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大量真正理解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数学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观念在变化,教学内容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变化,但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如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农村教师只能是盲目地模仿,这样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针对农村教师出现的情况,我从几个方面利用教学案例来加以说明。
1.认真钻研教材有效设计教学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熟悉教材,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及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方法,准备好教具和学具,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案例1]
《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教学片断:
教师先领着学生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个、十、 百
师:老师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快看里面装着什么?。
(每组有一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有:黄豆、黑豆、云豆、绿豆、花生、玉米。不同的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打开盒子,看到了物体,并说出了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估计盒里有多少粒?
学生自由说:800粒 、502粒 、1000粒、945粒等。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粒?
小组内学生讨论数法,然后汇报。
组1:两粒两粒数,可以数出来。
组2:一粒一粒数的方法。
组3:还可以五粒五粒数。
师: 还有不同的数的方法吗?
组4: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师板书:“10个一就是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组喜欢的方法,数出100粒,放到杯子里,并展示给大家看。(小组合作完成)
师:为什么同是100粒,有的多有的少呢?
生:物体有大有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出的100粒,再次估计,你们组盒子里到底有多少粒?
师:怎么数的?十个十个的数。 师板书:“10个十是百”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以百作单位,很快数出你们盒子里的物体的个数。
(学生再次合作数,并选组员代表汇报)
汇报1:把装在杯子里的100粒黄豆铺平后,做一个记号,然后以此为标准(即得出以百做单位)量余下的。看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百。
某组操作演示,学生数:100,200,300,……900
师:十个百是多少?
生:一千 (师板书:10个百是一千)
…………
这位教师,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各种豆子,还有盒子、杯子等 ;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参与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但他没有注意到学习1000,应该是一个准确的数,而不是大约估计的数。所以用数出的100粒做标准,不能准确数出余下的物体的个数,更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1000这个数真正大小,违背了教材的真实意图及学生活动内涵等,导致教学有效性的严重降低。
【案例2】
另一位农村教师,教学《分类》(二年级)的片断:
学生是以小组形式坐的,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盒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桌子上有什么?(生:盒子)
请打开看一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学生立刻动手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豆子。
师:谁能说一说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盒子里有绿豆、红豆、大豆、黑豆、黄豆。
师:你们能把这几种豆分开吗?
生:能。
师:那就请同学们快快行动吧,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一会儿,小组就把按类分豆任务完成了。
这时,教师说:你们是怎么样分的?
生:把同样的豆放在一起。
师:都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
师:象你们这样,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类”。(同时板书课题)
同样也是用豆子,是孩子们常见的东西,是身边现有的资源,但这位教师用的恰到好处。首先,教师让学生去看盒子里有什么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教师让同学们去分豆时,因为豆是农村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所以自然的会把豆按着种类分,这也是这节要讲的内容,从而自然引入新课,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简单的分类。当这位教师让学生举生活中实例时,学生非常积极抢着回答,因为学生很容易举出很多种,如:家里的菜园,就是分类种的,几垄豆角、几垄黄瓜、几垄西红柿、几垄辣椒; 还有农田里种的各种作物等。这样的设计,不仅有趣、有效,还会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这里如果按着教材情境教,农村学生对超市不熟悉,反到不好引入新知,学生也不容易学懂,更不能保证有效和高效。所以当教材不符合教学实际时,教师一定要具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重组教材,用好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实际创设有效学习环境
大家都知道,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一样也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所以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机会、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如一位教师教学《方程》(五年级)的片断:
师:今天我们要了解数学王国里重量级人物,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大部分学生说:知道。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猜的。
生2:根据学习进度知道的。
师:同学们说的对,这节课就学习方程。(板书:方程)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方程是什么?
生2:方程是干什么的?
师:问题很好。
生3:为什么要有方程?
师:你太聪明了。(握手)
…………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其中三个写在黑板上。
(1)方程是什么?(2)方程是干什么的?( 3) 为什么要有方程?
师:现在我们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怎样解决呢?是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告诉我们。
师:你们愿意吗?(生:愿意)你们习惯这样吗?(学生不吱声了)
如果老师不在,你们怎么办?
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明白了老师意图。
立刻回答:自已学习。
师:这个方法很好,下面我们就选择这个方法学习好不好?
生:好。
于是,开始了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他和蔼可亲的面容和风趣的语言,使学生与教师拉近了距离,并在自由的交谈中,自觉、主动的提出问题,然而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又在教师恰当语言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了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3.精心研究设计达到有效导入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学习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设计有趣的导入情境,如故事情境、谜语情境、活动情境等有趣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蕴含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案例1】
如《植树问题》(四年级)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猜谜语的游戏。
出示:“五个小兄弟,长短各不一,紧捏在一起,干活齐用力。”
生答:手。
师:同学们别小看这只手,其实这手中还有很多奥秘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老师的手,能想到数字几?
