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之际,笔者回顾一下自己的来路,有些点滴的经验与感受觉得有必要将它整理记录下来。对于如何完成好新闻工作任务,笔者感觉可以从提高自身素质、必要的准备以及掌握一定的新闻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入手。一定的个人素养是完成好新闻工作的前提,一些好的习惯和必要的社会资源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一定的写作技巧是完成好新闻工作的保障。
一、阅读能丰富阅历
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完成好新闻采编工作,笔者认为大量、宽泛的阅读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阅读一方面可以学习新闻前辈的写作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丰富自己,提升内涵。
新闻事件五花八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阅历、知识面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通过广博的阅读可以大开眼界。比如笔者曾经阅读过一篇关于郑州乞丐的报告文学,一位记者乔装乞丐经历了一个月的流浪乞讨生活,向世人展示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笔者第一次知道了乞丐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餐后垃圾;知道了乞讨行为犹如吸毒,那根讨饭棍儿一旦拿起实难放下……历史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再来一次,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可以告诉你一切。
阅读对于丰富我们的阅历帮助极大。阅历丰富了,看待新闻事件就拥有了更多的视角,对于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根源、冲突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视角多了,认识深了,新闻稿不过是手到擒来。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总结“烂笔头”有三大功效:帮记忆、抓灵感、积材料。
帮记忆,对于一个要忙死的新闻人来讲,忘事那是可原谅又难宽恕的。事多、事杂、事乱,电脑都会死机,何况人脑。怎么办,用本子记下来,本子从不死机,时常拿出来一看,忘事的灾难少多了。
抓灵感,好文章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就是转瞬即逝,不及时地记录下来,很可能就与你擦肩而过。所以一支方便快捷的“烂笔头”对于抓灵感是很有帮助的。
积材料,要想写好大块头的新闻稿件,没有一些积累,仅靠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所以在平时多留心,随时收集素材就显得很重要了。
三、广交朋友多聊天
笔者曾经观察过新闻界的几位前辈,他们普遍存在两个共性:朋友多、能神侃。先说朋友多,他们的朋友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再说能神侃,只要你任意提一个话题无论是军事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学的,其中的一位前辈三个小时基本上是一个人消费。笔者总结这是职业病。 朋友多,这是新闻人的职业要求,也是职业结果。“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友直友谅友多闻”,没错,拥有这样一群朋友對于提升自己、领悟人生是最理想不过的。不过老夫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自己不知道恰巧同伴知道,那人家就可以为师。广交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朋友,对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新闻职业素养会有积极帮助。社会是立体的,更形象地讲社会宛若一颗八心八箭的钻石。钻石有底有面,而每一个面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交朋友,保持朋友圈的活跃度那就得沟通。而聊天是沟通中最为有效的渠道。
以上三条算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以下几点就是如何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四、利用发散思维捕捉信息
生活总是平淡的时候多,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到新闻线索,发展成为一个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案例?曾有一位老报人告诉笔者: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笔者反复品味这句话,是的,好记者总能把老故事讲出新意来。要做到这点,笔者概括出两件不二法宝:推断和综合。
推断就是一件事本身也许并不能构成一个好的新闻故事,但通过这个事件向外辐射出去,你就可能找到一个更大、影响更广的故事。比如不久前频发的“降息降准”的“双降”,“双降”近来快成为新常态了。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应该由“双降”这起孤立事件推断出下面的问题:“双降”对居民有影响吗?对哪些人影响较大?这些人为什么会对“双降”比别人敏感?由孤立点推展成面,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就诞生了。
再说综合。综合就是在不同信息之间努力挖掘它们可能存在的、可以产生故事的联系。比如突然发现赵哥的三轮车上拉的旧家电多了;钱大姐说布艺店要关门自己还得再找份活儿干;李老板的家具生意不好,说要转向中、低档单件家具销售了。把三件事联系起来思考一下,眼下的家电消费以升级换代为主要动力,家居布艺的消费在下降,高档成套家具销售不畅。买新房的一定买新电视、新家具、新窗帘,是不是新房卖不动了?用好了推断和综合,抓新闻就容易多了。
五、笔随心走
