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红毯、背景板、音响、道具……小小的街巷剧场搭建好了,演员不用请,全家总动员,社区大爷、大妈舞起来,儿子、媳妇唱起来,台上“演员”穿上戏服有板有眼、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台下兴高采烈、掌声不断,小朋友们也跟着手舞足蹈,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018年农历戊戌狗年春节期间,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黑桥社区自办的“街巷春晚”上好戏连连。
“如今物质上我们富裕了,精神上更要富起来,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生活要更美好,老邻居们一起唱戏跳舞,年味更浓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在麻将桌上过年啰。”63岁的王春香阿姨满脸喜悦地说。
在官塘桥街道,一场农民运动会也以特别的方式,为村民们送上了新年的健康祝福。抛秧、挑担子、摘南瓜……将原有的乡土农耕元素植入到老百姓的文化活动中来。这样的“新娱乐”在这里非常受欢迎,参与者们你追我赶,到处一片欢声笑语,观众也被逗得前仰后合。
像这样由政府搭台,群众参与的文化惠民活动,在润州区的各个社区街道轮番上演,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新年文化大餐,受到百姓一致点赞。
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因地制宜,将各个街道的特色文化活动提档升级,形成了每个街道特有的文化名片。“街巷剧场”“五凤朝阳”“农耕文化”等一项项文化惠民品牌,在这片新旧交融的土壤上遍地开花,让基层文化活了起来,百姓精神富了起来,生活更加多彩美好。
2017年润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设施持续提档升级,万人享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比2016年新增213.9平方米。
如今,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区域全覆盖,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区馆与所有农家书屋实现通借通还,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8.68%,再创新高。走进润州的每一处文体活动场所,目光所及都能看到一份“润州文化地图”,辖区内的省、市、区文化资源及文化景点清晰可寻,这是润州在江苏各辖市中率先建成“城市15分鐘公共文化服务圈”、“15分钟公共图书服务圈”、农村“10里文化圈”的直观例证。
润州辖区内7个街道和所有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达标的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设备设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均达到省定标准。在润州,老百姓的日常休闲活动已不仅仅是购物、上网、打牌,还有看演出、看电影、赏大戏、读经典,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润州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在润州”作为润州区特色文化广场演出的代表品牌,自2005年以来,相继组织了“家在润州”社区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特色文化广场展演等系列活动,成为润州百姓乐于参与,又便于参与的家门口文化舞台,更是29万润州居民和“新市民”共享的一道文化大餐。
漫步于西津渡古街,流连于长江水岸,文化气息中悠然见南山。城市化发展中的润州,正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走出一条多元融合的创新之路。正如润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家军所说,引进经济工作中的项目概念推进文化品牌打造,对于转型期的润州来说,不仅是一次尝试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基因的唤醒,让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中发挥鲜活效应,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在顺应民间文化热情,搭建舞台满足群众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润州区还着力抓文化产业创新,以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目前,该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近7000人。
金山街道是老手艺集聚区,剪纸、烙铁画、裱花等老艺人一直活跃在这里。润州区提出“文化 创业”,培育手艺人二次创业,开办不同特色的手工艺坊,由社区干部带头进行互联网营销,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实力的老艺人到景区开店,街道帮助申请创业贷款等。如此一来,文化传承人不仅拥有自己的实体店,还吸引了一些忠实的粉丝。
以“传承历史文脉,复兴街区风貌,提升街区功能”为目标,打造了集“创新、创业、创意”于一身的西津渡文化创业产业园,园区建成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孵化园依托旅游项目,开发旅客资源,已入驻商户103家,载体综合利用率达70%,形成了以特色餐饮、文化展示、茶文化、古玩、住宿休闲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基地。一年一度的西津渡赏灯会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
对润州来说,打造文化生态,将丰富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不仅是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存,更重要的是,需要艺术创作者用各种方式对它们进行再创作,通过传媒展示传播,形成广泛影响,并借助与更多产业合作,构建完整文化生态链,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交汇处的镇江市润州区,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东有乡村西有老城,南有山峦北有江水,因其独特的区位环境,造就了文化上的多元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一夜入城”的农民、渔民,按日光和季节劳作的节奏日渐消失,却对承载着他们原有生活的传统文化仍念念不忘。显然这一进程本身就包含着对固有文化的传承、调适及重新构建。
于是,润州各地文化“集成创新之旅”应运而生,以“农耕文化”项目为例,不仅有对“秀山号子”“太平花灯”等原有两个市级非遗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更包含了“农民运动会”等特色的“新物件”,原有乡土农耕元素的植入,正使这一举办近10年的品牌项目逐渐成为独特的“新市民”文化,令当地百姓文化自信感不断提升。
在加快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发展既有现代、开放的时代特性,也有本土、包容的平民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入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有着更高更新更多的期盼,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润州区将继续传承发扬、加快推进各项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造润州文化名片,这也是新时代文化的新担当。”镇江市润州区委书记高国成说。
