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相关论文
国子监作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所,受到了明代统治者的格外关注,在保障监生基本生活的同时,也细化了国子监学规,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管理。明......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有元至正二十年(1360)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公试题名碑各一通,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教育类文物。两碑碑文都包含......
2016年初,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说,高校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蕴含的信息或......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收到了一份来自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疏,洋洋洒洒万余字。当看到奏疏中说如今政府里的官员大多是些“迂儒俗吏”......
唐朝确实是中国史上非常开放、接受留学生也非常多的一个时代,但并不是唯一的时代。唐之后,宋元明清因种种原因都向外国留学生敞开过......
韩愈出身贫寒,于他而言,读书做官不只为实现“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也为改善家族生计。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他开始参加科考,接连三次......
弘治十二年(1450年)长洲(今江苏苏州)的文府格外热闹,时年29岁的文徵明请来了众多亲朋好友为其长子文彭举行“抓周”礼。 宽大的几案......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热血的一句台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但你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的出处......
豪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秋,金牌编剧、国子监生洪昇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他先因创作戏曲《长生殿》而声名鹊起,戏班争相演出......
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无文凭缺学位,却很重视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便在应天府(今南京)的集庆路附近开办了明朝......
朱棣称帝后,当初那些慷慨激昂地要同他势不两立的文臣武将,除了少数几个敢同他死磕而丢掉了小命的之外,绝大多数都改换门庭,投靠了他。......
这是一个隐秘、活跃而又十分特殊的职业群体。 虽然没有资格证书,国家也不承认,却一点也不妨碍他们行走江湖,出入豪门,纵横职场;话说......
民国取代帝国,学校替代学堂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代表的蒙学读本,和“四书五经”代表的古老典籍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留下丰富又瑰丽的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群落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屹立于北京,每每细品,都叹为观止。位于北京二环......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学习、教学质量乃至整个教育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途径中,普遍存......
关键词:教学设计,数据史料,新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28-06 2018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教......
古代,在教师选聘和上岗时均首先强调“师德”,在考核和管理上也有一套相应的机制。据《汉官仪》记载,西汉对教育工作者的从业资格毫不......
2019年12月15日,上海,由大鱼营造和无奇不游共同组织的“折叠城市——寻味番禺路”的走街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图/沈煜 在......
2008年的巴黎冬天,圣诞节前下了一场雪,空气略显潮湿,却不是很冷。坐在Zeyer咖啡馆靠窗位置的我,兴奋又紧张地朝着大门和另一处侧门不......
对某个人、某件事不感兴趣,没有什么好印象,口语往往会称之为“不感冒”。粗听似乎已经习惯,但“感冒”是不好的事情,“不感冒”怎么还......
明代英宗时,有一天英宗出外打猎,群臣赋诗祝贺。某祭酒(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在诗中竟将“雕弓”写成“弓雕”,一位监生(在国子监读......
从汉武帝开始,官方创办的学校就出现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为“太学生”。太学生就有假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优秀的画家往往可以用画笔满足人们憧憬美、欣赏美的愿望。不过也有一些脾气古怪的画家,他们眼中的“美”就......
1“甲骨文记忆”展览内景。2国家典籍博物馆。悠悠商周甲骨文 入藏國图善保存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宋振豪)中......
推开重重的木门,一片绿绿的竹林首先进入视线,好大的院子,小胡同里竟然藏着如此宽敞规整的四合院。院子里热闹的景象充满着浓浓的老北......
【张自忠路站】 张自忠路以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命名,站内有5块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青铜浮雕。它们呈现出战士们吹起冲锋号,......
小时候看电影《杜十娘》,在被潘虹惊艳的同时,难免也要想:如果杜十娘一开始就告诉李甲她有那么多金银财宝,李甲还会出卖她吗?当然李甲不......
1950年6月,毛主席、党中央在开国不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刻,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为解放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决定从建设少数民族工......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