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于无疑处有疑方进矣。”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都是闪着智慧的火花。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以说质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求知的阶梯。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平时能说会道的学生在学习上质疑问难的却不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一般会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并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我曾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过这样的统计:(1)照搬课后问题和作业本练习的占52.7%。(2)有疑而问的占9.5%,无疑而问或为问而问的占30.5%。(3) 离开课本,不着边际的占7.3%。不难看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多么有限。因此,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呢?
一、鼓励学生敢问
现在的不少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也不敢问,有的认为请教别人是不光彩的事,怕老师、同学瞧不起;有的认为老师说的,教材统编的应该都是对的……为此,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偶尔“制造”一些小错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并勇敢提出,使他们不迷信于老师,能培养他们从小敢于提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故意把音节qǔ写成qǚ,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就会发现问题,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此时,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为学生敢提问题打下基础。在中高年级,可以导疑设问。如在教学《花钟》一课,引出课题后,我问:“读了课文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结果学生争着问:“这里的花是指哪些花?”“花和钟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称花钟呢?”教师只稍微作了引导,学生就自主地提出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放在课前让学生问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具备了不害怕提问和敢于提问的心理后,应循序渐进地提出质疑要求。刚开始时,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给予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然后逐步要求学生所提的问题要有广阔性、条理性、深刻性,这样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从较低要求开始“跳一跳”后摘到苹果,继而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
二、教会学生善问
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引导,教给学生“无疑处生疑”,使他们逐步做到善问。
要使学生善问,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课前预习时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并让学生将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记下来。教师批阅中,对优质问题打“★”,甚至是打“★★”,明确告诉学生问题提得好反馈给学生后,让他们再去思考琢磨自己的提问,意图在对比中悟出优劣;教学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加以肯定,并有意识让提问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思考过程,旨在对大多数同学产生一种导向作用,随后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大家讨论,解答疑问。一开始,很多学生是被“逼”着去练,但慢慢地随着本子上的“★”增多,学生的劲头上来了,被动变成主动,自学的积极性较高,主体意识更加强烈,有效学习的成分增多了。同时,这样做还促进了学生上课的听课效率,树立了自信和参与精神,学习也充满了乐趣。
2.课始对课题质疑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传神动情,题目更是新颖独特。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眼睛”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先出示图片认识壁虎(长有一条尾巴的小壁虎),再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结果借到了没有?”……这时再播放光盘,启发学生边认真听边仔细看画面,自己寻找答案。学生从课题入手,展开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
3.课中阅读时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从而学会主动学习。
(1)对重点字、词质疑
课文有些重点字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重点字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
(2)对中心句质疑
中心句是全篇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管道随之运行。如《葡萄沟》一课,针对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引导学生质疑:“葡萄沟在哪儿?”“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样,既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做到求知探文。
(3)对标点符号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辩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学习《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中两个“鸟的天堂”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引号?它们有什么不同?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朗读课文都有很大的作用。
(4)对文章空白处质疑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在文中不把话写完,留下艺术空白。如有的写人的文章,人物的语言用省略号来表达,发人深思;有的故事带有启发性的结尾,使人浮想联篇。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空白处质疑,如:人物会说些什么?故事结果怎么样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既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对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进行质疑。
4.课后回读时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下课前,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及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和《称象》等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比他们更聪明的方法吗?”。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周围的环境有被破坏的现象吗?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此问题引出了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破坏环境现象的进一步了解,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环保意识,更是拓展了思维广度。
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经过质疑到无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质疑,将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黄岩区院桥实验小学)
(编辑 刘小苏)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平时能说会道的学生在学习上质疑问难的却不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一般会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并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我曾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过这样的统计:(1)照搬课后问题和作业本练习的占52.7%。(2)有疑而问的占9.5%,无疑而问或为问而问的占30.5%。(3) 离开课本,不着边际的占7.3%。不难看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多么有限。因此,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呢?
一、鼓励学生敢问
现在的不少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也不敢问,有的认为请教别人是不光彩的事,怕老师、同学瞧不起;有的认为老师说的,教材统编的应该都是对的……为此,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偶尔“制造”一些小错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并勇敢提出,使他们不迷信于老师,能培养他们从小敢于提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故意把音节qǔ写成qǚ,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就会发现问题,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此时,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为学生敢提问题打下基础。在中高年级,可以导疑设问。如在教学《花钟》一课,引出课题后,我问:“读了课文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结果学生争着问:“这里的花是指哪些花?”“花和钟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称花钟呢?”教师只稍微作了引导,学生就自主地提出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放在课前让学生问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具备了不害怕提问和敢于提问的心理后,应循序渐进地提出质疑要求。刚开始时,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给予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然后逐步要求学生所提的问题要有广阔性、条理性、深刻性,这样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从较低要求开始“跳一跳”后摘到苹果,继而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
二、教会学生善问
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引导,教给学生“无疑处生疑”,使他们逐步做到善问。
要使学生善问,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课前预习时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并让学生将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记下来。教师批阅中,对优质问题打“★”,甚至是打“★★”,明确告诉学生问题提得好反馈给学生后,让他们再去思考琢磨自己的提问,意图在对比中悟出优劣;教学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加以肯定,并有意识让提问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思考过程,旨在对大多数同学产生一种导向作用,随后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大家讨论,解答疑问。一开始,很多学生是被“逼”着去练,但慢慢地随着本子上的“★”增多,学生的劲头上来了,被动变成主动,自学的积极性较高,主体意识更加强烈,有效学习的成分增多了。同时,这样做还促进了学生上课的听课效率,树立了自信和参与精神,学习也充满了乐趣。
2.课始对课题质疑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传神动情,题目更是新颖独特。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眼睛”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先出示图片认识壁虎(长有一条尾巴的小壁虎),再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结果借到了没有?”……这时再播放光盘,启发学生边认真听边仔细看画面,自己寻找答案。学生从课题入手,展开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
3.课中阅读时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从而学会主动学习。
(1)对重点字、词质疑
课文有些重点字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重点字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
(2)对中心句质疑
中心句是全篇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管道随之运行。如《葡萄沟》一课,针对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引导学生质疑:“葡萄沟在哪儿?”“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样,既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做到求知探文。
(3)对标点符号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辩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学习《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中两个“鸟的天堂”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引号?它们有什么不同?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朗读课文都有很大的作用。
(4)对文章空白处质疑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在文中不把话写完,留下艺术空白。如有的写人的文章,人物的语言用省略号来表达,发人深思;有的故事带有启发性的结尾,使人浮想联篇。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空白处质疑,如:人物会说些什么?故事结果怎么样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既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对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进行质疑。
4.课后回读时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下课前,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及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和《称象》等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比他们更聪明的方法吗?”。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周围的环境有被破坏的现象吗?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此问题引出了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破坏环境现象的进一步了解,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环保意识,更是拓展了思维广度。
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经过质疑到无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质疑,将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黄岩区院桥实验小学)
(编辑 刘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