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继承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尚和”。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差异以达到统一。儒家讲“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用孔子的话说,和谐就是“和而不同”。道家讲“和”的经典象征是阴阳太极图,它意味着阴阳二气相互冲撞激荡,但又始终处于“道”的统一体中。所以,道家讲和谐实质上也强调了矛盾的统一,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可见,和谐是思维的方法,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
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根据他们对和谐的理解还为我们勾勒了和谐社会的图画。如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这样描述了“大同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些描述反映了人们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了和谐的理想价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的理想”。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上的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协调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我党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和以追求更高和谐状态为理想的新型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依据
(一)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1.我们党的性质自“三个代表”提出后,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使“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党章中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先锋队。
政党是反映群众诉求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同样具有政党的共性。与过去不同的是,以往的人民群众,阶级、阶层比较单一,利益关系相对一致;现在的人民群众,阶级、阶层比较复杂,利益关系交错,甚至出现矛盾。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党既要反映传统的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也要反映新加入的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协调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掌握了国家政权后,我党的地位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使党的功能相应变化。执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但这种功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这使我们党在对待社会和谐问题上,在执政前和执政后态度上不大相同。在执政前,党的目标是夺取政权,党的利益表达的功能得到了强调。在执政后,党的目标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党的利益整合的功能成为工作的重心。这种改变是政党发展的一條规律。所以,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是遵循政党执政规律的表现。
(二)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群体性事件上升;“三农”问题尚无长效对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腐败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能源不足,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亟待我们去加以协调,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矛盾易造成执政党执政基础的松动和流失。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三)这是世界政党政治对我党的启示
二十世纪后期,世界上许多执政党甚至是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垮台,垮台的原因各不相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改善缓慢,是造成苏联人对共产党不满的原因之一;不能逐步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力是国民党在台湾沦为在野党的主要原因;印尼苏哈托集团因腐败被人民抛弃;印度人民党因社会不公被农民的选票拉下台;这些教训给了我们党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个执政党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认识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只有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才能使执政党的政策达到全面、均衡、协调。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政党政治对我党的启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经济和谐
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质内容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性。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的局限性,又要认识到群众对公平问题的可承受心理底线,在发展的基础上,谋求各阶层、各群体的双赢和多赢。
针对目前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采取“限高、扩中、提低”的配套措施,努力实现最大化就业。正确处理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与职工工资的比例关系,增加按劳分配在国民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建立、规范公共财政,合理调整政府的财政投向,调整不准确的改革路径选择。同时也要正确处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利为民所谋,不与民争利。
(二)在公民观念确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们党整合社会的方式,构建政治和谐
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缺乏活力,统治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的控制上,从而限制了中国人的才能,尤其是创造才能。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满活力,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明确利益的合理性,弱化官本位思想,确立公民意识,逐步由凡事找熟人的“人情社会”走向强调平等、规则、程序的理性社会。
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进程,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明确民主法治与安定有序的关系,民主作风与民主制度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以及监督者被谁监督的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性,遵照毛泽东同志“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一独创性思路,发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完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方式和程序。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精神和谐
文化是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的样式,其核心主要是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价值观念体系,即信念、信仰、理想等乃其核心。
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他们的精神是如何达到和谐状态的呢?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的和谐突出表现为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和谐是对立的统一,是对矛盾的协调,换句话说,和谐的前提是“不同”的存在,没有不同,无所谓和谐。
尽管社会主义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但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历史发展的不同步以及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彩,必然造成公民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念上的层次性,这也正是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群众,一般群众又不同于落后群众的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从根本上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也是追求精神和谐的和谐文化。毛泽东说,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应在大力强调先进价值观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普通人一般价值观的主体作用,为先进价值观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的精神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继承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尚和”。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差异以达到统一。儒家讲“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用孔子的话说,和谐就是“和而不同”。道家讲“和”的经典象征是阴阳太极图,它意味着阴阳二气相互冲撞激荡,但又始终处于“道”的统一体中。所以,道家讲和谐实质上也强调了矛盾的统一,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可见,和谐是思维的方法,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
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根据他们对和谐的理解还为我们勾勒了和谐社会的图画。如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这样描述了“大同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些描述反映了人们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了和谐的理想价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的理想”。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上的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协调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我党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和以追求更高和谐状态为理想的新型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依据
(一)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1.我们党的性质自“三个代表”提出后,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使“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党章中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先锋队。
政党是反映群众诉求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同样具有政党的共性。与过去不同的是,以往的人民群众,阶级、阶层比较单一,利益关系相对一致;现在的人民群众,阶级、阶层比较复杂,利益关系交错,甚至出现矛盾。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党既要反映传统的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也要反映新加入的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协调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掌握了国家政权后,我党的地位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使党的功能相应变化。执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但这种功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这使我们党在对待社会和谐问题上,在执政前和执政后态度上不大相同。在执政前,党的目标是夺取政权,党的利益表达的功能得到了强调。在执政后,党的目标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党的利益整合的功能成为工作的重心。这种改变是政党发展的一條规律。所以,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是遵循政党执政规律的表现。
(二)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群体性事件上升;“三农”问题尚无长效对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腐败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能源不足,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亟待我们去加以协调,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矛盾易造成执政党执政基础的松动和流失。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三)这是世界政党政治对我党的启示
二十世纪后期,世界上许多执政党甚至是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垮台,垮台的原因各不相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改善缓慢,是造成苏联人对共产党不满的原因之一;不能逐步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力是国民党在台湾沦为在野党的主要原因;印尼苏哈托集团因腐败被人民抛弃;印度人民党因社会不公被农民的选票拉下台;这些教训给了我们党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个执政党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认识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只有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才能使执政党的政策达到全面、均衡、协调。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政党政治对我党的启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经济和谐
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质内容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性。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的局限性,又要认识到群众对公平问题的可承受心理底线,在发展的基础上,谋求各阶层、各群体的双赢和多赢。
针对目前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采取“限高、扩中、提低”的配套措施,努力实现最大化就业。正确处理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与职工工资的比例关系,增加按劳分配在国民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建立、规范公共财政,合理调整政府的财政投向,调整不准确的改革路径选择。同时也要正确处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利为民所谋,不与民争利。
(二)在公民观念确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们党整合社会的方式,构建政治和谐
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缺乏活力,统治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的控制上,从而限制了中国人的才能,尤其是创造才能。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满活力,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明确利益的合理性,弱化官本位思想,确立公民意识,逐步由凡事找熟人的“人情社会”走向强调平等、规则、程序的理性社会。
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进程,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明确民主法治与安定有序的关系,民主作风与民主制度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以及监督者被谁监督的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性,遵照毛泽东同志“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一独创性思路,发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完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方式和程序。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精神和谐
文化是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的样式,其核心主要是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价值观念体系,即信念、信仰、理想等乃其核心。
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他们的精神是如何达到和谐状态的呢?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的和谐突出表现为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和谐是对立的统一,是对矛盾的协调,换句话说,和谐的前提是“不同”的存在,没有不同,无所谓和谐。
尽管社会主义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但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历史发展的不同步以及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彩,必然造成公民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念上的层次性,这也正是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群众,一般群众又不同于落后群众的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从根本上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也是追求精神和谐的和谐文化。毛泽东说,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应在大力强调先进价值观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普通人一般价值观的主体作用,为先进价值观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的精神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