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打造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发挥资助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 精准资助 资助育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保证困难学生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高校日常运转和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和环节,也是国家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举措。目前,高等教育国家资助体系总体上较为完善、运转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如何保证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建立、完善适应高校实际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把资助工作落脚到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 40 年来,特别是国发[2007]13号文发布之后,我国不断完善和健全资助政策体制,持续提升资助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首次提出了精准资助的概念,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6年指出“十三五”期间,学生资助工作要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 “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1】财科教〔2017〕21号文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做到对象、力度、分配、发放“四精准”,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强化资助育人功能。高校学生资助进入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并重的新时期。
(二)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强。首先是资助资金不断增长,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2】其次是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实现本、研学生各层次全覆盖,“入学前-在校期间-毕业”的全时段覆盖。根据表1数据显示,近几年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总额增长幅度趋缓,资助人数增长幅度趋缓甚至微降,侧面说明国家“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三)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最初的目标主要是开展经济资助,帮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经过长期发展、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引导”的复合型模式,从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发展型资助转变。2017年颁布的高校思政纲要,明确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资助育人是重要组成之一。明确要求做到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3】
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对象识别不够精准
科学精准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第一步。当前国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大数据的画像系统,二是信息系统分析与线下民主评议相结合,三是线下民主评议。受经费和技术限制,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后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认定的依据主要基于《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班级民主评议。实际工作中,部分生源地民政部门未能认真核实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存在审核不准,甚至是弄虚作假的情况。而高校也很难做到逐一深入学生家庭所在地实地走访,了解具体情况,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与之相对的,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顾虑,回避参加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导致无法享受相关资助政策。此外,教财[2018]16号文要求高校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范围,认定对象除本专科学生外,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但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收入来源、心理素质、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实际差别,亟需调整现有认定系统和方法以确保認定结果科学合理。
(二)资助项目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保障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为每一个困难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随着各高校资助理念不断发展,资助资金逐年增加,各高校不断丰富、优化资助项目,在经济帮扶、道德培育、能力提升、引导激励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创新,但从资助力度上来看还是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经济资助为主要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提升,道德品质塑造等方面相对投入力量不足,有效措施不够,资助实效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一)打造专业化资助队伍
资助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核心力量,队伍建设水平决定高校资助工作质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基本能够做到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机构,但在人员配备方面依然有较多无法达到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主要依托两只队伍:校院两级专兼职资助教师队伍和资助工作骨干学生队伍。资助工作的高效开展应以教师资助队伍为主力,以骨干学生队伍为辅助和补充。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配备充足的专职工作人员,扩展兼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重点推动资助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注重发挥骨干学生队伍自助、助人功能,为不同层次的资助工作人员安排菜单式理论学习和业务研究,引导资助工作人员在学习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专业资助工作人员,同时也重点培养部分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资助工作人员,努力将他们打造成高校学生资助理论及课程专家,使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工作团队,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二)建立精准化管理机制
科学、精准的管理机制是开展精准资助的基础保障。建立精准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资助办法、工作流程科学规范,确保服务水平。高校应遵循资助工作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根据国家政策,及时对学校学生资助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构建完备的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体系,在制度中强化项目申请管理、审批管理和发放管理,另外注重对不同的资助对象划定相应标准,设定相应门槛,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打造学生资助信息化系统,精准完成基础工作。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研发、应用适应学校实际的学生资助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的对象化管理、过程化管理与项目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资助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解决学生困难,真正做到精准资助;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资助宣传,精准传播资助声音。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说好,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党和国家、学校的政策,感受到关心关爱,学校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传播资助育人声音,宣传育人典型,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三)精准化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实现精准资助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认定。一是要利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开发适应学生实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充分考虑学生类别、地域差别、城乡差别、父母收入、家人健康、自然灾害、消费情况、其他特殊情况等对学生家庭经济的影响,数据来源上应尽量实现与生源地民政部门信息对接。二是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在班级民主评议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反馈学生信息变化,对信息化认定系统的结果进行核实、完善、修正,确保民主评议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通过恰当的形式将认定结果在学院、学校进行公示,确保有异议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面谈等合理方式向学院、学校提出意见,学院、学校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核实反馈。另外还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实地走访,通过走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检验学校困难认定工作科学性、准确性,实现困难认定数据的动态化管理。
(四)精准化设置实施资助项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学生资助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确保他们能够上的起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困难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主动深化“供给侧改革”,突出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度,注重个体的差异,给予学生话语权,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资助育人实效。一要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调查,分层次、分群体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和现实需求,为提高资助工作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提供现实依据。二要做好“奖、贷、助、勤、减、免、偿” 和“绿色通道”等基础性资助工作,切实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三要统筹学校学业、心理、就业、创新创业等资源,在学业提升、心理帮扶、励志引领、就业帮扶、实践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作为、奋发向上;为困难学生搭建出国(境)研学、开展学术交流、素养能力提升平台,支持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视野、丰富阅历、提升素养,确保学生“发展有平臺”。四要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强化资助育人效果,以自强、奋斗、诚信、感恩为主题开展学生资助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受助学生良好品质。
构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同发力,需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持续提升资助工作水平,发挥资助育人实效,帮助每一位困难学生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靓.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 中国教育报, 2016-03-14
【2】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
