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时候,去了密苏里州的小镇汉尼拔(Hannibal),当然小镇的名字并不是为纪念《沉默的羔羊》中那个著名的食人魔而命名的,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是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乡。
下了笔直的乡间高速,车子沿着公路的弧线前行着,进入广阔如海的森林。没过多久,在一个平缓的上坡之后,小镇和密西西比河同时出现在眼前。引我们入镇的路叫做马克吐温大道,它的尽头再过两个街区就是阳光下安静的密西西比河。小镇把她棋盘似的街道方方正正地投在一个巨大的坡上。进镇时便能俯瞰到这个镇子的所有建筑和对岸的茂密森林。
小镇上居民并不多,就像散布在美国中部平原上任何一个小镇一样,她必定有自己当地的咖啡店,餐馆,古董店。当天是礼拜天,我们到的时候,商铺大多还没有开门。站在空空的街上,寂静得只能听到不远处河水绵延不断的流淌声,仿佛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陌生人讲述自己的过去。马克吐温博物馆开得比往常更早,因为很多孩子会在周末到来。在我去过的众多大大小小美国的博物馆里,孩子总是博物馆里最主要最热情的客人。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新奇的展品吸引,他们会发出最明亮最欢乐的声音,在这里也不例外。
博物馆是由几间涂成白色的楼房组成,他们被白色花岗岩堆砌的高大围墙所包围,这些围墙远看有如一座小小的城池,筑在草地上,而草地延伸到墙上则变成了成片的常春藤。乡村风格的白色木栅栏一直沿着小径两旁伸展开去,直到各个角落。博物馆的楼小而恬静,一座用来介绍马克吐温在这儿的时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另一座所有的房间都布置成十九世纪中叶的生活场景,黑漆漆的旧炉子,扶手掉漆的摇椅,装满书的古铜色书橱,桌上洁白的茶杯,旁边甚至还有大块的奶酪,像一个小时前刚刚为主人切好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白色石膏的马克吐温,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从博物馆出来,将近正午,小镇才刚刚苏醒,店铺陆陆续续开门营业。漫步在街头,觉得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脚步,五十年前两边是同样的楼房,一百年前还是一样的风景。眼前的街景和在墙上发黄的老照片里没有分别,只是人们衣着从黑色的礼服礼帽变成了花格子的T恤牛仔裤。逢正点的时候,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会从博物馆门口出发,带上游人驾着马车绕镇一周。那匹老马有着与车夫一般的年纪,但和他一样精神饱满。老车夫由于爱笑而发红的脸热情洋溢,他爱和人聊天气,会问陌生人从哪来,碰到不知道的地名,就会毫无头绪地耸耸肩。他不介意好奇的孩子去摸马,更不介意和无数的游人合影。在小镇逗留的几个小时里,我们时不时听到马蹄声在某条路上渐渐响起,老马白色的鬃毛在节奏整齐的行进中缓缓划过,然后在街角转眼消失,让人不经意间恍如回到马克吐温的年代,仿佛看到一名戴着破草帽的穷孩子赤脚追逐马车而去。
在另一条街上,我们还碰到了另一位有趣的老艺人。他穿着褪色的背带牛仔裤和白衬衫,打着红色的领结,手握破旧的手风琴,一副口琴架在嘴边,在街边边走边唱边演奏着。连街对面的人也停下来驻足观看,有的坐在长椅上远远地欣赏。老艺人总是显得彬彬有礼,步子迈得不紧不慢,音调从容不迫,仿佛和咖啡馆那闪耀着“正在营业”的灯光招牌一样都已融入这个小镇。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和他攀谈起来。
