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贪似廉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人民的名义》一开头,有一个小处长大贪官,这个小处长赵德汉看似清廉,平时一饭一菜,住房简陋,上班骑着自行车,俨然是个清官。可是在廉洁的伪装下,他的另一处豪宅,却满屋子都是钱,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有的贪官外表并不奢华,而是貌似清廉,实际上却投机取巧,蒙蔽世人,博得清名,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鲜见。
  刘瑾乃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大宦官。他拥有的家产近乎天文般的数字———6750万两白银!这么多的家产,刘太监靠着疯狂地搜刮和大肆收受贿赂却只用了5年就完成了。后来还竟然轰轰烈烈地做了一次像模像样的“拒贿秀”。据《明史·宦官列传》记载:有一次,御史欧阳云等十余人按照规矩来给刘太监行贿。可万没料到的是,这一回刘太监竟然“当官的打起了送礼的”,不但向皇上揭发了他们的行贿行为,而且还将这些“倒霉蛋”全部治罪,认认真真地过了一把当“清官”的戏瘾。
  我想,这刘大太监应该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做戏的好手,他自导自演了这场装模作样的“廉政戏”,还在皇上的印象里还留下了清廉的名声。当然,披着羊皮的狼总归还是狼,他能够伪装一时,却不能伪装永远,最终还是很快地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历史上还有另一个大贪似廉的故事:明代有个叫梁重的人,由进士一步步当上巡抚。在任时,官声卓著。年老后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可算是“平平安安到公卿”了。在他初为官时,就以廉洁自任,对于行贿之人,当堂明斥。徇私枉法的事一概不行,人们都称之为“铁面”。
  此公别无嗜好,只爱盆景,家里什么五鬣松、左纽柏、梅桩、榆树、银杏、丹枫,以及魏紫姚黄、海棠河柳无不具备。如果有人送盆景给他,也都笑纳。公事之余就是侍弄这些盆景,吃喝嫖赌的事,全不沾边。也有人告他暗中贪渎,伪做清廉。但朝廷派人查来查去,均无实证。检举的人反而因“挟嫌伪劾”而丢了官。
  梁重在巡抚任上做到70岁。告老还乡的时候,也没多少行李,只用两叶小舟,载图书几千卷,盆景几百盆而归。当时的官员百姓都交口称赞其清廉,感叹他的风韵无人可及。
  此公回原籍后,足不出户。每天只是看看书,或者在盆景前留恋、摩挲。他的儿子,官也做到户部侍郎,因父亲年龄大而“养亲归侍”。在闲暇的时候。此公每每指着这些盆景,谆谆告诫儿子:“我为官四十多年,也没置什么家产,只有这些盆景,将来无论多么贫困,也不能让它们散失,而且千万不能赠送他人。”子孙们都俯首听命,答应了老爷子。
  几年后,梁重突然中风,连话也说不出来。他用力抬起手,颤颤巍巍指着那些盆景而逝。他的儿子这时也将近六十岁了,埋葬了老爹以后,就不再出仕,也仿效老爹,在家读书种花。
  有一天,一盆牡丹生了许多虫蚁,花叶都枯萎了,儿子想起父亲对这些花草的钟爱。不能眼看着它死去,就买来一个新盆准备换上,其子挖出牡丹,准备倒出旧土,旧盆高有两尺多,盆径也有两尺多,平时他也没动过这些花盆,一搬顿感到十分沉重。只好一點一点地往外取土。突然在盆底挖出一个已经朽坏的布包来,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黄金白银、贵重饰品,其价约值百金。儿子惊愕之余,马上去搬动其它花盆,结果也都十分沉重。他一一把这些盆景移出,每个花盆里面都埋有金银,共得钱财数十万。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死的时候都念念不忘。梁重之贪,可谓狡黠,贪而不露,并获得廉名。也属不易,只是终其一生,坐守钱财百万,而不敢用其分毫,其内心煎熬可知。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放言五首》,其中第一、三首最为流行。第一首:“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像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真伪终能大白。第三首:“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先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以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可见,在短时间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是不容易的。因为人的说与行往往是背道而驰的。道貌岸然、口吐莲花的人,不见得品性就多么端正,自古至今皆然。
其他文献
最近,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派出7个督查组分赴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专项督查,广州也开展了多次突击检查。这使得课外培训市场乱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2018年6月1日《报刊文摘》)  为什么课外培训市场乱象丛生?根源在哪里?  课外补习存在着一个扭曲了的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个原因。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好这个扭曲了的市场需求,也就無法解决教育乱象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扭曲了的
期刊
