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学习的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语用知识,对中华文化也要有一定的感知、学习能力。成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内、外的重要责任。笔者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述,达到熟悉故事的目的,并在朗读与表演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成语故事;语文课例实录;教学设计
成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内、外的重要责任。笔者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述,达到熟悉故事的目的,并在朗读与表演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本课旨在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阅读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文章,继续学习、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用恰当活泼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传说故事的神奇。
2. 学习找关键词的方法,练习串联情节线,画情节图(思维导图)锻炼复述故事的能力。
3. 在提示语中加入动作和神态,理解、体会怎样讲述故事更具体生动。
4. 阅读古文,激发学习热情,体会中华文字的奥妙。
教学实录:
一、 竞猜成语,导入课题
(一)竞猜关于龙的谜语
根据画面的意思猜一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叶公好龙、卧虎藏龙、鲤跃龙门、笔走龙蛇、生龙活虎)。
(二)老师提问
1. 这五个成语中都有一种特别的动物,是哪种动物?
2. 你有没有见过活生生的龙?
3. 你知不知道龙长什么模样?
(三)介绍龙的形象
师:没有见过真龙,却知道龙的模样,这事情真是玄妙。传闻龙角如鹿角,耳似牛耳,脖子像蛇,鳞片像鱼,手爪像鹰,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中国人很喜欢龙的形象,在许多古代建筑中都能看见龙的造型或者图画。(出示龙的图片)
(四)板书“画龙点睛”: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成语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猜谜的成语中包含“龙”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介绍龙的形象,让学生了解中国神话中的龙是何种模样,与其他国家的龙相区分。并第一次提及“玄”,让学生初步感受“玄”字包含“让人难以理解”的意思。
二、 游戏识字
(一)老师读文,学生纠错
师: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这么一个画家,叫张…张…(装作读不出来)谁来帮帮我?
生:(举手)张僧繇。
师:看来老师今天的状态不佳,需要你们的帮忙。仔细倾听,帮老师挑一挑读书的毛病。如果我犯了错误,请你们先举手,再说出来。
师读书: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皇帝让他给新盖的寺庙作画。
生:(举手)缺了“著名”“经常”。
师:这两个词有必要吗?
生:有必要,如果少了就描写不准确。
师:张僧繇原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画家,可不能把这些显示他实力的词语去掉了。继续。有一年……
生:(举手)缺了“传说”。
师:能不能少?
生:不能,这不是真实的事情,是一个传闻。
师:原来如此。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非常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生:(举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师: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课前预习回答)
师:这是成语的妙用,言简意赅,真好。
生:(举手)应该是“点”。
师:对对,是“点”。一条龙龙鳞铮铮,须发俱全,就缺了那一点。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认为他说的话很荒唐,根本不相信。有人请求道:“你说得太……太……”
生:(举手)读“玄”。
师:你能想象画上的龙会活过来飞上天吗?
生:不能想象。
师:那什么叫玄?
生:深奥不容易理解的。
师:你说得太玄了,请你給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大家一再要求,他推辞不了,只好挥动画笔,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画上了。他刚刚画完,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两条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飞向苍天。而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
(二)学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读错了”这个游戏,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文章内容,还抓住了一些需要关注的字词。找到“僧、繇”,解决了读音。找到了“著名、经常”,了解张僧繇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画家。找到“传说”,知道了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不必考察其真实性。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初步体会描写逼真的用词。找到“玄”,第二次理解,“玄”难以相信的含义。
三、 知含义,找关键词,复述故事
(一)找关键词,复述故事
1. 引导学生,不看课本,找出游人的神态变化,串联成情节波,复述故事。
标画出:赞不绝口、美中不足、不相信、荒唐、目瞪口呆(板书)
2.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如人物名字、动作、神态等),画出自己的情节图,并上台复述故事。
(展示学生的情节图)
师小结:这是情节绳,古人结绳记事,关键的节点,打成一个绳结。情节绳也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林林总总,还有用情节梯的,故事发展逐步上升。也有其他形式的,如情节环等等。 (二)表演复述
1. 分角色朗读对话。
游人甲看到张僧繇的画,说:“你的画画得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呀!”
