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尔巴特作为德国最为著名的教育专家之一,其对全球教育界拥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唯一工作和全部的工作都可以归纳为德育工作。”由此可见,赫尔巴特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甚至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全部来看待。在进行幼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德育工作高度重视,时刻将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作为我们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下面,笔者谈谈对此的看法。
一、加强德育内容的系列化
幼儿德育的内容较散乱是目前在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将幼儿德育内容系列化。所谓幼儿德育内容的系列化,也就是在对幼儿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或者公认的素质教育的相关目标以及精神,根据每一位幼儿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化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工作,由此保障幼儿品德朝着有利于自身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开展系列化的德育:在幼儿刚入园之时开展团结友好和热爱集体的教育,在父(母)亲节开展“我爱妈妈”教育,在儿童节开展“争做好孩子”的教育,在国庆节开展“我爱祖国”的教育,等等。与此同时,要注意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妇女节开展“我爱妈妈”的系列活动中,音乐课可以让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美术课中可以让孩子画自己的妈妈。如此,既能保证时间上的连续性、连贯性,也能保证教育内容系列化。
二、注重教师示范性教育的影响
几千年前的孔夫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强调教师示范引导的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更是其模仿的对象,幼儿教师甚至可以说是幼儿的影子和镜子,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穿着打扮和举手投足都无不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模仿示范作用,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举止。由于幼儿对教师是高度崇拜的,因此幼儿教师的所有行为方式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在许多事情上都是以他们的老师作为导向和目标的,幼儿们会刻意模仿老师的行为,认为他们老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理所当然的行为。因此,幼儿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德育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的内容。因而,只有幼儿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知识素质、道德品质,才能对幼儿产生有利的心理和德育上的影响,对幼儿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幼儿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其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其德育和各种习惯、品质的重要养成时期,许多人在幼儿时期形成的习惯也许会持续终身,影响她们的一辈子。在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道德习惯是非常稳固的,我们要对此高度重视,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在日常互动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必然影响到幼儿的将来成长,甚至许多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得到改变,或者说改变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比较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对于幼儿素质和品德的提升是非常有益处的,也必将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当然,幼儿德育和其他行为习惯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要在幼儿每天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幼儿教育的具体活动过程中,以达到对幼儿教育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家园合作,增强效果
“家校合作”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使教师和家长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非常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活动情况,从而达到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就幼儿教育活动来说,可以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来有效增强幼儿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家庭、幼儿园之间的关系,通过召开家长会、亲子教育活动等形式,切实加强沟通交流,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着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其他素质。在具体的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种表现,教师也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其他活动中的表现,这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孩子,提高德育活动的针对性。
五、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我国目前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身心特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切实认真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根据其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德育工作。比如,对待那些性格比较懦弱的独生子女,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其勇敢的品质;在对待那些比较霸道的独生子女,要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其谦虚、诚实的品质。总之,幼儿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切忌“一锅煮”。(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刘启明
一、加强德育内容的系列化
幼儿德育的内容较散乱是目前在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将幼儿德育内容系列化。所谓幼儿德育内容的系列化,也就是在对幼儿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或者公认的素质教育的相关目标以及精神,根据每一位幼儿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化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工作,由此保障幼儿品德朝着有利于自身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开展系列化的德育:在幼儿刚入园之时开展团结友好和热爱集体的教育,在父(母)亲节开展“我爱妈妈”教育,在儿童节开展“争做好孩子”的教育,在国庆节开展“我爱祖国”的教育,等等。与此同时,要注意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妇女节开展“我爱妈妈”的系列活动中,音乐课可以让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美术课中可以让孩子画自己的妈妈。如此,既能保证时间上的连续性、连贯性,也能保证教育内容系列化。
二、注重教师示范性教育的影响
几千年前的孔夫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强调教师示范引导的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更是其模仿的对象,幼儿教师甚至可以说是幼儿的影子和镜子,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穿着打扮和举手投足都无不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模仿示范作用,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举止。由于幼儿对教师是高度崇拜的,因此幼儿教师的所有行为方式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在许多事情上都是以他们的老师作为导向和目标的,幼儿们会刻意模仿老师的行为,认为他们老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理所当然的行为。因此,幼儿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德育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的内容。因而,只有幼儿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知识素质、道德品质,才能对幼儿产生有利的心理和德育上的影响,对幼儿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激发幼儿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其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其德育和各种习惯、品质的重要养成时期,许多人在幼儿时期形成的习惯也许会持续终身,影响她们的一辈子。在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道德习惯是非常稳固的,我们要对此高度重视,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在日常互动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必然影响到幼儿的将来成长,甚至许多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得到改变,或者说改变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比较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对于幼儿素质和品德的提升是非常有益处的,也必将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当然,幼儿德育和其他行为习惯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要在幼儿每天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幼儿教育的具体活动过程中,以达到对幼儿教育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家园合作,增强效果
“家校合作”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使教师和家长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非常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活动情况,从而达到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就幼儿教育活动来说,可以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来有效增强幼儿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家庭、幼儿园之间的关系,通过召开家长会、亲子教育活动等形式,切实加强沟通交流,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着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其他素质。在具体的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种表现,教师也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其他活动中的表现,这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孩子,提高德育活动的针对性。
五、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我国目前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身心特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切实认真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根据其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德育工作。比如,对待那些性格比较懦弱的独生子女,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其勇敢的品质;在对待那些比较霸道的独生子女,要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其谦虚、诚实的品质。总之,幼儿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切忌“一锅煮”。(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