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翻译不仅是对原文的重新排列编码,有时要从文化的角度对原文进行诠释,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实例探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How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ranslation
WANG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 not only mean recode the words, sometimes is much influenc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four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d: the ways of thinking, the values, religions and customers and manner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translation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 顺向与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其角度和顺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为翻译的人员需格外注意。最常见的如信笺地址的书写,中文习惯从国家省份到市区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东西南北”为顺序,而西方人习惯按祷告时划十字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东北”应译为northeast才符合习惯。同样,关于打折,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语着眼于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汉语说“自学”,强调学,而英语说“self-taught”, 强调教;汉语说“寒衣”,而英语却说“warm clothes”。
1.2 求同与求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径,古今之通义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礼教,科举的八股,经过多年来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时间的沉淀,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体现到思维方式上,力求“异中求同”、“整齐”、“一刀切”、“随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权、独立的氛围中,多强调个体、创新、忌同和立异,认为批判不是为了废除知识,而是开拓创新,增长知识。纵观西方文明史,不同时期各流派、不同学术团体和思想体系并存。个体主义的影响使之形成不易苟同和挑战权威,更喜各抒己见的个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因如此,当外宾看到学校学生一律坐的整整齐齐,手统一放背后,教室鸦雀无声时,甚是不解。再如,“随便”两字在点菜时频频出现,或是说“客随主便”,对应的英语up to you。中国文化强调不要让主人太为难,万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么办,考虑甚多。而西方文化则认为这没有个性。例如,在告别晚宴上的讲话一律是“风景很美丽,人们很友好,接待很热情”。深知文化差异的翻译灵机一动,将讲话翻译为“牛排能否煮烂一点;多数人不懂外文,能否将材料译成中文;马桶不习惯,最好是蹲坑”。结果这些建议被如获至宝,过好久还表示感谢。
2 价值取向的影响
首先,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中国人崇尚悠久的历史,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着资历、经验和权威。当表示尊敬时也习惯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姜是老的辣等。但对应的英语old 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失去竞争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在翻译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纪,可以说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专座应译为courtesy seats.
其次,谦逊的程度。中国人习惯谦逊内敛,甚至自贬。如招待时常说“家常便饭,没什么菜”等等。西方人费解,也许心里会问,十个凉菜,十个热菜,为什么还说没有菜。既然菜不好,为什么不把好菜端出来呢?换做他们,就会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里做客,就说“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时,中文称呼别人家为令尊、高堂,说自己家是鄙人、贱内、犬子,对于英语是一样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差异。中国人习惯将家庭视为内团体,其他人是外团体。在内团体中,自我与他人的距离很近。所以,表示感谢一类的话多用于外团体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员,有时也会认为是“自己人”,做点事是应该的,说谢的话就太“见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离要大一些,他们区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内。他们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说thank you。就是夫妇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也习惯各自付账。这种潜移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称谓上。中文中的亲属称谓数目远多于英语,也更细化,还常用来称呼非血缘关系的人。如孩子称呼长辈为叔叔、爷爷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可以拉近双方距离,而西方人不会随便用这些称呼,会引起误会。同样,西方人忌讳谈论年龄、婚姻、收入、小孩等,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而中国人习惯谈论上述话题,反而认为是关心和亲密。
另外,如何对待个人安全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往往习惯从社会关系中寻求安全感,首先在亲属和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寻找,再向外逐步扩展,形成互相依赖的特点。如常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兄弟三个帮”,“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靠自己。他们认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语谚语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们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战斗”(Life is a battle)。这些谚语都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3 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在西方历史和思想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人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中国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讲“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万信向佛”,而大量英语的习语出自圣经或希腊神话,如Helen of Troy(美人祸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劳顿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大祸临头)。看到朋友打喷嚏会连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为根据西方人的古老传说,打喷嚏会喷出气息,连魂魄都会一起跑掉,当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国人常常会对拙于言辞的人说“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该亲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块石头了)。原来在爱尔兰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据说只要在这石头上亲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会变得口齿伶俐。再如,当有人说“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两耳发热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后造谣。中文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直接翻译成“dragon, phoenix ”,因为“龙”和“凤”在西方文化中是两种妖怪,而要翻译成“somebody”,即“人物”。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的翻译,多半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出处,尽量保留原文特点后,翻译出其潜台词。
4 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语言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见面习惯以“吃了吗?”“到哪去?”作为打招呼,有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想获取信息,因此不能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简单地说“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报道说,中方一位领导在与美国的老客户见面时,一时忘记了对方国家的习俗,为了表示热心和亲切,马上迎上去问:“你们去哪里了?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译,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翻译按照西方的习惯译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为谈论天气这个中性话题,是西方人见面时的主要问候习惯,这样就使双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同时又为谈判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民族个性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还会随着文化精华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历史的日益进步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会让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复杂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还必须通晓两种或多种文化,经过仔细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How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ranslation
