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考题解析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一经公布,便受到广泛好评。它一改延续了好几年的“给…明确包含两方面相对立表述的话语”的风格,而提供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现象,请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深入剖析。
从审题而言,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和“他人的生活”。
根据提示语“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非常明显,既然是思考“现象”,势必带出的内容是什么现象、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应该如何去做。但事实上有相当一批考场作文在开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议论“应该如何去做”即“该怎样对待评价、如何去评价”,这就抛开现象,错误锁定关键词,在审题上偏到“评价”“评价他人”上了。
另外,“他人的生活”中“生活”怎么理解?有人觉得,“生活”无所不包,因此写什么都可以。其实,我们再细读题目,他人生活不能随意扩大,相反是某种限制,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一些社会事件严格地讲不属于“他人生活”的范畴。比如魏则西事件,可能对魏本人而言是“生活”,但类似的公共事件不在其列。
从阅卷情况看,判断和界定非常清晰、能上升到现象高度的文章不多,大部分考生是在“泛谈评价”“评价他人”“评价生活”之间随意游走,而且把“评价他人的生活”窄化为微信朋友圈的生活评价。
虽然今年的作文题看似没有像前几年一样去辨析“柔软与坚硬”“自由与不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思辨成分。相反,要剖析“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考生要自行分析出一个对立面,在“他人生活”的笼罩下势必暗藏着“自我”。很多考场作文都表达出诸如“评价他人似乎是彰显自己最零成本的方式”“欲在他人评价中找寻自己,到头来反而忽略自我的价值,迷失自我”“评价他人与被他人评价,是没有自信、人生的失败的表现”等主题。这不是为了思辨而作的伪思辨,而是在公共话语和具体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思辨,促使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并反躬自省。
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的这种转向,也算是去年“小陈举报违反交通规则的父亲”和“最具风采人物”作文题的一种变形,虽然还没有明显的任务驱动,但毕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转折,彰显了独有的海派特色。
评价之风,弥久弥香
一考生
人,是一种渴求认同感的动物,自被命运抛上路途,我们向来渴望得到赞同;而人,恰恰又是一种怀有优越感的动物,我们乐于也善于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评价。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给我们培养了适于评价的湿润的胚土。评价,日趋简单。
随手点开的微信、微博,遍布着他人生活的足迹。从亲友、明星到政治家,我们将口舌眼鼻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信手一个“赞”一句“好”,你已然对他人的生活给予了评价。诚然,如此便利的科技确实能让我们引以为鉴抑或树立标榜,千百万的公众舆论对于良好风气的传播亦有裨益,但这土中埋下的种子究竟是夜来香还是霸王花,恐怕还有待商榷!
在当今时代,人们乐于将自己的生活上传至网络,只求得到他人的评价。晒幸福、秀恩爱固然是好的,但倘若只为博得一次艳羡、一种嫉妒,恐怕便会陷于病态的寻同求赞。再说说那些整日评价他人生活的人,你诚心道贺、衷心学习当然也是值得推崇的,怕只怕一时被欲望蒙蔽,到时难免心浮气躁,整个社会也会因此浮在金钱名利虚伪之上。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股“评价之风”似乎愈演愈烈。白杨绛先生病终,网络上对其人生评价便层出不穷。那篇《百岁感言》更是成了此次闹剧的高潮。钱锺书曾言:“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只怕钱先生没有料到,时人评价之潮已如此凶猛。在这个人心聒噪的世界,活着的人还可以关上窗户隔绝噪声,而睡着的人却难以让那些在身边喧嚣的人闭嘴。杨先生只想安静地“我们仨”相聚,结果只要是听过这个名字的人似乎都能插上一脚、说上几句,她又如何安眠?真亦假来假亦真。可悲!可笑!
