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想象”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不是老师与父母,就是自己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中、书房里。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
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数到式……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也将苍白无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下作用。
(一)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是一定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被充分激发,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了动力、充满了快乐的。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美,充分了解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学习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教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猜想,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廊,从整体了解所学知识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着力设置悬念,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寻找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1.示“错”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曾说过:“错误是优势,错误是反面。优势的东西更能引人注意,反面的东西更能震撼人心。拨乱反正,事半功倍。”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40人”“女同学32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总之,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巧妙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情、真意、真理。
最后,引用联想公司的广告语:“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我要说:如果失去想象,学生将会怎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创造环境!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想象”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不是老师与父母,就是自己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中、书房里。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
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数到式……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也将苍白无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下作用。
(一)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是一定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被充分激发,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了动力、充满了快乐的。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美,充分了解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学习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教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猜想,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廊,从整体了解所学知识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着力设置悬念,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寻找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1.示“错”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曾说过:“错误是优势,错误是反面。优势的东西更能引人注意,反面的东西更能震撼人心。拨乱反正,事半功倍。”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40人”“女同学32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总之,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巧妙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情、真意、真理。
最后,引用联想公司的广告语:“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我要说:如果失去想象,学生将会怎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