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业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推动中资银行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发展。
从十多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出现的视外资银行为“狼来了”的呼声,到今天中资银行“出海远航”,银行业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推动中资银行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发展。入世至今,历经十二年的发展,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如何进一步促进在华外资银行科学发展?为此,《财经界》记者采访了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的相关负责人。
《财经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在华外资银行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不片面追求资产增长,注重有质量发展
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母行(总行)衡量在华子行(分行)发展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主要涵盖财务指标、风险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三大类,各类指标的权重比较均衡,没有突出扩张资产份额的倾向,且未给予资产增长较高权重。他们认为: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不仅仅反映在资本、资产的规模上,更体现为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规模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质量和效益的相应提升。
(二)风险防控意识强
母行(总行)长期形成的风险意识文化显著影响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方式,使其在华业务的发展受到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的有效约束,体现在对目标客户的甄选上较为严格,对在华机构授权较小,使外资银行目标客户偏于高端,许多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体难以进入其目标范围。这种长期形成的控制风险的经营文化客观上影响了发展速度。
(三)根据母行战略,在华机构各司其职
境外母行(总行)在新兴市场相对保守的整体战略决定了部分在华外资银行仅仅是母行集团在华综合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市场定位差异化比较明显,无意在各业务条线与其他银行展开全面竞争。这些银行集团通过在华子行和参股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搭建起综合性业务平台。在华子行作为综合性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定位明确,重点发展其母行最具竞争优势的银行业务,并与其他业务板块合力为目标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近期提供的《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也反映,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是结合海外专业金融团队力量,致力于发展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给客户提供不同于中资银行的体验。
《财经界》: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
答:在华外资银行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市场份额近年来一直在2%徘徊。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一)过度集中于发达区域和高端客户的发展战略制约了发展潜力
外资银行发展重心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尽管部分外资银行开始向内陆地区发展,但其整体经营战略和目标客户仍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更是如此。中国疆域辽阔、经济体量巨大,外资银行立足局部的经营战略是影响其市场份额提升的一大因素。外资银行应强化均衡布局的眼光和视野,以便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丰沛的客户资源。
(二)经营战略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发展速度与规模
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识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摸索。如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但部分外资银行自身经营战略难以及时调整。又如,一些外资法人银行改制后,发现原有市场定位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和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几年业务的发展。外资银行应加强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和判断能力,提高对本地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策略,抓住市场机遇。
(三)缺乏既了解企业文化又熟悉本地市场,且兼具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储备
外资银行要求管理人员既对外资银行文化比较熟悉,并能获得股东方的信任,又要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水平和特征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有突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整体掌控能力,保证以条线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各条线的顺利运行。但在实践中,能够全面满足资质要求的本地高级管理人员短缺。公司客户经理、合规、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财富管理、贸易融资等人才的短缺也较为突出。多数外资银行认为人才问题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外资银行应充分信任、培养和任用素质良好、能力出众的本地人才,强化人才储备,以便实现个人与银行双赢的结果。
(四)中资银行竞争力显著提升
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以来,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变化。中小银行进入发展新阶段。中资银行整体在提升市场化经营管理水平、推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积极稳妥开展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整体经营效益快速提高。外资银行应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中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为更好地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和合作奠定基础。
《财经界》:如何推动在华外资银行科学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华外资银行应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参与我国科学发展并分享成果。
外资银行应坚持特色经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业务,实现多赢。完善客户选择策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进一步繁荣中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新的贡献。
外资银行应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国情细化发展战略,在战略上主动关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主动关注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前瞻性地考虑在华网点布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外资银行应紧紧抓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和特长,加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小微型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支持。
监管部门以风险监管为本,为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监管环境。通过开放引领金融创新,充分利用外资银行多年来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引入差异化机构和特色化服务,鼓励外资银行通过创新机制、方法和工具分散和降低风险,不断丰富市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引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包括加强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防范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所谓金融“创新”,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质量。