游人乙人发现,这四条龙没画上眼睛,说:“你把眼睛点上吧。”
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游人乙说:“我不相信。”
游人甲说:“请你给龍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
张僧繇说:“好吧。”
游人们齐说:“这太神奇了。”
2. 某某说、某某说,这样的语言略显乏味,在提示语中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气,会更加生动、有趣,请你们来加一加。以下是范例。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加上什么样的动作、神气,待会上台演一演。
游人甲看到张僧繇的画,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你的画画得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呀!”
游人乙发现,这四条龙没画上眼睛,()说:“你把眼睛点上吧。”
张僧繇摆摆手,拒绝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游人乙()说:“我不相信。”
游人甲()说:“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
张僧繇()说:“好吧。”
游人们()说:“这太神奇了。”
3. 学生上台展示。
(三)了解成语含义
小结:以后讲故事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以此为线索,复述故事,更可以在复述时,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来,让你的故事更细致、生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复述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找人物的神态变化做关键词,再连成情节波。第二部分,展示学生自己画的情节图(思维导图),然后复述故事。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在提示语中加入神态、动作,更生动地演述故事。以递进深入的方式练习复述。
四、 朗读古文,体会经典
(一)朗读古文
1.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让我们读一读古文原文,体会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 学生读文。
(二)推荐阅读成语、神话故事
小结:今天晚上,同学们先给家人背诵《画龙点睛》的古文,然后再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并在课后继续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希望同学们继续徜徉在语言的海洋里,体会中华文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推荐阅读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主题。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时,提醒学生注意“龙”的笔画顺序,规范书写。板书出示情节线,帮助学生有顺序、清晰地复述。同时教导学生学习情节线的画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运用情节线作为复述的支架。
(三)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游戏、表演、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成语故事进行了学习和体会。在课堂中,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美中不足的是,本课老师讲说的部分还是比较多,学生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讨论研究的时间。此外还缺少对学法的巩固练习的设计。笔者将不断磨炼教学设计,加强落实学习目标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体会更多的中华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
刘智恒,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甄贤小学。
关键词:成语故事;语文课例实录;教学设计
成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内、外的重要责任。笔者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述,达到熟悉故事的目的,并在朗读与表演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本课旨在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阅读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文章,继续学习、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用恰当活泼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传说故事的神奇。
2. 学习找关键词的方法,练习串联情节线,画情节图(思维导图)锻炼复述故事的能力。
3. 在提示语中加入动作和神态,理解、体会怎样讲述故事更具体生动。
4. 阅读古文,激发学习热情,体会中华文字的奥妙。
教学实录:
一、 竞猜成语,导入课题
(一)竞猜关于龙的谜语
根据画面的意思猜一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叶公好龙、卧虎藏龙、鲤跃龙门、笔走龙蛇、生龙活虎)。
(二)老师提问
1. 这五个成语中都有一种特别的动物,是哪种动物?
2. 你有没有见过活生生的龙?
3. 你知不知道龙长什么模样?
(三)介绍龙的形象
师:没有见过真龙,却知道龙的模样,这事情真是玄妙。传闻龙角如鹿角,耳似牛耳,脖子像蛇,鳞片像鱼,手爪像鹰,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中国人很喜欢龙的形象,在许多古代建筑中都能看见龙的造型或者图画。(出示龙的图片)
(四)板书“画龙点睛”: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成语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猜谜的成语中包含“龙”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介绍龙的形象,让学生了解中国神话中的龙是何种模样,与其他国家的龙相区分。并第一次提及“玄”,让学生初步感受“玄”字包含“让人难以理解”的意思。
二、 游戏识字
(一)老师读文,学生纠错
师: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这么一个画家,叫张…张…(装作读不出来)谁来帮帮我?
生:(举手)张僧繇。
师:看来老师今天的状态不佳,需要你们的帮忙。仔细倾听,帮老师挑一挑读书的毛病。如果我犯了错误,请你们先举手,再说出来。
师读书: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皇帝让他给新盖的寺庙作画。
生:(举手)缺了“著名”“经常”。
师:这两个词有必要吗?