编辑:郭梁 美编:杨东儒
2018年农历戊戌狗年春节期间,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黑桥社区自办的“街巷春晚”上好戏连连。
“如今物质上我们富裕了,精神上更要富起来,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生活要更美好,老邻居们一起唱戏跳舞,年味更浓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在麻将桌上过年啰。”63岁的王春香阿姨满脸喜悦地说。
在官塘桥街道,一场农民运动会也以特别的方式,为村民们送上了新年的健康祝福。抛秧、挑担子、摘南瓜……将原有的乡土农耕元素植入到老百姓的文化活动中来。这样的“新娱乐”在这里非常受欢迎,参与者们你追我赶,到处一片欢声笑语,观众也被逗得前仰后合。
像这样由政府搭台,群众参与的文化惠民活动,在润州区的各个社区街道轮番上演,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新年文化大餐,受到百姓一致点赞。
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因地制宜,将各个街道的特色文化活动提档升级,形成了每个街道特有的文化名片。“街巷剧场”“五凤朝阳”“农耕文化”等一项项文化惠民品牌,在这片新旧交融的土壤上遍地开花,让基层文化活了起来,百姓精神富了起来,生活更加多彩美好。
文化名片要擦亮
2017年润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设施持续提档升级,万人享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比2016年新增213.9平方米。
如今,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区域全覆盖,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区馆与所有农家书屋实现通借通还,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8.68%,再创新高。走进润州的每一处文体活动场所,目光所及都能看到一份“润州文化地图”,辖区内的省、市、区文化资源及文化景点清晰可寻,这是润州在江苏各辖市中率先建成“城市15分鐘公共文化服务圈”、“15分钟公共图书服务圈”、农村“10里文化圈”的直观例证。
润州辖区内7个街道和所有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达标的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设备设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均达到省定标准。在润州,老百姓的日常休闲活动已不仅仅是购物、上网、打牌,还有看演出、看电影、赏大戏、读经典,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润州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在润州”作为润州区特色文化广场演出的代表品牌,自2005年以来,相继组织了“家在润州”社区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特色文化广场展演等系列活动,成为润州百姓乐于参与,又便于参与的家门口文化舞台,更是29万润州居民和“新市民”共享的一道文化大餐。
漫步于西津渡古街,流连于长江水岸,文化气息中悠然见南山。城市化发展中的润州,正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走出一条多元融合的创新之路。正如润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家军所说,引进经济工作中的项目概念推进文化品牌打造,对于转型期的润州来说,不仅是一次尝试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基因的唤醒,让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中发挥鲜活效应,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在顺应民间文化热情,搭建舞台满足群众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润州区还着力抓文化产业创新,以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目前,该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近7000人。
金山街道是老手艺集聚区,剪纸、烙铁画、裱花等老艺人一直活跃在这里。润州区提出“文化 创业”,培育手艺人二次创业,开办不同特色的手工艺坊,由社区干部带头进行互联网营销,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实力的老艺人到景区开店,街道帮助申请创业贷款等。如此一来,文化传承人不仅拥有自己的实体店,还吸引了一些忠实的粉丝。
以“传承历史文脉,复兴街区风貌,提升街区功能”为目标,打造了集“创新、创业、创意”于一身的西津渡文化创业产业园,园区建成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孵化园依托旅游项目,开发旅客资源,已入驻商户103家,载体综合利用率达70%,形成了以特色餐饮、文化展示、茶文化、古玩、住宿休闲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基地。一年一度的西津渡赏灯会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
对润州来说,打造文化生态,将丰富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不仅是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存,更重要的是,需要艺术创作者用各种方式对它们进行再创作,通过传媒展示传播,形成广泛影响,并借助与更多产业合作,构建完整文化生态链,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在发展 传统要传承
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交汇处的镇江市润州区,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东有乡村西有老城,南有山峦北有江水,因其独特的区位环境,造就了文化上的多元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一夜入城”的农民、渔民,按日光和季节劳作的节奏日渐消失,却对承载着他们原有生活的传统文化仍念念不忘。显然这一进程本身就包含着对固有文化的传承、调适及重新构建。
于是,润州各地文化“集成创新之旅”应运而生,以“农耕文化”项目为例,不仅有对“秀山号子”“太平花灯”等原有两个市级非遗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更包含了“农民运动会”等特色的“新物件”,原有乡土农耕元素的植入,正使这一举办近10年的品牌项目逐渐成为独特的“新市民”文化,令当地百姓文化自信感不断提升。
在加快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发展既有现代、开放的时代特性,也有本土、包容的平民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入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有着更高更新更多的期盼,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润州区将继续传承发扬、加快推进各项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造润州文化名片,这也是新时代文化的新担当。”镇江市润州区委书记高国成说。
编辑:郭梁 美编:杨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