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知识领域和社会经验,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还拥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和感受,看见虐待孩子笔者就受不了,对于同性恋的问题笔者从不想过问。所以在新闻稿动笔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这事儿我有感觉吗?如果你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者发展走向感到可笑、怀疑或是愤怒,那就跟着这感觉,试着找出来是什么让你有了这样的感觉。笔随心走,往往在成稿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我走到这儿来了,来到了一块新的领地。
六、标题要出彩
笔者看报纸或杂志有这样的习惯:先将报纸或杂志的文章标题浏览一遍,然后选中几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逐一细读。至于剩下的文章有空就再读读,没空就永不相识。像我这样的读者大有人在,所以文章标题的好坏至少决定了50%的成败。
如何让标题既能领导全文又能吸引眼球,说实话不容易。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何给全文确定一个标题,这里面的变化多于规律,制作标题是门艺术。不过还是有几点要素可以把握:一是简练。即便做不到简练也千万别搞成冗长,冗长会让文章毁容,让读者作呕。二是准确。笔者认为新闻标题如果不准确,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读者看后会骂娘的。三是力求传神。要尽可能把标题做得寓意深长、韵味十足。让标题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联想……
七、一些小技巧
一是时间问题。新闻事件的发生属于现在进行时。如果作者能够将事件延展开来,将过去和未来也纳入报道中,就可以让读者置身于一条时间隧道。身处其中的读者不仅可以回头追溯故事的根源,还可以向前展望未来的可能影响。
二是动感问题。与静态消息相比,读者更喜欢动态的新闻。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影响及社会反馈的结构顺序,就可以让事件产生出比较强的动感效应。
三是开门见山。新闻写作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新闻故事要直入主题。李大同曾在其书中举例过一个关于公交车售票员工作辛苦的新闻报道,经他手改过的开头是这样的:啪的一声,一计耳光打在了公交车售票员的脸上。他将新闻冲突交点直接放置在了文启。
四是关于数字。关于数字有两点注意,一方面要关注数字的形象性,两层楼高要比6米高形象得多;另一方面,过多、过复杂的数据对于读者来讲无异于毒药。
五是善于利用小标题。如果是新闻大稿,积极地应用小标题将复杂事件分割成逻辑关系紧密的几个小部分,这对于理清读者思路,吸引并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有很大帮助。
六是处理好结尾。新闻写作的结尾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对故事的主题再次做出阐释。通常的结尾应该有以下三种类型:前后响应型、展望未来型和展开拓展型。展开拓展型就是由新闻事件发端,再向读者介绍一些值得深思的新东西,让其视野在瞬间扩得更大,以求读者在思索中扩大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孟凌霄
一、阅读能丰富阅历
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完成好新闻采编工作,笔者认为大量、宽泛的阅读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阅读一方面可以学习新闻前辈的写作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丰富自己,提升内涵。
新闻事件五花八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阅历、知识面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通过广博的阅读可以大开眼界。比如笔者曾经阅读过一篇关于郑州乞丐的报告文学,一位记者乔装乞丐经历了一个月的流浪乞讨生活,向世人展示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笔者第一次知道了乞丐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餐后垃圾;知道了乞讨行为犹如吸毒,那根讨饭棍儿一旦拿起实难放下……历史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再来一次,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可以告诉你一切。
阅读对于丰富我们的阅历帮助极大。阅历丰富了,看待新闻事件就拥有了更多的视角,对于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根源、冲突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视角多了,认识深了,新闻稿不过是手到擒来。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总结“烂笔头”有三大功效:帮记忆、抓灵感、积材料。
帮记忆,对于一个要忙死的新闻人来讲,忘事那是可原谅又难宽恕的。事多、事杂、事乱,电脑都会死机,何况人脑。怎么办,用本子记下来,本子从不死机,时常拿出来一看,忘事的灾难少多了。
抓灵感,好文章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就是转瞬即逝,不及时地记录下来,很可能就与你擦肩而过。所以一支方便快捷的“烂笔头”对于抓灵感是很有帮助的。
积材料,要想写好大块头的新闻稿件,没有一些积累,仅靠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所以在平时多留心,随时收集素材就显得很重要了。
三、广交朋友多聊天
