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解决新疆问题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ngqing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帝国三代皇帝花了60多年,终于解决了新疆问题,扫平了准噶尔汗国。从此,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一带,永入大清版图,被称为新疆。
  乾隆皇帝是怎样解决新疆问题的呢?
  一、西北威胁
  从明朝以来,准噶尔汗国一直是中原帝国的威胁。
  准噶尔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部落,长期生活在新疆、青海一带,它和今天外蒙古、内蒙古的蒙古人分别叫做漠北、漠南、漠西蒙古,它还叫做“西蒙古”、“厄鲁特”、“卫拉特”、和“瓦剌”。明朝,其首领也先,曾经发动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准噶尔趁机崛起天山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1644-1697)是个大枭雄,凶悍狡猾,多谋善断、纵横捭阖,通过10年征战,统一了西蒙古四部:绰罗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随后,他野心勃勃,制定了统一天山南北,再东进,统一整个蒙古族,最后灭亡满清,恢复昔日大元帝国基业的宏伟目标。
  噶尔丹创制文字,改革法律制度,改良放牧方法,经营农业种植和手工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品制造业,第一个在草原铸造铜币,发展经济,壮大蒙古骑兵,准噶尔汗国国力强盛,很快征服了大半个新疆、中亚一带。他在亚欧大陆,已经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满清的康熙大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1679年,西藏的五世达赖敕封他为“博硕克图汗”。
  但噶尔丹遇到了国力兴旺的大清和雄才大略的康熙。
  康熙对蒙古人分而治之,笼络和控制喀尔喀蒙古,让它作为自己的战略屏障,和准噶尔汗国对抗,导致噶尔丹无法东进统一蒙古。接着康熙又两次亲征,举全国之力与噶尔丹较量,终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两次大败噶尔丹。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怀抱未能实现的梦想,抑郁而亡。
  虽然首领死了,但准噶尔汗国仅是遇到挫折,远远未被打垮。在噶尔丹之后,其继承者很快又让汗国强大起来。他们继续与清帝国对抗。
  雍正九年(1731年),大清和准噶尔人在和通泊大战。清军大败,副将以下全部战死,西路军3万多人,逃回科布多者仅2000余人。这是清朝建立以来,内外战争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雍正十年(1732年),准噶尔汗国继续内侵,幸亏喀尔喀蒙古忠勇,拼命抵抗,才打败了漠西蒙古。打成平手的双方,握手言和,划定边界,开始通商,西北出现了20年的和平。
  但和通泊之战永远是大清国的噩梦,准噶尔汗国一直虎视眈眈地窥探内地,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它就有可能如凶猛的狼群般,闪电般杀来,朝清帝国咽喉狠狠咬来,且因其存在,导致东蒙古和西藏一直不安生。
  乾隆登基后,一直关注西北,努力学习蒙古语,搜集准噶尔汗国的情报。他利用语言优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深入了解西蒙古的历史,对准噶尔的历史源流和部落结构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考证与叙述。
  二、招降纳叛
  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准噶尔汗国有1000多户迁到察哈尔(今内蒙),归顺了清朝。乾隆接纳了他们,赏给牲畜、土地、官职,从他们嘴里获得大量情报。
  原来,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凌病死了,其三子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导致汗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力量衰微。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首领达瓦齐进攻不听话的杜尔伯特部,史称“三车凌”的三个部落首领台吉车凌、车凌乌把什、车凌蒙克,率领3000多户、1万多人,宣布脱离准噶尔汗国,投奔大清帝国,寻求保护。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额尔齐斯河牧场,顶着凛冽的寒风,赶着牛羊,携老带幼,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乌里雅苏台地区(今外蒙扎布汗省省会)。
  乾隆获得多方情报,断定他们是真降,下令妥善安置这1万多人,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银两、粮草和牛羊,给他们加官进爵,还在1754年,先后8次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三车凌”,以表彰他们万里来归。他用蒙语与他们交谈,从他们嘴里掌握了大量准噶尔汗国的内部情报。
