向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家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对口单招、中职与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有些学校迫于生源数量、质量的压力,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这些试点项目上,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偏离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甚至出现追求升学率的办学苗头。
二是要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障碍。
目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尤其是地方性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还普遍缺乏紧迫感;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政府对职业教育还不够重视,缺少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有力政策。
三是要破解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难题。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班主任的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又缺乏经验;专业教师缺乏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尤其是技能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团队还没有普遍形成;就我省而言,苏北、苏中与苏南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这些情况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师范教育的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师资入门政策同化、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师资的倒流等方面因素都有关系。
四是要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不断变化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其他教育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阶段,尤为发此。比如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适应这种发展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就要求职业教育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质量保障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教育教学资源,针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主要是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做分阶段的持续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专业(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并根据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持续改进教学管理和运行程序。只有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而又是动态的机制,职业教育的质量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提升。
提升质量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职教工作者是提升质量最直接的主体,我们应该从强烈的事业责任心出发,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将质量工作做实、做细。
(作者单位: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9-0008-02
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既涉及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微观层面,又与人们的观念、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政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等宏观、中观层面因素相关。如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应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位确定的。人才有不同类别,如研究型、工程型、工艺型、技术技能型等;有不同层次,如高、中、初级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由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培训等)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等层次人才,招收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教育质量的要求应由这类中等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作用来确定。例如加工制造类各层次人才中,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产品加工工艺编制、产品加工操作等要求;旅游服务类烹饪专业人才中,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菜品设计、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制作等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主要由用人单位、由社会来评价。衡量标准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为标志的职业精神;二是职业(专业)技能;三是适应岗位够用的知识(文化、专业)和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四是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弄清楚职业教育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要跳出对职业教育质量判断的误区,在观念上不要将其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类别教育混淆,与其他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混淆。二是教育内部的因素。学校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质量在学校改革发展、长期发展规划中处于什么位置,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有没有得力的落实措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没有被放在学校管理突出的位置上,有没有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持续抓;学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否作为创新办学、提升质量的重大举措在持续推进,以不断走向深度合作。三是教育外部的诸多因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赖程度;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与否,体现在:一是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多少,二是是否重视教师待遇的提高(这关系到优秀教师是否留得住、引得进),三是政府在职业学校聘用、引进能工巧匠方面有没有突破性政策,四是政府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是否起到主导作用、有没有制定相关政策。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升质量仅从教育内部努力是不够的。
现在可以来谈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厘清人们(包括学校管理者、政府官员及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对经济社会需要哪些类别、哪些层次人才及其定位、作用认识模糊;对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是一类一个层次的重要人才并不认可,或仅是口头上认可,但在实践中并不认可。
误区二: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定位不准,或要求过窄,局限于专业技能要求;或要求过全,对文化知识、专业理论要求过高。当前,主要的倾向性问题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育落实不够,专业技能日常教学水平还不高。
误区三:应试教育的思想、学历至上的倾向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家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对口单招、中职与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有些学校迫于生源数量、质量的压力,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这些试点项目上,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偏离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甚至出现追求升学率的办学苗头。
二是要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障碍。
目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尤其是地方性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还普遍缺乏紧迫感;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政府对职业教育还不够重视,缺少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有力政策。
三是要破解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难题。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班主任的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又缺乏经验;专业教师缺乏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尤其是技能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团队还没有普遍形成;就我省而言,苏北、苏中与苏南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这些情况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师范教育的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师资入门政策同化、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师资的倒流等方面因素都有关系。
四是要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不断变化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其他教育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阶段,尤为发此。比如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适应这种发展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就要求职业教育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质量保障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教育教学资源,针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主要是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做分阶段的持续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专业(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并根据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持续改进教学管理和运行程序。只有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而又是动态的机制,职业教育的质量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提升。
提升质量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职教工作者是提升质量最直接的主体,我们应该从强烈的事业责任心出发,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将质量工作做实、做细。
(作者单位: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