笔者曾经观察过新闻界的几位前辈,他们普遍存在两个共性:朋友多、能神侃。先说朋友多,他们的朋友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再说能神侃,只要你任意提一个话题无论是军事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学的,其中的一位前辈三个小时基本上是一个人消费。笔者总结这是职业病。 朋友多,这是新闻人的职业要求,也是职业结果。“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友直友谅友多闻”,没错,拥有这样一群朋友對于提升自己、领悟人生是最理想不过的。不过老夫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自己不知道恰巧同伴知道,那人家就可以为师。广交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朋友,对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新闻职业素养会有积极帮助。社会是立体的,更形象地讲社会宛若一颗八心八箭的钻石。钻石有底有面,而每一个面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交朋友,保持朋友圈的活跃度那就得沟通。而聊天是沟通中最为有效的渠道。
以上三条算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以下几点就是如何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四、利用发散思维捕捉信息
生活总是平淡的时候多,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到新闻线索,发展成为一个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案例?曾有一位老报人告诉笔者: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笔者反复品味这句话,是的,好记者总能把老故事讲出新意来。要做到这点,笔者概括出两件不二法宝:推断和综合。
推断就是一件事本身也许并不能构成一个好的新闻故事,但通过这个事件向外辐射出去,你就可能找到一个更大、影响更广的故事。比如不久前频发的“降息降准”的“双降”,“双降”近来快成为新常态了。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应该由“双降”这起孤立事件推断出下面的问题:“双降”对居民有影响吗?对哪些人影响较大?这些人为什么会对“双降”比别人敏感?由孤立点推展成面,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就诞生了。
再说综合。综合就是在不同信息之间努力挖掘它们可能存在的、可以产生故事的联系。比如突然发现赵哥的三轮车上拉的旧家电多了;钱大姐说布艺店要关门自己还得再找份活儿干;李老板的家具生意不好,说要转向中、低档单件家具销售了。把三件事联系起来思考一下,眼下的家电消费以升级换代为主要动力,家居布艺的消费在下降,高档成套家具销售不畅。买新房的一定买新电视、新家具、新窗帘,是不是新房卖不动了?用好了推断和综合,抓新闻就容易多了。
五、笔随心走
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知识领域和社会经验,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还拥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和感受,看见虐待孩子笔者就受不了,对于同性恋的问题笔者从不想过问。所以在新闻稿动笔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对这事儿我有感觉吗?如果你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者发展走向感到可笑、怀疑或是愤怒,那就跟着这感觉,试着找出来是什么让你有了这样的感觉。笔随心走,往往在成稿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我走到这儿来了,来到了一块新的领地。
六、标题要出彩
笔者看报纸或杂志有这样的习惯:先将报纸或杂志的文章标题浏览一遍,然后选中几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逐一细读。至于剩下的文章有空就再读读,没空就永不相识。像我这样的读者大有人在,所以文章标题的好坏至少决定了50%的成败。
如何让标题既能领导全文又能吸引眼球,说实话不容易。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何给全文确定一个标题,这里面的变化多于规律,制作标题是门艺术。不过还是有几点要素可以把握:一是简练。即便做不到简练也千万别搞成冗长,冗长会让文章毁容,让读者作呕。二是准确。笔者认为新闻标题如果不准确,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读者看后会骂娘的。三是力求传神。要尽可能把标题做得寓意深长、韵味十足。让标题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联想……
七、一些小技巧
一是时间问题。新闻事件的发生属于现在进行时。如果作者能够将事件延展开来,将过去和未来也纳入报道中,就可以让读者置身于一条时间隧道。身处其中的读者不仅可以回头追溯故事的根源,还可以向前展望未来的可能影响。
二是动感问题。与静态消息相比,读者更喜欢动态的新闻。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影响及社会反馈的结构顺序,就可以让事件产生出比较强的动感效应。
三是开门见山。新闻写作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新闻故事要直入主题。李大同曾在其书中举例过一个关于公交车售票员工作辛苦的新闻报道,经他手改过的开头是这样的:啪的一声,一计耳光打在了公交车售票员的脸上。他将新闻冲突交点直接放置在了文启。
四是关于数字。关于数字有两点注意,一方面要关注数字的形象性,两层楼高要比6米高形象得多;另一方面,过多、过复杂的数据对于读者来讲无异于毒药。
五是善于利用小标题。如果是新闻大稿,积极地应用小标题将复杂事件分割成逻辑关系紧密的几个小部分,这对于理清读者思路,吸引并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了解新闻事件有很大帮助。
六是处理好结尾。新闻写作的结尾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对故事的主题再次做出阐释。通常的结尾应该有以下三种类型:前后响应型、展望未来型和展开拓展型。展开拓展型就是由新闻事件发端,再向读者介绍一些值得深思的新东西,让其视野在瞬间扩得更大,以求读者在思索中扩大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