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州是“5·12”特大地震十个极重灾县之一,重建任务极其艰巨。但他们在破难攻坚中化“危”为“机”,实现了借力起跳和跨越发展,灾后重建大提速,区域经济大发展,干部作风大转变,惠民富民大提升。彭州实践,最显著的成就是又好又快,最突出的标志是民生优先,最成功的做法是城乡统筹,最鲜明的特点是群众主体,最关键的因素是党政主导,在全省具有示范价值。
现状与成效
在“5·12”地震中,彭州市直接经济损失达273亿元。在恢复重建中,他们成功破解了规划设计难、重建选址难、建材保障难、施工难、融资难、群众意愿和诉求统一难“六大难题”,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成效非常显著。
震前,彭州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在成都的区市县中算是落后的。重建后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新格局。
震前,彭州没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重建中,确定了现代石化、家纺服装、生态旅游、农业物流四个“区域唯一、西部第一”的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升级取得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该市农房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城镇重建取得重大突破,精神家园重建取得重大成效。
在此过程中,彭州干部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做群众工作到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从不太懂基本建设到成为抓建设的行家里手,从对统筹城乡的认识不深到创造性运用统筹城乡的整套方法推进科学重建,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做法与特点
注重政府主导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着力解决受灾群众亟需的安居问题
坚持群众自主选择,实施五种建房方式。提供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安置、开发重建五种建房方式,让群众自主选择。这种做法充分尊重和照顾了群众的意愿与需求,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优质高效推进农房重建。应用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以点上抓攻坚、线上抓风貌、面上抓配套,倒排施工进度,细化工作方案等措施,全面推进农房重建。
坚持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全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按照“一镇一策一风貌”的思路,把城镇的住房重建与产业重建、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倾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魅力小镇。
注重用好政策和融资创新相结合,着力解决重建资金缺口较大问题
充分运用“增减挂钩”政策。为破解资金缺口巨大的难题,该市通过贯彻城乡建设用地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所得到的3万亩用地指标,筹集了约55亿元的住房重建资金。
大力实施担保贷款政策。通过市财政直接贷款,或通过成都市财政担保贷款信托投资等,筹集住房重建资金25.2亿元。
努力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建立了产权融资担保平台,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由市国土局、房管局、农发局、林业园林局等部门设立五个服务窗口,负责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融资的专业服务。全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房屋等的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还权赋能”,将农民的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将资源转变为资本,解决农户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的资金困难。目前,交易中心已流转承包地2650亩、林地2.88万亩,获得农房重建担保贷款超过4亿元。
积极探索“产业联建”筹资办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83家农户签订了社会联建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已引入社会资金1500余万元。
注重恢复重建和产业提升相结合,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优、主导产业不突出问题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推进园区化建设。实行“大园区、多业主”等投入经营模式。二是推进组织化经营。实施“托管”、“代养”等方式,建设养殖基地,推进规模化种植。三是推进链条化发展。加快建设投资达20亿元的濛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引进广乐、康绿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入驻,推进现代农业都市港的形成,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发展商贸旅游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档次。按照《地震灾后商业网点恢复重建规划》,主动吸纳石化项目基地的辐射效应,加快三产业配套服务,提升老城区商业业态水平,推进新城区商贸业的规划和建设。坚持把重振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规划、项目、行业管理为抓手,优化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精心做好项目包装和策划,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注重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部分群众灾民意识过强问题
营造“五个氛围”,树立重建精神。从营造灾后重建的思想、政策、发展、文化和社会氛围入手,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受灾群众消除“袖手旁观”的念头和“等、靠、要”的思想,弘扬“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彭州干部精神,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三走进”活动,增强重建信心。开展“走进彭州民居•拥抱美丽新村”、“走进灾区干部•发现重建精神”、“走进灾区群众•共建精神家园”等活动,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信心。
实施新市民建设工程,深化精神家园建设。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新市民建设工程。突出“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主题,从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文明生活建设、法制建设、城乡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新市民建设工程,在加快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推进精神家园建设。
注重应急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问题
探索完善“131N”村级治理机制。努力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自治机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探索建立了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党支部书记担任议事会召集人,党员经过民主选举进入议事会、党组织加强议题审查把关,在村民自治中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对村级日常事务的议事决策职能,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职能,使群众能真正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坚持和落实“124”基层工作方法。即“一坚持、两走遍、四掌握”基层工作方法,坚持镇领导班子成员夜间和节假日驻镇值班、村干部坐班制度;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每季度走遍所有的村民小组,驻村干部、村干部每季度走遍责任区内的所有农户,其中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农户要每月走遍;驻村干部、村干部要掌握各村民小组社情动态、农户基本情况、热点难点问题、特殊困难家庭主要问题。
注重激发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着力解决协同程度较低的问题
在援建中,彭州市做到了四个“到位”:服务到位、关心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服务到位,确保了援建项目的顺利开工和高效推进;关心到位,用真心真情办实事,解除援建人员的后顾之忧;宣传到位,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良好舆论氛围;谋划到位,建立起招商引资、卫生和教育系统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长远合作机制,不断开创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启示与思考
增强机遇意识,化危为机推进跨越发展。机遇是流动的资源,稍纵即逝。彭州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实现重建的原地起跳和跨越发展。
增强创新意识,攻坚破难创造“重建奇迹”。彭州市创新了灾后重建融资机制。彭州实践揭示,创新机制是关键,只有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成规旧制,才能有效地推进重建和统筹城乡工作。
增强群众意识,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彭州实践表明,突出群众主体是核心,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搭建好群众参与重建的制度平台,建设美好新家园才有坚实基础。
增强主导意识,组织协调凝聚重建力量。彭州实践昭示,坚持政府主导是保障,只有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格局,才能有效地整合全社会资源投入灾后重建。