WANG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 not only mean recode the words, sometimes is much influenc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four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d: the ways of thinking, the values, religions and customers and manner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translation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 顺向与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其角度和顺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为翻译的人员需格外注意。最常见的如信笺地址的书写,中文习惯从国家省份到市区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东西南北”为顺序,而西方人习惯按祷告时划十字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东北”应译为northeast才符合习惯。同样,关于打折,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语着眼于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汉语说“自学”,强调学,而英语说“self-taught”, 强调教;汉语说“寒衣”,而英语却说“warm clothes”。
1.2 求同与求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径,古今之通义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礼教,科举的八股,经过多年来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时间的沉淀,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体现到思维方式上,力求“异中求同”、“整齐”、“一刀切”、“随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权、独立的氛围中,多强调个体、创新、忌同和立异,认为批判不是为了废除知识,而是开拓创新,增长知识。纵观西方文明史,不同时期各流派、不同学术团体和思想体系并存。个体主义的影响使之形成不易苟同和挑战权威,更喜各抒己见的个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因如此,当外宾看到学校学生一律坐的整整齐齐,手统一放背后,教室鸦雀无声时,甚是不解。再如,“随便”两字在点菜时频频出现,或是说“客随主便”,对应的英语up to you。中国文化强调不要让主人太为难,万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么办,考虑甚多。而西方文化则认为这没有个性。例如,在告别晚宴上的讲话一律是“风景很美丽,人们很友好,接待很热情”。深知文化差异的翻译灵机一动,将讲话翻译为“牛排能否煮烂一点;多数人不懂外文,能否将材料译成中文;马桶不习惯,最好是蹲坑”。结果这些建议被如获至宝,过好久还表示感谢。
2 价值取向的影响
首先,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中国人崇尚悠久的历史,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着资历、经验和权威。当表示尊敬时也习惯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姜是老的辣等。但对应的英语old 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失去竞争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在翻译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纪,可以说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专座应译为courtesy seats.
其次,谦逊的程度。中国人习惯谦逊内敛,甚至自贬。如招待时常说“家常便饭,没什么菜”等等。西方人费解,也许心里会问,十个凉菜,十个热菜,为什么还说没有菜。既然菜不好,为什么不把好菜端出来呢?换做他们,就会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里做客,就说“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时,中文称呼别人家为令尊、高堂,说自己家是鄙人、贱内、犬子,对于英语是一样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差异。中国人习惯将家庭视为内团体,其他人是外团体。在内团体中,自我与他人的距离很近。所以,表示感谢一类的话多用于外团体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员,有时也会认为是“自己人”,做点事是应该的,说谢的话就太“见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离要大一些,他们区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内。他们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说thank you。就是夫妇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也习惯各自付账。这种潜移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称谓上。中文中的亲属称谓数目远多于英语,也更细化,还常用来称呼非血缘关系的人。如孩子称呼长辈为叔叔、爷爷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可以拉近双方距离,而西方人不会随便用这些称呼,会引起误会。同样,西方人忌讳谈论年龄、婚姻、收入、小孩等,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而中国人习惯谈论上述话题,反而认为是关心和亲密。
另外,如何对待个人安全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往往习惯从社会关系中寻求安全感,首先在亲属和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寻找,再向外逐步扩展,形成互相依赖的特点。如常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兄弟三个帮”,“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靠自己。他们认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语谚语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们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战斗”(Life is a battle)。这些谚语都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3 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在西方历史和思想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人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中国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讲“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万信向佛”,而大量英语的习语出自圣经或希腊神话,如Helen of Troy(美人祸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劳顿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大祸临头)。看到朋友打喷嚏会连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为根据西方人的古老传说,打喷嚏会喷出气息,连魂魄都会一起跑掉,当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国人常常会对拙于言辞的人说“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该亲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块石头了)。原来在爱尔兰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据说只要在这石头上亲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会变得口齿伶俐。再如,当有人说“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两耳发热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后造谣。中文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直接翻译成“dragon, phoenix ”,因为“龙”和“凤”在西方文化中是两种妖怪,而要翻译成“somebody”,即“人物”。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的翻译,多半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出处,尽量保留原文特点后,翻译出其潜台词。
4 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语言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见面习惯以“吃了吗?”“到哪去?”作为打招呼,有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想获取信息,因此不能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简单地说“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报道说,中方一位领导在与美国的老客户见面时,一时忘记了对方国家的习俗,为了表示热心和亲切,马上迎上去问:“你们去哪里了?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译,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翻译按照西方的习惯译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为谈论天气这个中性话题,是西方人见面时的主要问候习惯,这样就使双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同时又为谈判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民族个性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还会随着文化精华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历史的日益进步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会让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复杂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还必须通晓两种或多种文化,经过仔细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