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文化”是2011年的热词之一,文化惠民举措的深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都让文化成为了“时尚”。文化时尚不是高高在上的,在基层、在农村,文化时尚也因群众而鲜活。
没文化的人也能搞文化
一个在纸上画个圆圈代表碗,然后在里面涂些点代表米,就这样用谐音“饭”代表“范”的农民,想搞文化,还想建设乡村文化阵地,你信吗?
“老婆当时就恼了,说好不容易攒下点钱,不用到生意上,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朋友们也开始劝,正儿八经做点生意吧。”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古城村的农民谭明海苦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即使不赚钱,也要补回自己的文化课。”执拗的谭明海认准了要做文化大院。2006年7月,在投资近40余万元重新将镇上一处旧厂房改造后,谭明海的文化大院成立了。
谭明海至今还记得在培训室给大家培训第一堂课的情景。“讲的是西瓜种植技术,当时还担心大家不来,让政府帮忙通知的,成功与否心里真的没底”。
20多位农民过来了,谭明海舒了口气,人虽不多,但也能成个班。“一节课结束,大家都很满意”,谭明海很兴奋。接下来,他又购置了20台电脑,要开展电脑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一切准备妥当,谭明海才发现,不只是农民不会用电脑,自己也不会。“还真应了老婆那句话,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他笑着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谭明海自掏腰包请专家给农民讲解电脑知识,电脑班一个月一期,连续办了七期。
“我还会到每个村里给农民放电影。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只怕你不放电影,放就有人看。”谭明海告诉记者,放电影只是为满足农民精神需求迈出的一小步。他还坚持每年组织6场大、中型文艺活动,免费让农村群众享受高雅的文化大餐。
目前,文化大院共投入56万余元,下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农民艺术团舞蹈室、农业科技培训室、艺术品陈列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场、影视演艺大厅和电影放映队。
在资金来源上,谭明海告诉记者,文化大院有一些盈利项目,“有时个人或企业请我们去下乡演出或放电影,就能得到一部分收入。另外,娱乐室和电脑都是收取一部分费用的,但收费均低于周边同类项目。这几项一年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
农村文化“掌门人”
郝建云是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的一个宣传委员。在她看来,让政府来主导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很多资金支撑。每年她可以向政府争取到十几万元,给选拔上来的“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发工资。
在大榆树镇,“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要有高中以上学历,年龄18—40岁,常住农村,热爱文化事业。他们要把数字影厅、益民书屋、棋牌室等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起来。每月,“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都能拿到政府提供的500元补贴。
“总比在家闲着强。” 张荣杰怎么也没想到,自从婚后不在城里打工,自己能成为“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不仅掌管全村那些“文化”事,还有工资可领。
张荣杰是大榆树镇北红门村的“文化资源管理员”。“一进书屋,我就发现那些书都还原封未动。”张荣杰说,“上岗之前,镇里已经对我们进行了专业培训,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书分类整理。”
于是,种植的、养生的、文化的、儿童的等一系列书全都被分类整理好。在告知村民书屋开张的消息后,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到了门上:“想借书,随时找我。”
大榆树镇高庙屯村的束忠琴在当上本地媳妇后也成了村里文化的“掌门人”。上任没几天,县里组织舞蹈大赛,要求各村都派队参加。这可愁坏了她,村里不仅没有演出队、文化队,自己也没参加过比赛。经过镇上文艺老师的指导,束忠琴决定成立秧歌队。
“广播的第一天,来了50多人。可第二天,人全都跑了。”动作多,难度大,看的人比跳的人多。
“我是南方人,秧歌我都没见过,我都能学,她们为什么要怕呢?”带着这个逻辑,束忠琴说服了大娘、二婶……只要沾亲的,她都尽力争取让她们参加。
舞蹈队在城里拿了个第二名,村里轰动了。妇女们告诉记者,“化完妆,在台上表演,简直比新媳妇都美。”
文企联姻的艺术团
2011年基本盈利,2012年也希望多些演出活动。”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团长贺跃进首先想的是怎么让他的团队生存下去。
记者见他的第一面,贺跃进的电话还没有挂掉。“自己不仅要亲自写主持词,还要和对方政府不断沟通。”
据记者了解,贺跃进的心连心艺术团演出费每场3万元-4万元。每年还能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的60万元经费支持。而就在艺术团每年达到200多场演出的情况下,贺跃进依然囊中羞涩。
记者跟随贺跃进来到河北省栾城县娄底镇的一个小村庄,村广场旁早已支起了大锅,冒着热气的大锅菜给这个冬天的傍晚平添了几分暖意。“我们每到一处,就吃这个。”贺跃进告诉记者,大锅菜就是所有演出人员的晚饭。
“带着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重托,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本次演出,进一步提升栾城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主持人的报幕辞赢得了广场上阵阵掌声,人群中不时有人扯着嗓子喊“好”。
几首红歌联唱,诉说着创业的艰难,更让人深感今天的幸福;一首《国家》寄托的是几代人的情思;一首诗朗诵《心中的天平》,将心连心艺术团和群众的感情徐徐道来:天平的一端是责任、是使命;天平的另一端是基层百姓对文化民生的憧憬。
为让艺术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贺跃进也在思考,艺术团在给基层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也要不断吸纳社会力量,拓宽演出市场之路。贺跃进曾与河北省供销社合作,采用“文企联姻”模式,创排了《为了大地的丰收》综合文艺晚会。至今,晚会在河北省演出达300多场,观众达150多万人(次),收入超过100万元。
贺跃进告诉记者,借助“心连心”的品牌效应,与企业联姻,吸收社会资金,艺术团的市场之路会越走越宽。而企业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盛宴,在这场文化惠民活动中还能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对文化单位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没文化的人也能搞文化
一个在纸上画个圆圈代表碗,然后在里面涂些点代表米,就这样用谐音“饭”代表“范”的农民,想搞文化,还想建设乡村文化阵地,你信吗?