增强联动意识,着眼长远促进“两个加快”。彭州实践表明,灾后重建整体推进是根本方法,只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现状与成效
在“5·12”地震中,彭州市直接经济损失达273亿元。在恢复重建中,他们成功破解了规划设计难、重建选址难、建材保障难、施工难、融资难、群众意愿和诉求统一难“六大难题”,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成效非常显著。
震前,彭州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在成都的区市县中算是落后的。重建后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新格局。
震前,彭州没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重建中,确定了现代石化、家纺服装、生态旅游、农业物流四个“区域唯一、西部第一”的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升级取得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该市农房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城镇重建取得重大突破,精神家园重建取得重大成效。
在此过程中,彭州干部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做群众工作到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从不太懂基本建设到成为抓建设的行家里手,从对统筹城乡的认识不深到创造性运用统筹城乡的整套方法推进科学重建,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做法与特点
注重政府主导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着力解决受灾群众亟需的安居问题
坚持群众自主选择,实施五种建房方式。提供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安置、开发重建五种建房方式,让群众自主选择。这种做法充分尊重和照顾了群众的意愿与需求,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热情和干劲。
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优质高效推进农房重建。应用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以点上抓攻坚、线上抓风貌、面上抓配套,倒排施工进度,细化工作方案等措施,全面推进农房重建。
坚持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全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按照“一镇一策一风貌”的思路,把城镇的住房重建与产业重建、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倾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魅力小镇。
注重用好政策和融资创新相结合,着力解决重建资金缺口较大问题
充分运用“增减挂钩”政策。为破解资金缺口巨大的难题,该市通过贯彻城乡建设用地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所得到的3万亩用地指标,筹集了约55亿元的住房重建资金。
大力实施担保贷款政策。通过市财政直接贷款,或通过成都市财政担保贷款信托投资等,筹集住房重建资金25.2亿元。
努力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建立了产权融资担保平台,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由市国土局、房管局、农发局、林业园林局等部门设立五个服务窗口,负责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融资的专业服务。全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房屋等的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还权赋能”,将农民的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将资源转变为资本,解决农户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的资金困难。目前,交易中心已流转承包地2650亩、林地2.88万亩,获得农房重建担保贷款超过4亿元。
积极探索“产业联建”筹资办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83家农户签订了社会联建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已引入社会资金1500余万元。
注重恢复重建和产业提升相结合,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优、主导产业不突出问题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推进园区化建设。实行“大园区、多业主”等投入经营模式。二是推进组织化经营。实施“托管”、“代养”等方式,建设养殖基地,推进规模化种植。三是推进链条化发展。加快建设投资达20亿元的濛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引进广乐、康绿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入驻,推进现代农业都市港的形成,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发展商贸旅游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档次。按照《地震灾后商业网点恢复重建规划》,主动吸纳石化项目基地的辐射效应,加快三产业配套服务,提升老城区商业业态水平,推进新城区商贸业的规划和建设。坚持把重振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规划、项目、行业管理为抓手,优化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精心做好项目包装和策划,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注重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部分群众灾民意识过强问题
营造“五个氛围”,树立重建精神。从营造灾后重建的思想、政策、发展、文化和社会氛围入手,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受灾群众消除“袖手旁观”的念头和“等、靠、要”的思想,弘扬“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彭州干部精神,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三走进”活动,增强重建信心。开展“走进彭州民居•拥抱美丽新村”、“走进灾区干部•发现重建精神”、“走进灾区群众•共建精神家园”等活动,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信心。
实施新市民建设工程,深化精神家园建设。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新市民建设工程。突出“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主题,从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文明生活建设、法制建设、城乡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新市民建设工程,在加快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推进精神家园建设。
注重应急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问题
探索完善“131N”村级治理机制。努力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自治机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探索建立了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党支部书记担任议事会召集人,党员经过民主选举进入议事会、党组织加强议题审查把关,在村民自治中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对村级日常事务的议事决策职能,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职能,使群众能真正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坚持和落实“124”基层工作方法。即“一坚持、两走遍、四掌握”基层工作方法,坚持镇领导班子成员夜间和节假日驻镇值班、村干部坐班制度;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每季度走遍所有的村民小组,驻村干部、村干部每季度走遍责任区内的所有农户,其中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农户要每月走遍;驻村干部、村干部要掌握各村民小组社情动态、农户基本情况、热点难点问题、特殊困难家庭主要问题。
注重激发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着力解决协同程度较低的问题
在援建中,彭州市做到了四个“到位”:服务到位、关心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服务到位,确保了援建项目的顺利开工和高效推进;关心到位,用真心真情办实事,解除援建人员的后顾之忧;宣传到位,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良好舆论氛围;谋划到位,建立起招商引资、卫生和教育系统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长远合作机制,不断开创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启示与思考
增强机遇意识,化危为机推进跨越发展。机遇是流动的资源,稍纵即逝。彭州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实现重建的原地起跳和跨越发展。
增强创新意识,攻坚破难创造“重建奇迹”。彭州市创新了灾后重建融资机制。彭州实践揭示,创新机制是关键,只有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成规旧制,才能有效地推进重建和统筹城乡工作。
增强群众意识,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彭州实践表明,突出群众主体是核心,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搭建好群众参与重建的制度平台,建设美好新家园才有坚实基础。
增强主导意识,组织协调凝聚重建力量。彭州实践昭示,坚持政府主导是保障,只有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格局,才能有效地整合全社会资源投入灾后重建。
增强联动意识,着眼长远促进“两个加快”。彭州实践表明,灾后重建整体推进是根本方法,只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