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成为学习伙伴,在研究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重在点拨、纠正和答疑解惑。因而课前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学习任务的布置,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教学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知识构成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角色认同的转换,同时也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先进教学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水平。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理念转变;技能提升
一、课前准备——建立新型知识观念和教学理念
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形式下,知识更倾向于一个获得的过程。这个获得过程主要由学生和他的学习伙伴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知识背景和经验迁移,在知识表述和讲解过程中综合难易程度、形象性、熟识性等因素组织学习辅助资料。
对都江堰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都江堰》一课历来的授课习惯。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教师提供了两部分的学习资料:第一,有关都江堰传说故事、历史发展、修建过程、运作原理的微课并附加都江堰工程图;第二,关于作者余秋雨的信息,文化散文的内容、特点、风格、影响等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地址。同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关都江堰及其文化意义、李冰父子精神品质的思考问题,将它们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布置给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直接交给“学习共同体”的做法,极大地考验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透彻度,挑战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再深化、再理解,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新的审视与认知。更重要的是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在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合作中,开始学会将掌握知识看作是一个需要传授者和学习者相互参与的知识创新和演化过程,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最终实现转换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目的。
二、课堂教授——关注学生,强调沟通, 转换角色
在与“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从“以知识研究为主”转化为“合理整合知识,重点关注学生”,教学模式也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师生对话。教师必须扮演比以前更复杂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提供和传播者,更应该是学习团队的引领者、人际关系的调节者、心理问题的疏解者。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学习资料中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概括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三个重要元素:文化、历史、自然。每个学习共同体自选一个元素,结合课前学习成果对课文进行深入赏析。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到共同体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讨论动向,掌握基本学情。当学生讨论中遇到难点时,给予适度的点拨;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予以引导和调整;遇到共性的问题,教师就留意采集,以备接下来集中解决。教师基本把握了学生对课文研究、理解的方向和深度,掌握了传统教学课堂上必须以逐个问答的形式才能获得的教学效果情况。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阶段,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将他们的研讨成果向全班汇报。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认知深浅的不同和意见分歧。教师针对每一组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和修正,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学习成果反馈。经过汇报交流,学生对文化散文的三个元素的理解逐渐深入,但也显现出了一个共性的难题,就是三者是如何互融互通,贯穿全文的。教师适时抛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返回文本,两两联系,在文中落实三者关系。经过学习共同体再一次的讨论和汇报,学生逐渐把握了本篇文章由自然及人,由人及精神的思维脉络,也理解了文化散文将自然、历史、文化三者相融相通的风格特点。
这种沟通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是平等开放的,教师放弃原了有“传述式”的教学方式,将“沟通、对话、引导”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变“知识传授”为“以沟通交流为基础的能力培养”。以问题促进讨论,以讨论分析问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组织引导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教书匠”身份,向“多面手式的”教育者发展,实现教师教育技能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课后反思——学习新技能,面对新挑战
发达的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从知识传授角度来讲,互联网完全可以取代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初学过程。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围困,教师必须积极投入网络及媒体教学的学习中去。在《都江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网络上收集整理了与都江堰相关的诸多资料,随后对其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删减,制作成适合学生自学的学辅材料。其中包括由视频、音频、图片和教师讲解共同构成的微课、与作者相关的文字材料、用于自主学习成果的检测试题和课后拓展反馈试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以学生自学情况为中心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只能白板的互交式教学课件,课堂上将课件和智能白板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过。事实上,无论网络资源如何丰富,教师都因更了解学情,而具有突出的教学优势和针对性,加之教师的反馈是及时的、人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在互联网帮助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远远高于那些停留在只用教材和参考书来讲课的教师。
四、结语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形式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教师应抓住机会,重组知识,改变理念,转换角色,形成全新的教育思维和模式,让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进步体现出时代的印迹,使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潮流的前沿,不被时代淘汰。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理念转变;技能提升
一、课前准备——建立新型知识观念和教学理念
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形式下,知识更倾向于一个获得的过程。这个获得过程主要由学生和他的学习伙伴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知识背景和经验迁移,在知识表述和讲解过程中综合难易程度、形象性、熟识性等因素组织学习辅助资料。
对都江堰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都江堰》一课历来的授课习惯。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教师提供了两部分的学习资料:第一,有关都江堰传说故事、历史发展、修建过程、运作原理的微课并附加都江堰工程图;第二,关于作者余秋雨的信息,文化散文的内容、特点、风格、影响等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地址。同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关都江堰及其文化意义、李冰父子精神品质的思考问题,将它们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布置给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直接交给“学习共同体”的做法,极大地考验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透彻度,挑战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再深化、再理解,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新的审视与认知。更重要的是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在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合作中,开始学会将掌握知识看作是一个需要传授者和学习者相互参与的知识创新和演化过程,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最终实现转换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目的。
二、课堂教授——关注学生,强调沟通, 转换角色
在与“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从“以知识研究为主”转化为“合理整合知识,重点关注学生”,教学模式也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师生对话。教师必须扮演比以前更复杂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提供和传播者,更应该是学习团队的引领者、人际关系的调节者、心理问题的疏解者。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学习资料中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概括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三个重要元素:文化、历史、自然。每个学习共同体自选一个元素,结合课前学习成果对课文进行深入赏析。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到共同体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讨论动向,掌握基本学情。当学生讨论中遇到难点时,给予适度的点拨;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予以引导和调整;遇到共性的问题,教师就留意采集,以备接下来集中解决。教师基本把握了学生对课文研究、理解的方向和深度,掌握了传统教学课堂上必须以逐个问答的形式才能获得的教学效果情况。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阶段,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将他们的研讨成果向全班汇报。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认知深浅的不同和意见分歧。教师针对每一组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和修正,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学习成果反馈。经过汇报交流,学生对文化散文的三个元素的理解逐渐深入,但也显现出了一个共性的难题,就是三者是如何互融互通,贯穿全文的。教师适时抛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返回文本,两两联系,在文中落实三者关系。经过学习共同体再一次的讨论和汇报,学生逐渐把握了本篇文章由自然及人,由人及精神的思维脉络,也理解了文化散文将自然、历史、文化三者相融相通的风格特点。
这种沟通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是平等开放的,教师放弃原了有“传述式”的教学方式,将“沟通、对话、引导”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变“知识传授”为“以沟通交流为基础的能力培养”。以问题促进讨论,以讨论分析问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组织引导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教书匠”身份,向“多面手式的”教育者发展,实现教师教育技能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课后反思——学习新技能,面对新挑战
发达的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从知识传授角度来讲,互联网完全可以取代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初学过程。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围困,教师必须积极投入网络及媒体教学的学习中去。在《都江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网络上收集整理了与都江堰相关的诸多资料,随后对其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删减,制作成适合学生自学的学辅材料。其中包括由视频、音频、图片和教师讲解共同构成的微课、与作者相关的文字材料、用于自主学习成果的检测试题和课后拓展反馈试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以学生自学情况为中心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只能白板的互交式教学课件,课堂上将课件和智能白板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过。事实上,无论网络资源如何丰富,教师都因更了解学情,而具有突出的教学优势和针对性,加之教师的反馈是及时的、人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在互联网帮助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远远高于那些停留在只用教材和参考书来讲课的教师。
四、结语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形式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教师应抓住机会,重组知识,改变理念,转换角色,形成全新的教育思维和模式,让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进步体现出时代的印迹,使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潮流的前沿,不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