生毫不犹豫地回答:“5”。
师:还能想到数字几? (生答不出)
师:“4” (学生疑惑的眼神看着教师)
师:5根手指4个空隙。(学生顿悟)
这时教师引出间隔的概念。
师:5根手指有4个间隔,4根手指有几个间隔?
生:3个。
师:2 根手指有几个间隔?3根呢?
师:这节课老师就领着你们去学习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出示例题。(略)
这位教师在课的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猜谜语导入法,首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猜出谜底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又利用这个熟悉且每人都有的手引进数学问题。首先学生能直观得出数字“5”,接着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4”,同学们兴趣盎然;在此教师自然引入 “间隔”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理解这个概念。之后,教师借此契机导入新课,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自觉、主动进入探究新知的情境学习新知,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
一位教师的教学 “解方程”(五年级)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生1:想当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
生2:想当医生,为人民解除痛苦。
生3:想当当解放军,保卫国家。
生4:想当司法人员,公正执法。
师:当司法人员好,………执法办案,公平公正。
…………
(此目的无疑是为了引出天平,以进入方程的学习。)
另一位教师教学“稍复杂的方程”(四年级)一课的导入:
师: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但秋天比较干燥,应多吃水果。
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小刚也喜欢吃,于是他妈妈去超市给他买水果。当她妈妈付钱时,遇到问题了。同学们愿意帮助小刚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愿意
出示问题:妈妈买苹果和梨各2公斤,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两个例子,我们如果只看前几句,谁能知道这节课要讲什么?谁又会与数学课联系在一起?这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这样的导入,怎么能利于学生的学习呢?又何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创设问题情境助于有效教学
我们知道有了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碰撞和交流,恰当的问题是开始学习的良好开端。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能引发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产生一定吸引力,使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案例1】
如教师教学《抽屉原理》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那现在老师请五位同学到前面来玩抢坐椅子的游戏。
要求:
(1)老师说坐,5位同学各自找位置坐下。
(2)5位同学必须都坐在椅子上(不得有人站着)。
师号令一下,第一次游戏开始。
师:我不用看,就知道“无论怎么坐,都有至少两人坐在同一把椅子上”。你们看老师说的对不?
学生观察游戏结果:(1112)(生:对)
师:请同学们再来二次,要求是不同的坐法。看老师上面的说法是否还正确?
第二次结果:(1220)
第三次结果:(2300)(两次游戏结果验证了教师说的结论)
(学生产生疑问,并在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猜得如此准确。)
师:现在只做了三次游戏,老师说的结论都成立。
师又肯定地说:如果继续做下去,结论还照样成立。
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摇头)
师:你们佩服老师吧!(学生点头)
想不想象老师一样,也能根据条件说出一个结论,无论什么情况都成立。
学生异囗同声的说:想。(求知的欲望被激发)
师:其实教师运用了一个数学原理,那就是这节课要学的“抽屉原理”。
板书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说后,归纳两个问题:
1、什么是抽屉原理?
2、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就研究这两个问题。
(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
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课伊始就请几位同学玩抢坐椅子的游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自然把学生带到问题探究的情境当中,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由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可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案例2】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字母表示数》片断:
师:你们知道“青蛙儿歌”吗?
生:知道。
师:那同学们一起说。
生齐: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
学生说着说着不说了。
师:为什么不说了?
生1:一直说下去,也说不完呢。
生2:那得说到什么时候,永远也说不完。
…………
师:怎么办?能不能有一个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不语,在思考)
师:能否用一句话来说这首儿歌呢?(学生点头同意这个想法)
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产生于有趣的儿歌中,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急待解决的,当
老师一提出,与学生思维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学生强烈探究欲望,此时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至此,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活动之中。通过学习活动,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我就在身边。
【案例】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上住着牛妈妈、羊妈妈两家人,他们快乐的生活着。
可有一天羊妈妈发现自己的耕地离家里太远,如果与牛妈妈家交换一下地就近了。于是,两家商量换地。可这时羊妈妈不同意,说两块地的大小不同,做交换不公平。
出示两块地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有的说牛妈妈家的地大,有的说羊妈妈家的大……)
师:这几种说法,到底谁说的对呢?怎么办?
一生毫不犹豫地说:把两块地移到一起,看完不完全重叠就可以。
(这是学生已有的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经验在起作用)
这时,有的同学忍不住在笑,说:“地能移?”