生:有必要,如果少了就描写不准确。
师:张僧繇原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画家,可不能把这些显示他实力的词语去掉了。继续。有一年……
生:(举手)缺了“传说”。
师:能不能少?
生:不能,这不是真实的事情,是一个传闻。
师:原来如此。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非常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生:(举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师: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课前预习回答)
师:这是成语的妙用,言简意赅,真好。
生:(举手)应该是“点”。
师:对对,是“点”。一条龙龙鳞铮铮,须发俱全,就缺了那一点。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认为他说的话很荒唐,根本不相信。有人请求道:“你说得太……太……”
生:(举手)读“玄”。
师:你能想象画上的龙会活过来飞上天吗?
生:不能想象。
师:那什么叫玄?
生:深奥不容易理解的。
师:你说得太玄了,请你給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大家一再要求,他推辞不了,只好挥动画笔,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画上了。他刚刚画完,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两条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飞向苍天。而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
(二)学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读错了”这个游戏,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文章内容,还抓住了一些需要关注的字词。找到“僧、繇”,解决了读音。找到了“著名、经常”,了解张僧繇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画家。找到“传说”,知道了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不必考察其真实性。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初步体会描写逼真的用词。找到“玄”,第二次理解,“玄”难以相信的含义。
三、 知含义,找关键词,复述故事
(一)找关键词,复述故事
1. 引导学生,不看课本,找出游人的神态变化,串联成情节波,复述故事。
标画出:赞不绝口、美中不足、不相信、荒唐、目瞪口呆(板书)
2.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如人物名字、动作、神态等),画出自己的情节图,并上台复述故事。
(展示学生的情节图)
师小结:这是情节绳,古人结绳记事,关键的节点,打成一个绳结。情节绳也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林林总总,还有用情节梯的,故事发展逐步上升。也有其他形式的,如情节环等等。 (二)表演复述
1. 分角色朗读对话。
游人甲看到张僧繇的画,说:“你的画画得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呀!”
游人乙人发现,这四条龙没画上眼睛,说:“你把眼睛点上吧。”
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游人乙说:“我不相信。”
游人甲说:“请你给龍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
张僧繇说:“好吧。”
游人们齐说:“这太神奇了。”
2. 某某说、某某说,这样的语言略显乏味,在提示语中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气,会更加生动、有趣,请你们来加一加。以下是范例。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加上什么样的动作、神气,待会上台演一演。
游人甲看到张僧繇的画,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你的画画得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呀!”
游人乙发现,这四条龙没画上眼睛,()说:“你把眼睛点上吧。”
张僧繇摆摆手,拒绝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游人乙()说:“我不相信。”
游人甲()说:“请你给龙画上眼睛,让我们看看吧!”
张僧繇()说:“好吧。”
游人们()说:“这太神奇了。”
3. 学生上台展示。
(三)了解成语含义
小结:以后讲故事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以此为线索,复述故事,更可以在复述时,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来,让你的故事更细致、生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复述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找人物的神态变化做关键词,再连成情节波。第二部分,展示学生自己画的情节图(思维导图),然后复述故事。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在提示语中加入神态、动作,更生动地演述故事。以递进深入的方式练习复述。
四、 朗读古文,体会经典
(一)朗读古文
1.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让我们读一读古文原文,体会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 学生读文。
(二)推荐阅读成语、神话故事
小结:今天晚上,同学们先给家人背诵《画龙点睛》的古文,然后再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并在课后继续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希望同学们继续徜徉在语言的海洋里,体会中华文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推荐阅读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主题。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时,提醒学生注意“龙”的笔画顺序,规范书写。板书出示情节线,帮助学生有顺序、清晰地复述。同时教导学生学习情节线的画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运用情节线作为复述的支架。
(三)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游戏、表演、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成语故事进行了学习和体会。在课堂中,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美中不足的是,本课老师讲说的部分还是比较多,学生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讨论研究的时间。此外还缺少对学法的巩固练习的设计。笔者将不断磨炼教学设计,加强落实学习目标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体会更多的中华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
刘智恒,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甄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