评价他人,是源于对自我的肯定,是以之为鉴、取长补短的一种方法,但在评价之前,那种学习进取的心态、那份不人云亦云的坚持、那颗看清自己的心尤为重要,否则只会散播伪真善美,自然也免谈那份浩然正气了。
愿评价之风,如夜来香,客观积极,弥久弥香。
教师点评
本文被评为一类上。当大部分考生仅为说明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而大量生搬硬套名言事例简单做个案分析时,本文从开头就针对此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及众人心态进行了冷静而辩证的剖析,显示出思维的深刻。文章始终把评价者与被评者两方结合在一起分析,由“杨绛事件”印证世人评价潮之凶猛而可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评价他人之前需具备的眼光与胸怀,层层推进,发人深省,显示了该考生厚实的作文功底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吴莹珩)
评价生活
一考生
随着网络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发紧密,生活也逐渐“曝光”于大众视野之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无论这一“曝光”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在评价他人生活时都应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遵守规则,承担责任。
社会媒体的兴盛带动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与沟通,人们更愿意主动地“晒”出自己的生活,或是平常与友人的亲密小聚,或是人生之路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进步。这种进入大众视野的生活,更多带有“秀”——即展示的意味。人们希望的或许是与人共享此刻的快乐,或许是借此寻找有共同感受的知心人。因此,这类主动进入大众视野的生活往往是欢迎人们评价的——但并不代表任何形式的评价。评价这类“他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客观的理性,更需要一种设身处地着想的“共情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考题解析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一经公布,便受到广泛好评。它一改延续了好几年的“给…明确包含两方面相对立表述的话语”的风格,而提供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现象,请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深入剖析。
从审题而言,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和“他人的生活”。
根据提示语“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非常明显,既然是思考“现象”,势必带出的内容是什么现象、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应该如何去做。但事实上有相当一批考场作文在开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议论“应该如何去做”即“该怎样对待评价、如何去评价”,这就抛开现象,错误锁定关键词,在审题上偏到“评价”“评价他人”上了。
另外,“他人的生活”中“生活”怎么理解?有人觉得,“生活”无所不包,因此写什么都可以。其实,我们再细读题目,他人生活不能随意扩大,相反是某种限制,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一些社会事件严格地讲不属于“他人生活”的范畴。比如魏则西事件,可能对魏本人而言是“生活”,但类似的公共事件不在其列。
从阅卷情况看,判断和界定非常清晰、能上升到现象高度的文章不多,大部分考生是在“泛谈评价”“评价他人”“评价生活”之间随意游走,而且把“评价他人的生活”窄化为微信朋友圈的生活评价。
虽然今年的作文题看似没有像前几年一样去辨析“柔软与坚硬”“自由与不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思辨成分。相反,要剖析“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考生要自行分析出一个对立面,在“他人生活”的笼罩下势必暗藏着“自我”。很多考场作文都表达出诸如“评价他人似乎是彰显自己最零成本的方式”“欲在他人评价中找寻自己,到头来反而忽略自我的价值,迷失自我”“评价他人与被他人评价,是没有自信、人生的失败的表现”等主题。这不是为了思辨而作的伪思辨,而是在公共话语和具体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思辨,促使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并反躬自省。
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的这种转向,也算是去年“小陈举报违反交通规则的父亲”和“最具风采人物”作文题的一种变形,虽然还没有明显的任务驱动,但毕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转折,彰显了独有的海派特色。
评价之风,弥久弥香
一考生
人,是一种渴求认同感的动物,自被命运抛上路途,我们向来渴望得到赞同;而人,恰恰又是一种怀有优越感的动物,我们乐于也善于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评价。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给我们培养了适于评价的湿润的胚土。评价,日趋简单。
随手点开的微信、微博,遍布着他人生活的足迹。从亲友、明星到政治家,我们将口舌眼鼻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信手一个“赞”一句“好”,你已然对他人的生活给予了评价。诚然,如此便利的科技确实能让我们引以为鉴抑或树立标榜,千百万的公众舆论对于良好风气的传播亦有裨益,但这土中埋下的种子究竟是夜来香还是霸王花,恐怕还有待商榷!
在当今时代,人们乐于将自己的生活上传至网络,只求得到他人的评价。晒幸福、秀恩爱固然是好的,但倘若只为博得一次艳羡、一种嫉妒,恐怕便会陷于病态的寻同求赞。再说说那些整日评价他人生活的人,你诚心道贺、衷心学习当然也是值得推崇的,怕只怕一时被欲望蒙蔽,到时难免心浮气躁,整个社会也会因此浮在金钱名利虚伪之上。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股“评价之风”似乎愈演愈烈。白杨绛先生病终,网络上对其人生评价便层出不穷。那篇《百岁感言》更是成了此次闹剧的高潮。钱锺书曾言:“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只怕钱先生没有料到,时人评价之潮已如此凶猛。在这个人心聒噪的世界,活着的人还可以关上窗户隔绝噪声,而睡着的人却难以让那些在身边喧嚣的人闭嘴。杨先生只想安静地“我们仨”相聚,结果只要是听过这个名字的人似乎都能插上一脚、说上几句,她又如何安眠?真亦假来假亦真。可悲!可笑!
评价他人,是源于对自我的肯定,是以之为鉴、取长补短的一种方法,但在评价之前,那种学习进取的心态、那份不人云亦云的坚持、那颗看清自己的心尤为重要,否则只会散播伪真善美,自然也免谈那份浩然正气了。
愿评价之风,如夜来香,客观积极,弥久弥香。
教师点评
本文被评为一类上。当大部分考生仅为说明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而大量生搬硬套名言事例简单做个案分析时,本文从开头就针对此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及众人心态进行了冷静而辩证的剖析,显示出思维的深刻。文章始终把评价者与被评者两方结合在一起分析,由“杨绛事件”印证世人评价潮之凶猛而可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评价他人之前需具备的眼光与胸怀,层层推进,发人深省,显示了该考生厚实的作文功底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吴莹珩)
评价生活
一考生
随着网络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发紧密,生活也逐渐“曝光”于大众视野之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无论这一“曝光”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在评价他人生活时都应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遵守规则,承担责任。
社会媒体的兴盛带动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与沟通,人们更愿意主动地“晒”出自己的生活,或是平常与友人的亲密小聚,或是人生之路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进步。这种进入大众视野的生活,更多带有“秀”——即展示的意味。人们希望的或许是与人共享此刻的快乐,或许是借此寻找有共同感受的知心人。因此,这类主动进入大众视野的生活往往是欢迎人们评价的——但并不代表任何形式的评价。评价这类“他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客观的理性,更需要一种设身处地着想的“共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