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把德育放在了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位置,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是在德育推行的过程中,德育的渗透一直以思想品德、语文等这类文史学科为主,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很难成为情感教育的素材,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一直以来几乎是被忽略,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还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怎样开展德育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的任务,兼顾学生数学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数学教学中培养理性精神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但是德育不能喧宾夺主离开数学教学而存在,因此理性精神的培养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教师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在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收获理性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比如,教学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总是因为小数点的问题而出现计算错误,为了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会发生变化”的规律,开展了主题教学活动,笔者通过多媒体引入了孙悟空与牛魔王打斗的动画故事,先展示金箍棒的伊始长度截图并用数字表示长度,接着悟空喊:“长”,金箍棒变长,数字中的小数点也随之向右移动;金箍棒越变越长,小数点继续向右移动,通过该动画教学,学生掌握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扩大”“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数学知识,从而明白了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位置点错则计算结果错误,面对数学决不能马虎大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了严谨的生活态度和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德育目标也得以完成。
数学教学中培养爱国情感
传统的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主要依靠于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文史学科,而纵观数学学科,其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性学科,同时也是标志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种重要文化内容,可以成为小学高年级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作为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和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发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比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拥有很多数学成就和灿烂的数学文明,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仔细挖掘可以使之成为宝贵的德育素材,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向学生传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豪感,实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教学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发现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其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发展历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几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已经研究圆周率了。”利用大屏幕展示我国古代研究圆周率的代表人物,关于圆周率最初我国在《周髀算经》中就有记载,取值为3;魏晋时,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将圆周率精确到两位小数,约等于3.14,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则进一步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他的辉煌成就比其他国家至少早了近千年。通过这节课,既完成了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也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在数学史上一直是领先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数学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美之外,也要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的美是包罗万象的,从表现形式看,有對称美、简洁美、严谨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比如,圆的周长=2π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原本复杂的运算关系就在这样简洁的公式中表达出来;还有数学图形的对称美也是和谐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简洁但美观的板书设计向学生呈现数学的外在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教育回归到最终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在德育过程中同样应该发挥出价值,数学本身也有很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一定要有目的、有适度、有序地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汪莹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12).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凤凰城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德的任务,兼顾学生数学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数学教学中培养理性精神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但是德育不能喧宾夺主离开数学教学而存在,因此理性精神的培养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教师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在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收获理性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比如,教学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总是因为小数点的问题而出现计算错误,为了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会发生变化”的规律,开展了主题教学活动,笔者通过多媒体引入了孙悟空与牛魔王打斗的动画故事,先展示金箍棒的伊始长度截图并用数字表示长度,接着悟空喊:“长”,金箍棒变长,数字中的小数点也随之向右移动;金箍棒越变越长,小数点继续向右移动,通过该动画教学,学生掌握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扩大”“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数学知识,从而明白了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位置点错则计算结果错误,面对数学决不能马虎大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了严谨的生活态度和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德育目标也得以完成。
数学教学中培养爱国情感
传统的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主要依靠于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文史学科,而纵观数学学科,其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性学科,同时也是标志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种重要文化内容,可以成为小学高年级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作为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和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发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比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拥有很多数学成就和灿烂的数学文明,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仔细挖掘可以使之成为宝贵的德育素材,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向学生传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豪感,实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教学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发现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其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发展历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几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已经研究圆周率了。”利用大屏幕展示我国古代研究圆周率的代表人物,关于圆周率最初我国在《周髀算经》中就有记载,取值为3;魏晋时,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将圆周率精确到两位小数,约等于3.14,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则进一步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他的辉煌成就比其他国家至少早了近千年。通过这节课,既完成了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也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在数学史上一直是领先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数学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美之外,也要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的美是包罗万象的,从表现形式看,有對称美、简洁美、严谨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比如,圆的周长=2π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原本复杂的运算关系就在这样简洁的公式中表达出来;还有数学图形的对称美也是和谐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简洁但美观的板书设计向学生呈现数学的外在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教育回归到最终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在德育过程中同样应该发挥出价值,数学本身也有很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一定要有目的、有适度、有序地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汪莹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12).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凤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