“老婆当时就恼了,说好不容易攒下点钱,不用到生意上,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朋友们也开始劝,正儿八经做点生意吧。”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古城村的农民谭明海苦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即使不赚钱,也要补回自己的文化课。”执拗的谭明海认准了要做文化大院。2006年7月,在投资近40余万元重新将镇上一处旧厂房改造后,谭明海的文化大院成立了。
谭明海至今还记得在培训室给大家培训第一堂课的情景。“讲的是西瓜种植技术,当时还担心大家不来,让政府帮忙通知的,成功与否心里真的没底”。
20多位农民过来了,谭明海舒了口气,人虽不多,但也能成个班。“一节课结束,大家都很满意”,谭明海很兴奋。接下来,他又购置了20台电脑,要开展电脑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一切准备妥当,谭明海才发现,不只是农民不会用电脑,自己也不会。“还真应了老婆那句话,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他笑着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谭明海自掏腰包请专家给农民讲解电脑知识,电脑班一个月一期,连续办了七期。
“我还会到每个村里给农民放电影。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只怕你不放电影,放就有人看。”谭明海告诉记者,放电影只是为满足农民精神需求迈出的一小步。他还坚持每年组织6场大、中型文艺活动,免费让农村群众享受高雅的文化大餐。
目前,文化大院共投入56万余元,下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农民艺术团舞蹈室、农业科技培训室、艺术品陈列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场、影视演艺大厅和电影放映队。
在资金来源上,谭明海告诉记者,文化大院有一些盈利项目,“有时个人或企业请我们去下乡演出或放电影,就能得到一部分收入。另外,娱乐室和电脑都是收取一部分费用的,但收费均低于周边同类项目。这几项一年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
农村文化“掌门人”
郝建云是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的一个宣传委员。在她看来,让政府来主导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很多资金支撑。每年她可以向政府争取到十几万元,给选拔上来的“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发工资。
在大榆树镇,“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要有高中以上学历,年龄18—40岁,常住农村,热爱文化事业。他们要把数字影厅、益民书屋、棋牌室等文化设施管理利用起来。每月,“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都能拿到政府提供的500元补贴。
“总比在家闲着强。” 张荣杰怎么也没想到,自从婚后不在城里打工,自己能成为“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不仅掌管全村那些“文化”事,还有工资可领。
张荣杰是大榆树镇北红门村的“文化资源管理员”。“一进书屋,我就发现那些书都还原封未动。”张荣杰说,“上岗之前,镇里已经对我们进行了专业培训,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书分类整理。”
于是,种植的、养生的、文化的、儿童的等一系列书全都被分类整理好。在告知村民书屋开张的消息后,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到了门上:“想借书,随时找我。”
大榆树镇高庙屯村的束忠琴在当上本地媳妇后也成了村里文化的“掌门人”。上任没几天,县里组织舞蹈大赛,要求各村都派队参加。这可愁坏了她,村里不仅没有演出队、文化队,自己也没参加过比赛。经过镇上文艺老师的指导,束忠琴决定成立秧歌队。
“广播的第一天,来了50多人。可第二天,人全都跑了。”动作多,难度大,看的人比跳的人多。
“我是南方人,秧歌我都没见过,我都能学,她们为什么要怕呢?”带着这个逻辑,束忠琴说服了大娘、二婶……只要沾亲的,她都尽力争取让她们参加。
舞蹈队在城里拿了个第二名,村里轰动了。妇女们告诉记者,“化完妆,在台上表演,简直比新媳妇都美。”
文企联姻的艺术团
2011年基本盈利,2012年也希望多些演出活动。”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团长贺跃进首先想的是怎么让他的团队生存下去。
记者见他的第一面,贺跃进的电话还没有挂掉。“自己不仅要亲自写主持词,还要和对方政府不断沟通。”
据记者了解,贺跃进的心连心艺术团演出费每场3万元-4万元。每年还能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的60万元经费支持。而就在艺术团每年达到200多场演出的情况下,贺跃进依然囊中羞涩。
记者跟随贺跃进来到河北省栾城县娄底镇的一个小村庄,村广场旁早已支起了大锅,冒着热气的大锅菜给这个冬天的傍晚平添了几分暖意。“我们每到一处,就吃这个。”贺跃进告诉记者,大锅菜就是所有演出人员的晚饭。
“带着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重托,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本次演出,进一步提升栾城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主持人的报幕辞赢得了广场上阵阵掌声,人群中不时有人扯着嗓子喊“好”。
几首红歌联唱,诉说着创业的艰难,更让人深感今天的幸福;一首《国家》寄托的是几代人的情思;一首诗朗诵《心中的天平》,将心连心艺术团和群众的感情徐徐道来:天平的一端是责任、是使命;天平的另一端是基层百姓对文化民生的憧憬。
为让艺术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贺跃进也在思考,艺术团在给基层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也要不断吸纳社会力量,拓宽演出市场之路。贺跃进曾与河北省供销社合作,采用“文企联姻”模式,创排了《为了大地的丰收》综合文艺晚会。至今,晚会在河北省演出达300多场,观众达150多万人(次),收入超过100万元。
贺跃进告诉记者,借助“心连心”的品牌效应,与企业联姻,吸收社会资金,艺术团的市场之路会越走越宽。而企业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盛宴,在这场文化惠民活动中还能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对文化单位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