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艺术出版的发展,除了书籍的选题立意,也离不开书籍装帧设计,好的内容应当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否达到与内容相辅相成的效果,书籍装帧设计师的作用不可小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形式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传入国内的,在鲁迅的积极倡导下,陶元庆、丰子恺、钱君陶等一大批书籍装帧设计师开创了中国书籍装帧的新时代。
鲁迅先生强调书籍装帧是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承认它的装饰作用,不必勉强配合书籍的内容,其著作《坟》是由陶元庆设计,在探讨封面设计时鲁迅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当时的设计师比较放得开,并未受到什么限制,什么好东西都想融入到设计中,丰子恺更是开创了用漫画制作封面的首创。陈之佛从最初为杂志设计封面,到后来为天马书店做装帧设计始终坚持使用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总体来讲,这一时期书籍装帧的面貌是多样的,而且创作力量非常强大,许多作家也参与到设计当中,如我们所熟知的闻一多、沈从文、巴金、艾青等。
经历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发展停滞,书籍装帧在建国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钱君陶、丁聪、曹辛之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建国之前的书籍装帧设计者身份比较多元,建国后各书局、书店、出版社的美术人员,加上从解放区来的一批美术干部和美术院校毕业生构成了新中国第一支装帧设计队伍。“文革”前,文化艺术类书籍的设计特别注重将民族图饰纹样运用,这种形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得到了延续。书籍装帧设计迎来新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打破了“文革”时期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从业者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的优秀设计。不过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图书市场变得浮躁,反映在装帧设计上就是过于花哨,缺乏文化内涵,在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上世纪90年代是书籍装帧设计快速发展的时期,呈现了许多新面貌:设计中的艺术性普遍受到关注,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设计不再只是关注封面,对书整体的设计更加看重;特种纸的使用在这一阶段颇为流行,美不再局限于视觉。国际交流的机会增多也是90年代的一大特点,1990年“中日书籍装帧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同时还举办了书籍装帧艺术家邱陵、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和著名装帧设计师菊地信义的讲座。此外,许多设计师还成立了专业的书籍设计工作室,成为业内领头羊。
这一时期书籍装帧的发展离不开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的推动。1996年,吕敬人从日本学习回来,提出了书籍设计(Book Design)的概念。他和宁成春、朱虹、吴勇做了一个书籍设计四人展,合著了《书籍设计四人说》。阐释了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信息编排以及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体例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 “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这个概念的提出给出版和书籍设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书籍设计是对书籍装帧的延伸和扩展,装帧本身只是一个装饰、表意、保护和工艺应用的概念,往往只停留于封面或简单的版式设计,而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是一个设计意识的跨越。在吕敬人看来,在此之前中国书籍还停留在在装帧阶段,并不能称之为设计。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书籍装帧的发展时,他笑言,“书籍装帧这个概念太滞后了。今天如果还在谈书籍装帧的话,我们中国的书籍是进步不了的。”
在1990年代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对艺术书籍的出版十分重视,对书籍设计的要求标准、对人才的提携可以看出这些出版社努力在方方面面逐步提升。设计在整个出版环节中所占的位置和分量也逐渐加重,让设计师有相对自由的发挥度,此时出现了一批被业界认为不错的艺术书籍。当时由于出版人有这样的审美意识,有对设计师的尊重,才使得中国的书籍设计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了高潮。书籍设计的观点通过实践,通过设计师、出版人之间的交流,达成了共识,书籍设计越来越被人们认同。
设计水平提高最快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上的出版物普遍对书籍设计非常重视,同时大批优秀设计师涌现,不同的出版社在设计上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荣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了回归传统的道路,这种回归并非迂腐、保守的复古,而是创新。
2012年,中日韩共同研究项目——书籍与建筑的结合“书筑”(LOCUS DESIGN FORUM)展在日本代官山举行。日本、中国、韩国分别派出4组“设计师+建筑师”的组合,以“书”为主题进行创作,试图阐述“书”的多种可能性。“书筑”概念被提出,做书就像建筑师设计房子一样,构建书的传达,内在内容的安排,阅读空间的制作,时间流动的传播,这一概念指出了未来书籍发展的一个方向。不过直至今日我们还在和书籍设计这个概念中挣扎,诸多出版人仍旧埋头苦干,被出版的惯性裹挟,装帧、印刷、销售,如此往复,而没有考虑书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书在未来阅读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从装帧、设计,到书筑,虽然概念渗透的如此缓慢,我们还是可以欣喜的看到,书籍出版对书籍设计的逐日重视,以及更多体现“书筑”概念作品的出现。我们不敢说马上焕然一新,或者来一场迈进书筑时代的革命,至少,我们在书籍设计这个领域不再倒退、没有踏步,而是在稳步前进。
