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討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能够迅速缓解痛疼,明显缩短病程,且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或缺陷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1]。本病可使患者疼痛难忍,且病程经常迁延日久,甚至可引发其他并发症。我院近来采用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于我科门诊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病程在一周内;年龄在17岁以上,性别不限;未口服或外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对药物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1岁;病程1~6 d,平均3.2 d;胸背部27例,上肢12例,下肢11例;对照组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3.2岁;病程1~6 d,平均3.3 d;胸背部24例,上肢11例,下肢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以及复方甘草酸苷40 ml,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和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疗程。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其用量、用法以及疗程均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维生素B12 0.5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口服维生素B1 10 mg,每日3次;元胡止痛软胶囊,每日2粒;并外用炉甘石洗剂。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皮损结痂愈合≥90%,疼痛症状消失;②显效:疼痛基本消失,皮损消退60%~89%;③好转:疼痛减轻,皮损消退40%~59%;④无效:疼痛无减轻或加重,皮损消退小于4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为92.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6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组在止疱、止痛、结痂、痊愈时间上均较之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在发疹前常出现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碰时有明显的疼痛感,在临床上治疗通常以抗病毒治疗为主[2]。临床研究显示,在足量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在带状疱疹的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神经痛,并能够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3]。可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多,从而致使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受到许多限制。
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素[4],它是一种自药物植物甘草根茎中提炼获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安全无毒且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抑制甚至直接灭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它的化学结构与皮质类固醇非常类似,具有非特异性抗炎、抗病毒、抗过敏以及保护细胞膜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能够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增殖和抑制病毒自感染性细胞至未感染细胞的扩散,能够有效减轻脊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能够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能够诱发干扰素的产生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已有研究证实,更昔洛韦对多种DNA病毒有很强的活性,能够通过多环节抑制病毒复制。在本研究中,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对照组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止疱、止痛、结痂、痊愈时间上均较之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能够迅速缓解痛疼,明显缩短病程,且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春燕,熊林,张之潮,等.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5):267
[2] 赵国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6(32):144.
[3] 童燕芳,倪荣中.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5):327.
[4] 陈燕.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2).
【关键词】 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或缺陷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1]。本病可使患者疼痛难忍,且病程经常迁延日久,甚至可引发其他并发症。我院近来采用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于我科门诊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病程在一周内;年龄在17岁以上,性别不限;未口服或外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对药物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1岁;病程1~6 d,平均3.2 d;胸背部27例,上肢12例,下肢11例;对照组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3.2岁;病程1~6 d,平均3.3 d;胸背部24例,上肢11例,下肢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以及复方甘草酸苷40 ml,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和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疗程。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其用量、用法以及疗程均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维生素B12 0.5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口服维生素B1 10 mg,每日3次;元胡止痛软胶囊,每日2粒;并外用炉甘石洗剂。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皮损结痂愈合≥90%,疼痛症状消失;②显效:疼痛基本消失,皮损消退60%~89%;③好转:疼痛减轻,皮损消退40%~59%;④无效:疼痛无减轻或加重,皮损消退小于4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为92.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6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组在止疱、止痛、结痂、痊愈时间上均较之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在发疹前常出现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碰时有明显的疼痛感,在临床上治疗通常以抗病毒治疗为主[2]。临床研究显示,在足量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在带状疱疹的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神经痛,并能够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3]。可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多,从而致使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受到许多限制。
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素[4],它是一种自药物植物甘草根茎中提炼获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安全无毒且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抑制甚至直接灭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它的化学结构与皮质类固醇非常类似,具有非特异性抗炎、抗病毒、抗过敏以及保护细胞膜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能够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增殖和抑制病毒自感染性细胞至未感染细胞的扩散,能够有效减轻脊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能够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能够诱发干扰素的产生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已有研究证实,更昔洛韦对多种DNA病毒有很强的活性,能够通过多环节抑制病毒复制。在本研究中,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对照组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止疱、止痛、结痂、痊愈时间上均较之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能够迅速缓解痛疼,明显缩短病程,且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春燕,熊林,张之潮,等.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5):267
[2] 赵国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6(32):144.
[3] 童燕芳,倪荣中.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5):327.
[4] 陈燕.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