  三、思想动员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对准噶尔汗国实行闪电战,大举进兵。但他遇到几乎是一致的反对,理由如下:一、兵者乃不祥之器,敌人太强大了,不好打;二、20多年和平带来很多实惠,每次贸易交易牛羊上万头,10万清军撤回内地,节省了几千万两白银,陕甘宁民众负担大大减轻,民生得到改善,破坏和约是师出无名,于理不合;三、官民已经习惯了和平,而且战争烧钱,况且远征西域,后勤无法保障,而且一旦失败,将引火烧身。
  但是,领导之所以是领导,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策,二是用人。乾隆站得高看得远,他认为,准噶尔问题关系到整个陆地边疆的稳定。它地势险要,向南可控制西藏,向东可统一蒙古。它的存在关系到西藏与东蒙古的稳定,没有西域就没有东蒙古,没有东蒙古就没有北京。如果不消灭准噶尔汗国,西藏和东蒙古将永无宁日。此时敌人内部分裂,是大清扫平西部、彻底统一中国的大好良机。而大清经过三代经营,国力强盛,此时出兵,十拿九稳。国家民族的机会稍纵即逝。至于后勤,可以采取非常办法——“因粮与敌”,即士兵自带可吃两个月的口粮,其余口粮,沿途取之于蒙古牧民(实际上是沿途抢掠)。
  经过乾隆苦口婆心的动员,反对者消音了,大清帝国这架机器终于走上了战争轨道。
  四、第一次出兵
  1755年二月,乾隆选定班第和永常,分任北路大军和西路大军主帅,两路大军共计5万人,加上负责运输后勤的民工共约8万人。每位士兵配备战马3匹,共计15万匹。配备骆驼1万峰。
  乾隆以准噶尔汗国降将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拉藏汗长孙)为先锋,以便招降纳叛。
  1752冬,阿睦尔撒纳助达瓦齐夺取汗位,不久又与达瓦齐发生火并,被击败。1754年秋,为借助清军之力翦除政敌,与杜尔伯特部台吉纳默库、和硕特台吉班珠尔率所部2万余人,归附清廷。   果如乾隆所料,准噶尔汗国连年内战,人心厌战,清军一到,在头人的带领下,纷纷闻风而降,献上牛羊、战马、奶酪,数千里未遇到抵抗。大军刚刚出动,就有扎哈泌部1300多户来降,他们说,准噶尔汗王达瓦齐残暴,愿率部效力。紧接着,准噶尔汗国实力派大台吉也率部属来降。五月,两路大军会师于新疆博乐县(今新疆博禾市),向伊犁进军。大军到达伊犁,准噶尔人持羊肉、美酒犒劳,络绎不绝,妇女儿童欢呼,如出水火。
  自发兵以来,清兵基本未遇到大战,迅速平定准噶尔汗国。充分证明了乾隆出兵时机的选择是准确的。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达瓦齐无心抵抗,率1万多人逃跑到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军穷追不舍,把他抓获,送往北京。第一次出兵大获全胜。
  乾隆为了怀柔远人,释放了达瓦齐,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
  五、第二次出兵
  清军攻占伊犁后,设立伊犁将军府,留下500清军做其警卫,其余部队因为准部发生大饥荒,后勤无法保障,迅速撤离。
  先锋阿睦尔撒纳留下,与伊犁将军共同管理准噶尔人。但阿睦尔撒纳并不安分,因为立下大功,乾隆封他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禄,他仍然不满足。他见清兵已退,萌发了做准噶尔新汗王、独据准噶尔旧版图的野心。
  平定准噶尔部后,乾隆分而治之,准备把准噶尔部一分为四,阿睦尔撒纳却要做四个部落的首领,凌驾于众人之上。乾隆当然不同意,于是在1755年,他杀死清军官兵,起兵谋反,自立为汗。
  1756年二月,乾隆不得不第二次出兵,剿灭阿睦尔撒纳。
  但第二次出兵很不顺利,因为采取“因粮于敌”的策略,清军沿途对喀尔喀蒙古、准噶尔人大肆榨取,夺走其牲畜、粮食,大批牧民饿死,包括原来一直支持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在内,西北百姓纷纷起来反抗清军。喀尔喀蒙古,在部落首领青衮杂卜的带领下,1万多人起兵反清,23个扎萨克王公聚集在克鲁伦河畔,酝酿举行全蒙古的反清战争。加上前线将领无能,屡屡错失战机,导致阿睦尔撒纳一再逃脱。第二次用兵失败了。
  六、第三次出兵
  乾隆醒悟到了自己的失误,迅速采取措施:其一、加强统一战线。他在1756年9月,写信给喀尔喀蒙古首领呼图克图和土谢图汗,表示道歉和抚恤。他还写信给小时候一起读书的发小章嘉三世活佛,要他做哲布尊丹巴的工作,许诺将对喀尔喀蒙古大大施恩,终于安抚住了喀尔喀蒙古,镇压了青衮杂卜的起义,扫除了后顾之忧。其二、乾隆放弃了“因粮于敌”的做法。他痛定思痛,调集大批粮草,运到前线,在巴里坤、哈密储藏了11万石粮食,足够大军三四年之用。
  1757年三月,乾隆第三次出兵了。
  这一次,乾隆胜利了。经过连年战乱和饥荒,准噶尔人穷困交加,疾病流行,死亡众多,毫无战斗力,清军所到之处,都能迅速取胜。阿睦尔撒纳走投无路,逃入俄罗斯境内,1757年九月,病死于俄国托博尔斯克以东20俄里的库杜斯克酒厂,死于天花。
  1757年,阿睦尔撒纳部将小和卓(霍集占)杀害清廷所遣前往招抚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立为巴图尔汗,其兄大和卓(波罗尼都)也受到鼓动。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起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政府,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1758年二月,清廷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1万余,从吐鲁番进发,进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1759年夏天,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素勒坦沙执杀,把尸首送交清廷。