从十多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出现的视外资银行为“狼来了”的呼声,到今天中资银行“出海远航”,银行业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推动中资银行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发展。入世至今,历经十二年的发展,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如何进一步促进在华外资银行科学发展?为此,《财经界》记者采访了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的相关负责人。
《财经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在华外资银行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不片面追求资产增长,注重有质量发展
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母行(总行)衡量在华子行(分行)发展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主要涵盖财务指标、风险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三大类,各类指标的权重比较均衡,没有突出扩张资产份额的倾向,且未给予资产增长较高权重。他们认为: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不仅仅反映在资本、资产的规模上,更体现为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规模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质量和效益的相应提升。
(二)风险防控意识强
母行(总行)长期形成的风险意识文化显著影响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方式,使其在华业务的发展受到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的有效约束,体现在对目标客户的甄选上较为严格,对在华机构授权较小,使外资银行目标客户偏于高端,许多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体难以进入其目标范围。这种长期形成的控制风险的经营文化客观上影响了发展速度。
(三)根据母行战略,在华机构各司其职
境外母行(总行)在新兴市场相对保守的整体战略决定了部分在华外资银行仅仅是母行集团在华综合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市场定位差异化比较明显,无意在各业务条线与其他银行展开全面竞争。这些银行集团通过在华子行和参股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搭建起综合性业务平台。在华子行作为综合性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定位明确,重点发展其母行最具竞争优势的银行业务,并与其他业务板块合力为目标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近期提供的《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也反映,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是结合海外专业金融团队力量,致力于发展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给客户提供不同于中资银行的体验。
《财经界》: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
答:在华外资银行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市场份额近年来一直在2%徘徊。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一)过度集中于发达区域和高端客户的发展战略制约了发展潜力
外资银行发展重心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尽管部分外资银行开始向内陆地区发展,但其整体经营战略和目标客户仍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更是如此。中国疆域辽阔、经济体量巨大,外资银行立足局部的经营战略是影响其市场份额提升的一大因素。外资银行应强化均衡布局的眼光和视野,以便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丰沛的客户资源。
(二)经营战略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发展速度与规模
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识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摸索。如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但部分外资银行自身经营战略难以及时调整。又如,一些外资法人银行改制后,发现原有市场定位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和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几年业务的发展。外资银行应加强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和判断能力,提高对本地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策略,抓住市场机遇。
(三)缺乏既了解企业文化又熟悉本地市场,且兼具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储备
外资银行要求管理人员既对外资银行文化比较熟悉,并能获得股东方的信任,又要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水平和特征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有突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整体掌控能力,保证以条线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各条线的顺利运行。但在实践中,能够全面满足资质要求的本地高级管理人员短缺。公司客户经理、合规、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财富管理、贸易融资等人才的短缺也较为突出。多数外资银行认为人才问题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外资银行应充分信任、培养和任用素质良好、能力出众的本地人才,强化人才储备,以便实现个人与银行双赢的结果。
(四)中资银行竞争力显著提升
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以来,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变化。中小银行进入发展新阶段。中资银行整体在提升市场化经营管理水平、推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积极稳妥开展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整体经营效益快速提高。外资银行应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中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为更好地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和合作奠定基础。
《财经界》:如何推动在华外资银行科学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华外资银行应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参与我国科学发展并分享成果。
外资银行应坚持特色经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业务,实现多赢。完善客户选择策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进一步繁荣中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新的贡献。
外资银行应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国情细化发展战略,在战略上主动关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主动关注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前瞻性地考虑在华网点布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外资银行应紧紧抓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和特长,加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小微型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支持。
监管部门以风险监管为本,为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监管环境。通过开放引领金融创新,充分利用外资银行多年来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引入差异化机构和特色化服务,鼓励外资银行通过创新机制、方法和工具分散和降低风险,不断丰富市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引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包括加强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防范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所谓金融“创新”,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