(学生意识到这个方法不行)
师:老师这有把草地按比例缩小的两个图形,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这回你们可以比较了吧?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还是无法比较大小。原因是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不一样的图形无法比较。)
学生思考着,实然一生说:计算他们的面积就知道谁的地大了.
师:这个方法好,就用这个方法去试一试。
生:羊妈妈家地的面积是50×32平方米,牛妈妈家地的面积不会求?
(引出了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师:为什么不会求?
生:我们还没有学过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对呀,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下面请同学们相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呢?
生1:数方格的方法。
生2:当图形太大时,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生3:是呀,数方格的方法只适合小的图形。
生4:能不能用学过的面积公式求?
师:这个思路很好,有创意。
我们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若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就能可以了。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讨论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
(2)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探究
…………
这位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设计了判断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当学生判断时,引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正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时,又出现一系列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怎样将末知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等。由此看出,由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问题解决时,使学生认知产生冲突,进而引发探究欲望;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从而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5.精心设计习题促进有效学习
练习题是每节课中必不可少的,在学会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和延伸,也是形成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合理有效的数学练习设计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数学技能;而教师可以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多设计有梯度、多层次、多类型,且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多样性、针对性的问题。只有精心设计,才会更有效的服务教师的教学工作。
如教学《加减法运算》练习课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情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形,从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看到动画情境,非常兴奋,听到教师的问题,立即抢着回答问题)
生1:图中大树上有9只鸟,小树上有3鸟。
生2:天上又飞来5只鸟。
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得出数学问题吗?
生1:两棵树上共有几只鸟?
生2:图上一共有多少只鸟?
师:提的问题不错。(学生得到鼓励,更积极了)
生3:大树上的鸟比小树上的鸟多几只?
师:提的问题很好。
生4:还可以这样问,小树上的鸟比大树上的鸟少几只?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还会逆向思维。
生5:飞来的鸟比小树上的鸟多几只?
…………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可以提出这么多问题。
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齐答:会
师:好!那快去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吧。
这位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动感的情境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就会自觉的、仔细的观察图形,从中获得数学信息;当教师让他们用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就会积极思考;特别是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思维也在不断创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创新、探究等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努力钻研和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新的教育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收稿日期:2011-08-1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数学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观念在变化,教学内容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变化,但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如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农村教师只能是盲目地模仿,这样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针对农村教师出现的情况,我从几个方面利用教学案例来加以说明。
1.认真钻研教材有效设计教学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熟悉教材,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及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方法,准备好教具和学具,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案例1]
《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教学片断:
教师先领着学生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个、十、 百
师:老师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快看里面装着什么?。
(每组有一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有:黄豆、黑豆、云豆、绿豆、花生、玉米。不同的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打开盒子,看到了物体,并说出了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估计盒里有多少粒?
学生自由说:800粒 、502粒 、1000粒、945粒等。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粒?
小组内学生讨论数法,然后汇报。
组1:两粒两粒数,可以数出来。
组2:一粒一粒数的方法。
组3:还可以五粒五粒数。
师: 还有不同的数的方法吗?
组4: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师板书:“10个一就是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组喜欢的方法,数出100粒,放到杯子里,并展示给大家看。(小组合作完成)
师:为什么同是100粒,有的多有的少呢?
生:物体有大有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出的100粒,再次估计,你们组盒子里到底有多少粒?
师:怎么数的?十个十个的数。 师板书:“10个十是百”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以百作单位,很快数出你们盒子里的物体的个数。
(学生再次合作数,并选组员代表汇报)
汇报1:把装在杯子里的100粒黄豆铺平后,做一个记号,然后以此为标准(即得出以百做单位)量余下的。看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百。
某组操作演示,学生数:100,200,300,……900
师:十个百是多少?
生:一千 (师板书:10个百是一千)
…………
这位教师,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各种豆子,还有盒子、杯子等 ;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参与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但他没有注意到学习1000,应该是一个准确的数,而不是大约估计的数。所以用数出的100粒做标准,不能准确数出余下的物体的个数,更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1000这个数真正大小,违背了教材的真实意图及学生活动内涵等,导致教学有效性的严重降低。
【案例2】
另一位农村教师,教学《分类》(二年级)的片断:
学生是以小组形式坐的,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盒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桌子上有什么?(生:盒子)
请打开看一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学生立刻动手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豆子。
师:谁能说一说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盒子里有绿豆、红豆、大豆、黑豆、黄豆。
师:你们能把这几种豆分开吗?
