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34-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课堂上的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过于包办替代,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装装笨”,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一、导入环节——以“笨”探“路”
在导人新课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思维灵感都在教师适时地“装糊涂”中淋漓尽致地散发着。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张和小王是好朋友,两人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小张是连续上3天后休息一天,小王是连续上5天后休息一天。8月1日这一天他们同时休息,相约爬山。哪天他们还可以相约再出游呢?
生1:老师,拿8月的月历看看就知道了。
师:那如何看呢?你们能教教我吗?
同学们一听说老师也不会了,个个跃跃欲试。马上拿出8月份的月历开始研究起来。过了一会,同学们就举起了手。
生2:老师,小张和小王可以在8月16再去爬山,那天他们都休息。
师:你是如何知道他们在这样一天休息的?
生2(指着月历表):老师,您看,小王在8月份的休息日是8月4日,8月10日,8月16日……小李的休息日是8月6日,8月11日,8月16日……8月16日这一天他们正好同时休息。
师:我也好想去啊!
生3:不行的,老师。8月16日不是休息日,你只有休息日才有空。
接着,其他同学也纷纷讲了自己的方法。这时,我顺势导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显得非常浓厚。
二、新授环节——以“笨”引“思”
师生的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如此,教师“故装糊涂”在学生学习新知时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构建起一个平等交流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先大屏幕出示:小明正在靠右上楼梯,这时淘气正好从转角处走出要下楼梯。
师(故装糊涂):淘气要下楼了,他应该往哪边走呢?
生1:老师,我觉得淘气应该走右边。
师:哦,那小明应该走的是这一边(右边)。是吗?
生2:不对。小明应该走另一边。淘气走这边(学生指手画脚)。
师(还装糊涂):怎么啦?小明这样不是靠右走么?
生3:老师,小明是上楼梯,淘气要让一让的。
师:小朋友们,我好像还是不太明白,你们明白了吗?能不能教教我?
接着,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上下楼梯的情境给大家看,并请演示的同学进行说明。
三、练习环节——以“笨”引“辩”
在学生做完练习后,很多教师会选择自己对练习进行讲解,总认为学生都不会。这样反倒剥夺了学生分析习题的权力,导致他们的批判思维不能够很好发挥。因此,教师应该“笨一些”,把“审判官”的角色让给学生,对学生的习题不立刻作出对与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判自己的答题情况,或者对其他同学进行答题情况的评判。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并汇报:这个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4×4=16(米),面积是4×4=16(平方米)。这时,我说:真巧,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计算的方法也都是4×4,看来,它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
生1:是呀,确实很巧,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
生2:不对,我觉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可能相等的。
师:喔?为什么呢?
生2:因为周长是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不一样。
生3:是呀。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16,但是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师:看来,你们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真的很深刻。
以上案例中,教师故意装“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现,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装“笨”一些,可以激发小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大,等着教师不断地挖掘。教师运用“裝笨”的法宝,有助于教出智慧的好学生。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34-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课堂上的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过于包办替代,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装装笨”,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一、导入环节——以“笨”探“路”
在导人新课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思维灵感都在教师适时地“装糊涂”中淋漓尽致地散发着。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张和小王是好朋友,两人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小张是连续上3天后休息一天,小王是连续上5天后休息一天。8月1日这一天他们同时休息,相约爬山。哪天他们还可以相约再出游呢?
生1:老师,拿8月的月历看看就知道了。
师:那如何看呢?你们能教教我吗?
同学们一听说老师也不会了,个个跃跃欲试。马上拿出8月份的月历开始研究起来。过了一会,同学们就举起了手。
生2:老师,小张和小王可以在8月16再去爬山,那天他们都休息。
师:你是如何知道他们在这样一天休息的?
生2(指着月历表):老师,您看,小王在8月份的休息日是8月4日,8月10日,8月16日……小李的休息日是8月6日,8月11日,8月16日……8月16日这一天他们正好同时休息。
师:我也好想去啊!
生3:不行的,老师。8月16日不是休息日,你只有休息日才有空。
接着,其他同学也纷纷讲了自己的方法。这时,我顺势导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显得非常浓厚。
二、新授环节——以“笨”引“思”
师生的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如此,教师“故装糊涂”在学生学习新知时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构建起一个平等交流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先大屏幕出示:小明正在靠右上楼梯,这时淘气正好从转角处走出要下楼梯。
师(故装糊涂):淘气要下楼了,他应该往哪边走呢?
生1:老师,我觉得淘气应该走右边。
师:哦,那小明应该走的是这一边(右边)。是吗?
生2:不对。小明应该走另一边。淘气走这边(学生指手画脚)。
师(还装糊涂):怎么啦?小明这样不是靠右走么?
生3:老师,小明是上楼梯,淘气要让一让的。
师:小朋友们,我好像还是不太明白,你们明白了吗?能不能教教我?
接着,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上下楼梯的情境给大家看,并请演示的同学进行说明。
三、练习环节——以“笨”引“辩”
在学生做完练习后,很多教师会选择自己对练习进行讲解,总认为学生都不会。这样反倒剥夺了学生分析习题的权力,导致他们的批判思维不能够很好发挥。因此,教师应该“笨一些”,把“审判官”的角色让给学生,对学生的习题不立刻作出对与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判自己的答题情况,或者对其他同学进行答题情况的评判。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并汇报:这个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4×4=16(米),面积是4×4=16(平方米)。这时,我说:真巧,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计算的方法也都是4×4,看来,它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
生1:是呀,确实很巧,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
生2:不对,我觉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可能相等的。
师:喔?为什么呢?
生2:因为周长是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不一样。
生3:是呀。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16,但是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师:看来,你们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真的很深刻。
以上案例中,教师故意装“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现,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装“笨”一些,可以激发小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大,等着教师不断地挖掘。教师运用“裝笨”的法宝,有助于教出智慧的好学生。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