有本书叫《彼得·潘》。  主人公彼得有些单纯,又有几分叛逆。他带着几个孩子,脱离了成人掌控的世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故事的主题,就是拒绝长大。  ———为什么要长大呢?  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把喧嚣和浮躁关在门外,不也很好吗?  这个想法很好。  叛逆的故事,未必就意味着头破血流。让孩子们保持纯净的眼光,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件幸事。倘若孩子们都早熟,早早地背负了不应该有的重担,那不是孩子们有问题
期刊
人道是:老有所乐、所学、所为、所养。但以笔者之见,为着迈向人生的圆满,人到晚年,亦应有所“戒”。“戒”者,戒除,禁戒也。即净化心灵,防止迷失,回归生命本源。  笔者据个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世态的杂闻权拟“五戒”,是为戒偏执、粗野、怨怒、贪婪与悭吝。  “江山好移,本性难改”,年轻时的理想追求往往会延续到老年。说是“花甲”老人,但看待世事却依然偏执,非左即右,说话腔调火爆依旧,“时代烙印”十分鮮明。古
期刊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首小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这六月不寻常/让我又梦一场/这六月不寻常/在我心里飞起了霜。”  “六月飞霜”,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劫难啊,让诗人如此心伤!  一想才知,是高考啊。  提起高考,可谓是五味杂陈,说不在乎是假的,毕竟这算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说刻骨銘心吧,又言重了,毕竟人生路有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  记得我高考那年,下着大雨,我和同学们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去一二十里地外的
期刊
读一位著名学者开出的愉悦身心“五然”妙方,联想到与之相通的古文雅句和名人雅事,遂生感悟。  处事为人宜蔼然。蔼然,既指待人和气、和善,亦应含有谦恭、宽容之意。《尚书·伊训》有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是说对别人不求全责备,而检查、检点自身总怕不够。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大师,幼年与一位老师学戏,被贬为“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的笨学生,因之该老师一气罢教拂袖而去。后来梅兰芳师从他人,以勤补拙,刻苦
期刊
自控是自觉控制所言所行,自由是挥洒自己的个性;自控与自由,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自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才做什么。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只有绝不做某些事,才有可能做成一些事。所以,自控与自由,本质上高度一致。  体现在行为方式和道德修养上,自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日常言行方面的自控。简单地说就是:不该你说的话不说,不该你做的事不做;
期刊
如果你问中国的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好不好?恐怕十有八九的父母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否定的回答。然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溺爱和娇惯孩子的父母绝对不会少于十之八九。这证明,理智上明白,不等于现实中执行。子女教育中,中国父母最善于感情用事。  有两则很有意思的子女教育的小故事。一则是讲一个年轻的父亲领着自己的孩子在路上走,孩子不小心掉进了路旁的水沟里,那爸爸却继续向前走,仿佛没事人一样。结果是,那孩子先哭喊了几
期刊
凡成大事者,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曾国藩自然也不例外。不说别的,就是一生所下的自省功夫,曾国藩就超出了同时代与后来的许多人。曾国藩的自省既见于家书,更见之于日记。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黎月乔前辈来,示以近作诗。赞叹有不由中语,谈诗妄作深语。己所不逮者万万。”看了熟人写的诗,明知道不怎么样,却违心吹捧,还要故作高深,曾国藩觉得自己太装。初九日,曾国藩在日记中批评
期刊
”一点儿”,表示很少的意思。可就这很少的“一点儿”都还很有人特别喜欢。是什么人?我道是有的手中握有小权力者。  这样的小权力者,喜欢吃“一点儿”、拿“一点儿”、要“一点儿”。有一市场收费的,很理直气壮地跟一小贩说:“拿个塑料袋,我装几根黄瓜!”小贩没吭声,马上拿个塑料袋递过去,这人装了些黄瓜走人。这种小权力,在市场上谋生的人是不敢招惹的。只能以忍耐来掩盖心中的无奈。真要是流露岀什么不满之意,那招来
期刊
工作中、生活中難免会遇到尴尬事,处置起来使人十分头疼。但“麻”老师却能巧妙地应对。不妨看看他的巧妙之处。  “麻”老师其实并不姓麻,他长了一脸大麻子,因为一次授课出了名,“麻”老师就这样被叫上了。“麻”老师是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70岁,尽管早已退休,但因他的心理学课教得好,许多学校、单位都争相聘他为心理咨询师或教心理学课,他也乐得去发挥这个“余热”。前年,当地一所中学聘他去讲心理学课。第一天上课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