鲁迅先生强调书籍装帧是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承认它的装饰作用,不必勉强配合书籍的内容,其著作《坟》是由陶元庆设计,在探讨封面设计时鲁迅说,“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当时的设计师比较放得开,并未受到什么限制,什么好东西都想融入到设计中,丰子恺更是开创了用漫画制作封面的首创。陈之佛从最初为杂志设计封面,到后来为天马书店做装帧设计始终坚持使用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总体来讲,这一时期书籍装帧的面貌是多样的,而且创作力量非常强大,许多作家也参与到设计当中,如我们所熟知的闻一多、沈从文、巴金、艾青等。
经历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发展停滞,书籍装帧在建国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钱君陶、丁聪、曹辛之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建国之前的书籍装帧设计者身份比较多元,建国后各书局、书店、出版社的美术人员,加上从解放区来的一批美术干部和美术院校毕业生构成了新中国第一支装帧设计队伍。“文革”前,文化艺术类书籍的设计特别注重将民族图饰纹样运用,这种形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得到了延续。书籍装帧设计迎来新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打破了“文革”时期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从业者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的优秀设计。不过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图书市场变得浮躁,反映在装帧设计上就是过于花哨,缺乏文化内涵,在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上世纪90年代是书籍装帧设计快速发展的时期,呈现了许多新面貌:设计中的艺术性普遍受到关注,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设计不再只是关注封面,对书整体的设计更加看重;特种纸的使用在这一阶段颇为流行,美不再局限于视觉。国际交流的机会增多也是90年代的一大特点,1990年“中日书籍装帧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同时还举办了书籍装帧艺术家邱陵、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和著名装帧设计师菊地信义的讲座。此外,许多设计师还成立了专业的书籍设计工作室,成为业内领头羊。
这一时期书籍装帧的发展离不开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的推动。1996年,吕敬人从日本学习回来,提出了书籍设计(Book Design)的概念。他和宁成春、朱虹、吴勇做了一个书籍设计四人展,合著了《书籍设计四人说》。阐释了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信息编排以及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体例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 “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这个概念的提出给出版和书籍设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书籍设计是对书籍装帧的延伸和扩展,装帧本身只是一个装饰、表意、保护和工艺应用的概念,往往只停留于封面或简单的版式设计,而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是一个设计意识的跨越。在吕敬人看来,在此之前中国书籍还停留在在装帧阶段,并不能称之为设计。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书籍装帧的发展时,他笑言,“书籍装帧这个概念太滞后了。今天如果还在谈书籍装帧的话,我们中国的书籍是进步不了的。”
在1990年代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对艺术书籍的出版十分重视,对书籍设计的要求标准、对人才的提携可以看出这些出版社努力在方方面面逐步提升。设计在整个出版环节中所占的位置和分量也逐渐加重,让设计师有相对自由的发挥度,此时出现了一批被业界认为不错的艺术书籍。当时由于出版人有这样的审美意识,有对设计师的尊重,才使得中国的书籍设计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了高潮。书籍设计的观点通过实践,通过设计师、出版人之间的交流,达成了共识,书籍设计越来越被人们认同。
设计水平提高最快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上的出版物普遍对书籍设计非常重视,同时大批优秀设计师涌现,不同的出版社在设计上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荣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了回归传统的道路,这种回归并非迂腐、保守的复古,而是创新。
2012年,中日韩共同研究项目——书籍与建筑的结合“书筑”(LOCUS DESIGN FORUM)展在日本代官山举行。日本、中国、韩国分别派出4组“设计师+建筑师”的组合,以“书”为主题进行创作,试图阐述“书”的多种可能性。“书筑”概念被提出,做书就像建筑师设计房子一样,构建书的传达,内在内容的安排,阅读空间的制作,时间流动的传播,这一概念指出了未来书籍发展的一个方向。不过直至今日我们还在和书籍设计这个概念中挣扎,诸多出版人仍旧埋头苦干,被出版的惯性裹挟,装帧、印刷、销售,如此往复,而没有考虑书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书在未来阅读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从装帧、设计,到书筑,虽然概念渗透的如此缓慢,我们还是可以欣喜的看到,书籍出版对书籍设计的逐日重视,以及更多体现“书筑”概念作品的出现。我们不敢说马上焕然一新,或者来一场迈进书筑时代的革命,至少,我们在书籍设计这个领域不再倒退、没有踏步,而是在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