他来自邻州,年少时游历密西西比河,二十岁时来到这里,一直到现在,从未离开过这个镇子。白天他在街上演出,晚上到密西西比河的游轮上表演。这时,他从身上取下手风琴和口琴,仿佛它们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然后手捻着胡须,对着从地球另一端来的陌生人,缓缓地说出他的一生。那绅士般充满礼貌的口吻,让所有话语中的沧桑与时光蹉跎都化为轻描淡写的平静。一辈子的经历好像都发生在昨天一天。谈话的时候,他会不时地向经过他的熟人愉快地大声打招呼,好像好久都没遇见了。在告别时,他说他要去旁边的餐馆吃午饭,他的午饭是几块披萨。我们看着他走进去,在玻璃橱窗后他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安置好乐器,红色的领结依然显眼地在衣领间扎着,像是在表明他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在他和店里的招待亲切寒暄时,我们转过身,向密西西比河边走去。
密西西比河比想象中的还要平静,平静得让我怀疑它根本不会有汹涌的时候。在北美中央大平原流淌出来的这条河流,从数万年前开始浇灌着两岸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从两百多年前开始养育拓荒者和他们的子孙。如今,原始森林还是占据统治地位,稀疏的城镇像珍珠一样被公路贯穿起来,西进运动的后代依然在此安居乐业,从一开始,这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马克吐温描述的那个时代到现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马克吐温1835年出生于附近名叫佛罗里达的小镇,后全家搬到此处,直到1853年他离开去大城市做印刷工人。在这座小镇附近的山坡上,树林里和岸边,岩洞里都留下了他童年和青少年的美好时光。在晚年时他重回小镇,博物馆里还有当年的照片。现今,他那满头银发,得意的白胡子和带着矍铄的眼神的形象遍布这个小镇的各处。
站在凉风习习的河堤上,远处河面上波澜不惊,货轮正悄悄地顺流而下,听水声绵延不绝地流淌着。少年时的马克吐温也曾在此整夜整夜地听河水流动,之后这种声音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同那老艺人在夜晚的河面上边演奏边听水流,这声音也伴随他的音乐环绕一生。这座小镇的每个人每天都会听着密西西比河孜孜不倦的声音,仿佛诉说着自远古以来这片土地的神奇故事,而这些故事将继续流传下去,就像宽阔的河水给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的所有惊喜一样,永不停息。
下了笔直的乡间高速,车子沿着公路的弧线前行着,进入广阔如海的森林。没过多久,在一个平缓的上坡之后,小镇和密西西比河同时出现在眼前。引我们入镇的路叫做马克吐温大道,它的尽头再过两个街区就是阳光下安静的密西西比河。小镇把她棋盘似的街道方方正正地投在一个巨大的坡上。进镇时便能俯瞰到这个镇子的所有建筑和对岸的茂密森林。
小镇上居民并不多,就像散布在美国中部平原上任何一个小镇一样,她必定有自己当地的咖啡店,餐馆,古董店。当天是礼拜天,我们到的时候,商铺大多还没有开门。站在空空的街上,寂静得只能听到不远处河水绵延不断的流淌声,仿佛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陌生人讲述自己的过去。马克吐温博物馆开得比往常更早,因为很多孩子会在周末到来。在我去过的众多大大小小美国的博物馆里,孩子总是博物馆里最主要最热情的客人。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新奇的展品吸引,他们会发出最明亮最欢乐的声音,在这里也不例外。
博物馆是由几间涂成白色的楼房组成,他们被白色花岗岩堆砌的高大围墙所包围,这些围墙远看有如一座小小的城池,筑在草地上,而草地延伸到墙上则变成了成片的常春藤。乡村风格的白色木栅栏一直沿着小径两旁伸展开去,直到各个角落。博物馆的楼小而恬静,一座用来介绍马克吐温在这儿的时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另一座所有的房间都布置成十九世纪中叶的生活场景,黑漆漆的旧炉子,扶手掉漆的摇椅,装满书的古铜色书橱,桌上洁白的茶杯,旁边甚至还有大块的奶酪,像一个小时前刚刚为主人切好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白色石膏的马克吐温,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从博物馆出来,将近正午,小镇才刚刚苏醒,店铺陆陆续续开门营业。