生:能。
师:那就请同学们快快行动吧,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一会儿,小组就把按类分豆任务完成了。
这时,教师说:你们是怎么样分的?
生:把同样的豆放在一起。
师:都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
师:象你们这样,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类”。(同时板书课题)
同样也是用豆子,是孩子们常见的东西,是身边现有的资源,但这位教师用的恰到好处。首先,教师让学生去看盒子里有什么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教师让同学们去分豆时,因为豆是农村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所以自然的会把豆按着种类分,这也是这节要讲的内容,从而自然引入新课,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简单的分类。当这位教师让学生举生活中实例时,学生非常积极抢着回答,因为学生很容易举出很多种,如:家里的菜园,就是分类种的,几垄豆角、几垄黄瓜、几垄西红柿、几垄辣椒; 还有农田里种的各种作物等。这样的设计,不仅有趣、有效,还会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这里如果按着教材情境教,农村学生对超市不熟悉,反到不好引入新知,学生也不容易学懂,更不能保证有效和高效。所以当教材不符合教学实际时,教师一定要具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重组教材,用好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实际创设有效学习环境
大家都知道,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一样也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所以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机会、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如一位教师教学《方程》(五年级)的片断:
师:今天我们要了解数学王国里重量级人物,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大部分学生说:知道。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猜的。
生2:根据学习进度知道的。
师:同学们说的对,这节课就学习方程。(板书:方程)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方程是什么?
生2:方程是干什么的?
师:问题很好。
生3:为什么要有方程?
师:你太聪明了。(握手)
…………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其中三个写在黑板上。
(1)方程是什么?(2)方程是干什么的?( 3) 为什么要有方程?
师:现在我们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怎样解决呢?是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告诉我们。
师:你们愿意吗?(生:愿意)你们习惯这样吗?(学生不吱声了)
如果老师不在,你们怎么办?
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明白了老师意图。
立刻回答:自已学习。
师:这个方法很好,下面我们就选择这个方法学习好不好?
生:好。
于是,开始了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他和蔼可亲的面容和风趣的语言,使学生与教师拉近了距离,并在自由的交谈中,自觉、主动的提出问题,然而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又在教师恰当语言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了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3.精心研究设计达到有效导入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学习的一半。所以,每节课的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设计有趣的导入情境,如故事情境、谜语情境、活动情境等有趣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蕴含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案例1】
如《植树问题》(四年级)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猜谜语的游戏。
出示:“五个小兄弟,长短各不一,紧捏在一起,干活齐用力。”
生答:手。
师:同学们别小看这只手,其实这手中还有很多奥秘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老师的手,能想到数字几?
生毫不犹豫地回答:“5”。
师:还能想到数字几? (生答不出)
师:“4” (学生疑惑的眼神看着教师)
师:5根手指4个空隙。(学生顿悟)
这时教师引出间隔的概念。
师:5根手指有4个间隔,4根手指有几个间隔?
生:3个。
师:2 根手指有几个间隔?3根呢?
师:这节课老师就领着你们去学习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出示例题。(略)
这位教师在课的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猜谜语导入法,首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猜出谜底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又利用这个熟悉且每人都有的手引进数学问题。首先学生能直观得出数字“5”,接着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4”,同学们兴趣盎然;在此教师自然引入 “间隔”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理解这个概念。之后,教师借此契机导入新课,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自觉、主动进入探究新知的情境学习新知,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
一位教师的教学 “解方程”(五年级)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生1:想当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
生2:想当医生,为人民解除痛苦。
生3:想当当解放军,保卫国家。
生4:想当司法人员,公正执法。
师:当司法人员好,………执法办案,公平公正。
…………
(此目的无疑是为了引出天平,以进入方程的学习。)
另一位教师教学“稍复杂的方程”(四年级)一课的导入:
师: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但秋天比较干燥,应多吃水果。
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小刚也喜欢吃,于是他妈妈去超市给他买水果。当她妈妈付钱时,遇到问题了。同学们愿意帮助小刚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愿意
出示问题:妈妈买苹果和梨各2公斤,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两个例子,我们如果只看前几句,谁能知道这节课要讲什么?谁又会与数学课联系在一起?这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这样的导入,怎么能利于学生的学习呢?又何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创设问题情境助于有效教学
我们知道有了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碰撞和交流,恰当的问题是开始学习的良好开端。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能引发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产生一定吸引力,使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案例1】
如教师教学《抽屉原理》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那现在老师请五位同学到前面来玩抢坐椅子的游戏。
要求:
(1)老师说坐,5位同学各自找位置坐下。
(2)5位同学必须都坐在椅子上(不得有人站着)。
师号令一下,第一次游戏开始。
师:我不用看,就知道“无论怎么坐,都有至少两人坐在同一把椅子上”。你们看老师说的对不?
