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已知的知识和乐于接受的音乐作品,对教学内容和过程做相应的设计和调整,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关键词:立足学生;音乐课堂;参与;因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高中生是很喜欢音乐课的,上课的氛围也应该非常活跃。殊不知,在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上,稍不注意就会有学生走神、开小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活动没人参与,使课堂“冷场”乃至“卡壳”。
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式的手段“逼”学生听课、回答问题或参与音乐体验,因为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接受。出现上述的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农村高中的音乐课而言,在课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立足学生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立足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立足学生:了解学生已知什么
作为教师,都想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但现实中却出现了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我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对于农村高中生来说,很多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没上过一堂真正的音乐课,甚至没有上过音乐课。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素养较低。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谈体裁、曲式等要素,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学生欣赏完一部作品后,教师如果直接问学生: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往往只会说节奏快或节奏慢,好听或是不好听,再问就是一脸的茫然了。
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学生实际,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现在大致掌握;哪些音乐要素学生能听得出来;哪些乐句学生可以模仿唱出来、律动起来、表现出来……然后再将问题和活动细化、具体化,充分预估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将“问答题”变为“选择题”:作品速度是快是慢,力度是强是弱,节奏是宽是紧,节奏感强还是较自由等。要先让学生能说能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做到会说会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音乐课堂,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即我们所希望的学生乐说乐动。
二、立足学生:了解学生想欣赏什么
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较大,信息来源很多。各种形式的现代音乐对教材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首首“神曲”你方唱罢我登场,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学生受这些快餐式音乐的影响,很自然地会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打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旗号强行灌输所谓的“知识”,是对学生音乐体验的另类摧残。
鉴于此,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喜欢哪些内容的音乐,乐于接受哪些风格的作品等。掌握了这些情况,教师就能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就能顾及学生的感受,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横向的联系,借用媒体的影响力,先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进而逐渐深入课堂。例如,在讲到古典音乐时,可以用《不想长大》(S.H.E)、《夜曲》(周杰伦)、《巴赫旧约》(汪苏泷)等流行歌曲导入,引出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两类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回归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立足学生:了解学生能做些什么
农村高中生的音乐基础和素养相对较差,再加上个性不太张扬,表现欲不强,音乐课经常会陷入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境地。所以,要让农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就要了解他们在某一阶段的思想。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能参与的互动或者能完成的活动创编,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例如,有些体验和律动环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只摆一个静态的造型或者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以表现作品的某一个要素:打拍子以体现速度、力度,手臂的高低起伏以体现旋律的高低、情绪的变化,等等。再如,有些学生对某类音乐或某位艺术家、歌手较感兴趣,较“有研究”,我们不妨在涉及相关内容时,让他们上来做补充、做讲解,向大家展示自己。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类似的舞台,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总之,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俯下身子”,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基础和喜好,将教学内容做得深入细致些,使音乐课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
作者简介:曹叶挺(1983— ),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
关键词:立足学生;音乐课堂;参与;因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高中生是很喜欢音乐课的,上课的氛围也应该非常活跃。殊不知,在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上,稍不注意就会有学生走神、开小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活动没人参与,使课堂“冷场”乃至“卡壳”。
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式的手段“逼”学生听课、回答问题或参与音乐体验,因为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接受。出现上述的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对于农村高中的音乐课而言,在课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立足学生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立足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立足学生:了解学生已知什么
作为教师,都想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但现实中却出现了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我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对于农村高中生来说,很多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没上过一堂真正的音乐课,甚至没有上过音乐课。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素养较低。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谈体裁、曲式等要素,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学生欣赏完一部作品后,教师如果直接问学生: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往往只会说节奏快或节奏慢,好听或是不好听,再问就是一脸的茫然了。
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学生实际,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现在大致掌握;哪些音乐要素学生能听得出来;哪些乐句学生可以模仿唱出来、律动起来、表现出来……然后再将问题和活动细化、具体化,充分预估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将“问答题”变为“选择题”:作品速度是快是慢,力度是强是弱,节奏是宽是紧,节奏感强还是较自由等。要先让学生能说能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做到会说会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音乐课堂,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即我们所希望的学生乐说乐动。
二、立足学生:了解学生想欣赏什么
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较大,信息来源很多。各种形式的现代音乐对教材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首首“神曲”你方唱罢我登场,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学生受这些快餐式音乐的影响,很自然地会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打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旗号强行灌输所谓的“知识”,是对学生音乐体验的另类摧残。
鉴于此,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喜欢哪些内容的音乐,乐于接受哪些风格的作品等。掌握了这些情况,教师就能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就能顾及学生的感受,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横向的联系,借用媒体的影响力,先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进而逐渐深入课堂。例如,在讲到古典音乐时,可以用《不想长大》(S.H.E)、《夜曲》(周杰伦)、《巴赫旧约》(汪苏泷)等流行歌曲导入,引出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两类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回归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立足学生:了解学生能做些什么
农村高中生的音乐基础和素养相对较差,再加上个性不太张扬,表现欲不强,音乐课经常会陷入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境地。所以,要让农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就要了解他们在某一阶段的思想。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能参与的互动或者能完成的活动创编,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例如,有些体验和律动环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只摆一个静态的造型或者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以表现作品的某一个要素:打拍子以体现速度、力度,手臂的高低起伏以体现旋律的高低、情绪的变化,等等。再如,有些学生对某类音乐或某位艺术家、歌手较感兴趣,较“有研究”,我们不妨在涉及相关内容时,让他们上来做补充、做讲解,向大家展示自己。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类似的舞台,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总之,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俯下身子”,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基础和喜好,将教学内容做得深入细致些,使音乐课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
作者简介:曹叶挺(1983— ),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