作者简介:米艳(1982-),女,陕西西安,硕士,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高校 精准资助 资助育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保证困难学生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高校日常运转和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和环节,也是国家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举措。目前,高等教育国家资助体系总体上较为完善、运转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如何保证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建立、完善适应高校实际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把资助工作落脚到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 40 年来,特别是国发[2007]13号文发布之后,我国不断完善和健全资助政策体制,持续提升资助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首次提出了精准资助的概念,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6年指出“十三五”期间,学生资助工作要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 “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1】财科教〔2017〕21号文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做到对象、力度、分配、发放“四精准”,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强化资助育人功能。高校学生资助进入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并重的新时期。
(二)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强。首先是资助资金不断增长,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2】其次是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实现本、研学生各层次全覆盖,“入学前-在校期间-毕业”的全时段覆盖。根据表1数据显示,近几年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总额增长幅度趋缓,资助人数增长幅度趋缓甚至微降,侧面说明国家“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三)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最初的目标主要是开展经济资助,帮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经过长期发展、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普惠、助困、奖优、引导”的复合型模式,从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发展型资助转变。2017年颁布的高校思政纲要,明确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资助育人是重要组成之一。明确要求做到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3】
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对象识别不够精准
科学精准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第一步。当前国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基于大数据的画像系统,二是信息系统分析与线下民主评议相结合,三是线下民主评议。受经费和技术限制,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后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认定的依据主要基于《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班级民主评议。实际工作中,部分生源地民政部门未能认真核实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存在审核不准,甚至是弄虚作假的情况。而高校也很难做到逐一深入学生家庭所在地实地走访,了解具体情况,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与之相对的,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顾虑,回避参加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导致无法享受相关资助政策。此外,教财[2018]16号文要求高校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范围,认定对象除本专科学生外,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但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收入来源、心理素质、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实际差别,亟需调整现有认定系统和方法以确保認定结果科学合理。
(二)资助项目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保障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为每一个困难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随着各高校资助理念不断发展,资助资金逐年增加,各高校不断丰富、优化资助项目,在经济帮扶、道德培育、能力提升、引导激励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创新,但从资助力度上来看还是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经济资助为主要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提升,道德品质塑造等方面相对投入力量不足,有效措施不够,资助实效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一)打造专业化资助队伍
资助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核心力量,队伍建设水平决定高校资助工作质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基本能够做到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机构,但在人员配备方面依然有较多无法达到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主要依托两只队伍:校院两级专兼职资助教师队伍和资助工作骨干学生队伍。资助工作的高效开展应以教师资助队伍为主力,以骨干学生队伍为辅助和补充。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配备充足的专职工作人员,扩展兼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重点推动资助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注重发挥骨干学生队伍自助、助人功能,为不同层次的资助工作人员安排菜单式理论学习和业务研究,引导资助工作人员在学习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专业资助工作人员,同时也重点培养部分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资助工作人员,努力将他们打造成高校学生资助理论及课程专家,使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工作团队,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二)建立精准化管理机制
科学、精准的管理机制是开展精准资助的基础保障。建立精准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资助办法、工作流程科学规范,确保服务水平。高校应遵循资助工作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根据国家政策,及时对学校学生资助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构建完备的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体系,在制度中强化项目申请管理、审批管理和发放管理,另外注重对不同的资助对象划定相应标准,设定相应门槛,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打造学生资助信息化系统,精准完成基础工作。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研发、应用适应学校实际的学生资助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的对象化管理、过程化管理与项目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资助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解决学生困难,真正做到精准资助;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资助宣传,精准传播资助声音。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说好,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党和国家、学校的政策,感受到关心关爱,学校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传播资助育人声音,宣传育人典型,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三)精准化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实现精准资助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认定。一是要利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开发适应学生实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充分考虑学生类别、地域差别、城乡差别、父母收入、家人健康、自然灾害、消费情况、其他特殊情况等对学生家庭经济的影响,数据来源上应尽量实现与生源地民政部门信息对接。二是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在班级民主评议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反馈学生信息变化,对信息化认定系统的结果进行核实、完善、修正,确保民主评议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通过恰当的形式将认定结果在学院、学校进行公示,确保有异议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面谈等合理方式向学院、学校提出意见,学院、学校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核实反馈。另外还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实地走访,通过走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检验学校困难认定工作科学性、准确性,实现困难认定数据的动态化管理。
(四)精准化设置实施资助项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学生资助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确保他们能够上的起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困难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主动深化“供给侧改革”,突出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度,注重个体的差异,给予学生话语权,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资助育人实效。一要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调查,分层次、分群体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和现实需求,为提高资助工作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提供现实依据。二要做好“奖、贷、助、勤、减、免、偿” 和“绿色通道”等基础性资助工作,切实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三要统筹学校学业、心理、就业、创新创业等资源,在学业提升、心理帮扶、励志引领、就业帮扶、实践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作为、奋发向上;为困难学生搭建出国(境)研学、开展学术交流、素养能力提升平台,支持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视野、丰富阅历、提升素养,确保学生“发展有平臺”。四要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强化资助育人效果,以自强、奋斗、诚信、感恩为主题开展学生资助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受助学生良好品质。
构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同发力,需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持续提升资助工作水平,发挥资助育人实效,帮助每一位困难学生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靓.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 中国教育报, 2016-03-14
【2】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
作者简介:米艳(1982-),女,陕西西安,硕士,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