学生观察游戏结果:(1112)(生:对)
师:请同学们再来二次,要求是不同的坐法。看老师上面的说法是否还正确?
第二次结果:(1220)
第三次结果:(2300)(两次游戏结果验证了教师说的结论)
(学生产生疑问,并在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猜得如此准确。)
师:现在只做了三次游戏,老师说的结论都成立。
师又肯定地说:如果继续做下去,结论还照样成立。
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摇头)
师:你们佩服老师吧!(学生点头)
想不想象老师一样,也能根据条件说出一个结论,无论什么情况都成立。
学生异囗同声的说:想。(求知的欲望被激发)
师:其实教师运用了一个数学原理,那就是这节课要学的“抽屉原理”。
板书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说后,归纳两个问题:
1、什么是抽屉原理?
2、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就研究这两个问题。
(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
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课伊始就请几位同学玩抢坐椅子的游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自然把学生带到问题探究的情境当中,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由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可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案例2】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字母表示数》片断:
师:你们知道“青蛙儿歌”吗?
生:知道。
师:那同学们一起说。
生齐: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
学生说着说着不说了。
师:为什么不说了?
生1:一直说下去,也说不完呢。
生2:那得说到什么时候,永远也说不完。
…………
师:怎么办?能不能有一个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不语,在思考)
师:能否用一句话来说这首儿歌呢?(学生点头同意这个想法)
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产生于有趣的儿歌中,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急待解决的,当
老师一提出,与学生思维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学生强烈探究欲望,此时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至此,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活动之中。通过学习活动,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我就在身边。
【案例】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上住着牛妈妈、羊妈妈两家人,他们快乐的生活着。
可有一天羊妈妈发现自己的耕地离家里太远,如果与牛妈妈家交换一下地就近了。于是,两家商量换地。可这时羊妈妈不同意,说两块地的大小不同,做交换不公平。
出示两块地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有的说牛妈妈家的地大,有的说羊妈妈家的大……)
师:这几种说法,到底谁说的对呢?怎么办?
一生毫不犹豫地说:把两块地移到一起,看完不完全重叠就可以。
(这是学生已有的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经验在起作用)
这时,有的同学忍不住在笑,说:“地能移?”
(学生意识到这个方法不行)
师:老师这有把草地按比例缩小的两个图形,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这回你们可以比较了吧?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还是无法比较大小。原因是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不一样的图形无法比较。)
学生思考着,实然一生说:计算他们的面积就知道谁的地大了.
师:这个方法好,就用这个方法去试一试。
生:羊妈妈家地的面积是50×32平方米,牛妈妈家地的面积不会求?
(引出了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师:为什么不会求?
生:我们还没有学过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对呀,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下面请同学们相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呢?
生1:数方格的方法。
生2:当图形太大时,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生3:是呀,数方格的方法只适合小的图形。
生4:能不能用学过的面积公式求?
师:这个思路很好,有创意。
我们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若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就能可以了。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讨论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
(2)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探究
…………
这位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设计了判断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当学生判断时,引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正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时,又出现一系列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怎样将末知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等。由此看出,由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问题解决时,使学生认知产生冲突,进而引发探究欲望;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从而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5.精心设计习题促进有效学习
练习题是每节课中必不可少的,在学会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和延伸,也是形成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合理有效的数学练习设计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数学技能;而教师可以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多设计有梯度、多层次、多类型,且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多样性、针对性的问题。只有精心设计,才会更有效的服务教师的教学工作。
如教学《加减法运算》练习课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情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形,从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看到动画情境,非常兴奋,听到教师的问题,立即抢着回答问题)
生1:图中大树上有9只鸟,小树上有3鸟。
生2:天上又飞来5只鸟。
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得出数学问题吗?
生1:两棵树上共有几只鸟?
生2:图上一共有多少只鸟?
师:提的问题不错。(学生得到鼓励,更积极了)
生3:大树上的鸟比小树上的鸟多几只?
师:提的问题很好。
生4:还可以这样问,小树上的鸟比大树上的鸟少几只?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还会逆向思维。
生5:飞来的鸟比小树上的鸟多几只?
…………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可以提出这么多问题。
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齐答:会
师:好!那快去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吧。
这位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动感的情境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就会自觉的、仔细的观察图形,从中获得数学信息;当教师让他们用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就会积极思考;特别是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思维也在不断创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创新、探究等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努力钻研和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新的教育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收稿日期: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