漫步在街头,觉得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脚步,五十年前两边是同样的楼房,一百年前还是一样的风景。眼前的街景和在墙上发黄的老照片里没有分别,只是人们衣着从黑色的礼服礼帽变成了花格子的T恤牛仔裤。逢正点的时候,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会从博物馆门口出发,带上游人驾着马车绕镇一周。那匹老马有着与车夫一般的年纪,但和他一样精神饱满。老车夫由于爱笑而发红的脸热情洋溢,他爱和人聊天气,会问陌生人从哪来,碰到不知道的地名,就会毫无头绪地耸耸肩。他不介意好奇的孩子去摸马,更不介意和无数的游人合影。在小镇逗留的几个小时里,我们时不时听到马蹄声在某条路上渐渐响起,老马白色的鬃毛在节奏整齐的行进中缓缓划过,然后在街角转眼消失,让人不经意间恍如回到马克吐温的年代,仿佛看到一名戴着破草帽的穷孩子赤脚追逐马车而去。
在另一条街上,我们还碰到了另一位有趣的老艺人。他穿着褪色的背带牛仔裤和白衬衫,打着红色的领结,手握破旧的手风琴,一副口琴架在嘴边,在街边边走边唱边演奏着。连街对面的人也停下来驻足观看,有的坐在长椅上远远地欣赏。老艺人总是显得彬彬有礼,步子迈得不紧不慢,音调从容不迫,仿佛和咖啡馆那闪耀着“正在营业”的灯光招牌一样都已融入这个小镇。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和他攀谈起来。
他来自邻州,年少时游历密西西比河,二十岁时来到这里,一直到现在,从未离开过这个镇子。白天他在街上演出,晚上到密西西比河的游轮上表演。这时,他从身上取下手风琴和口琴,仿佛它们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然后手捻着胡须,对着从地球另一端来的陌生人,缓缓地说出他的一生。那绅士般充满礼貌的口吻,让所有话语中的沧桑与时光蹉跎都化为轻描淡写的平静。一辈子的经历好像都发生在昨天一天。谈话的时候,他会不时地向经过他的熟人愉快地大声打招呼,好像好久都没遇见了。在告别时,他说他要去旁边的餐馆吃午饭,他的午饭是几块披萨。我们看着他走进去,在玻璃橱窗后他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安置好乐器,红色的领结依然显眼地在衣领间扎着,像是在表明他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在他和店里的招待亲切寒暄时,我们转过身,向密西西比河边走去。
密西西比河比想象中的还要平静,平静得让我怀疑它根本不会有汹涌的时候。在北美中央大平原流淌出来的这条河流,从数万年前开始浇灌着两岸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从两百多年前开始养育拓荒者和他们的子孙。如今,原始森林还是占据统治地位,稀疏的城镇像珍珠一样被公路贯穿起来,西进运动的后代依然在此安居乐业,从一开始,这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马克吐温描述的那个时代到现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马克吐温1835年出生于附近名叫佛罗里达的小镇,后全家搬到此处,直到1853年他离开去大城市做印刷工人。在这座小镇附近的山坡上,树林里和岸边,岩洞里都留下了他童年和青少年的美好时光。在晚年时他重回小镇,博物馆里还有当年的照片。现今,他那满头银发,得意的白胡子和带着矍铄的眼神的形象遍布这个小镇的各处。
站在凉风习习的河堤上,远处河面上波澜不惊,货轮正悄悄地顺流而下,听水声绵延不绝地流淌着。少年时的马克吐温也曾在此整夜整夜地听河水流动,之后这种声音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同那老艺人在夜晚的河面上边演奏边听水流,这声音也伴随他的音乐环绕一生。这座小镇的每个人每天都会听着密西西比河孜孜不倦的声音,仿佛诉说着自远古以来这片土地的神奇故事,而这些故事将继续流传下去,就像宽阔的河水给这片富饶的土地带来的所有惊喜一样,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