  七、种族灭绝
  乾隆平定准噶尔是一场惨胜。历时三年,三次进兵,中间还出现平定喀尔喀蒙古叛乱的插曲,花费了几千万两白银,折损多名大将。
  在战争过程中,准噶尔蒙古表现出的强悍不驯,令乾隆后怕。在准噶尔四部中,只有杜尔伯特部第一次投降后,一直忠心耿耿,其他三部:绰罗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均屡降屡叛,让他吃尽苦头。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对准噶尔部蒙古人,除了杜尔伯特部,“总以严行剿杀为要”,这实际上是一道种族灭绝令。
  这次种族大屠杀,至少有100多万人。几十万户准噶尔人,死于传染病的有十分之四,逃入俄罗斯、哈萨克的有十分之二,被杀的有十分之三。除了妇女、小孩被掠走当了奴隶外,准噶尔蒙古所剩无几,作为一个种族已经不再存在了。数千里之间看不到一个准噶尔人的帐篷。耕地、牧场荒废,城镇、村庄被毁,人口稀少。
  为了填补空白,乾隆从外地移民。其中有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有喀尔喀蒙古人、察哈尔人,有东干人,甚至有来自满洲的锡伯人和高丽人。十多年后,伏尔加河西岸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也被安置在这片土地上。
其他文献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是清乾隆时期,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而成的。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青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当年的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池两旁呈八字形各排出6个石座。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
期刊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任国学院导师一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其实,从《吴宓日记》中的记载来看,在推荐陈寅恪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问题上,吴宓起了决定性作用。  决定筹建清华国学院之后,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任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章太炎坚辞不就,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就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  从现有资料看,曹云祥没
期刊
嘉庆的老爸乾隆在位时,喜欢下基层娱乐,培养了一大批跟在领导屁股后面歌功颂德拍马屁、腆着脸皮说假话的官员。这种官场陋习,到嘉庆当一把手时,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什么景星庆云、什么吉语祥瑞,今天日月合璧,明天五星联珠,好像嘉庆上台,凡夫俗子举双手赞成还不够,连老天爷都要赶来凑热闹,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对嘉庆当一把手的支持和拥护。  刚上台的嘉庆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这些官员们忽悠自
期刊
科举考试规矩很多,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科举考试的考场是专用的,不做其他用途。这些专供科举考试用的场所叫做贡院。乡试和会试都以贡院作为考试场所,因
期刊
棋,上至帝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谁都可以小试身手。  围棋和象棋都起源于中国。先秦对棋艺统称“博弈”。弈,指围棋;博,指的是包括象棋在内的棋类。  下围棋是一种高级的智力较量。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当时的文化青年把学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孟子曾讲:“别看棋盘上只有黑白两种棋子,十九道纵横线,三百六十一个棋位,可走起来千变万化。”  下棋要靠棋手整体构思、布局和运用兵力(棋子)的能力取胜,古
期刊
一所小学校里走出五位将军!  听着这样的数字,你也许不会相信,但这却只是这所小学辉煌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这所小学曾先后向革命队伍输送了近200人。从这里走出的年轻人,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在枪林弹雨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解放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中除去上面的5位将军,还有1人成长为副部级干部、7人成长为厅师级干部、近10人成长为县团级干部。 
期刊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共41人,到会稽山的兰渚,即今浙江绍兴西南水边修楔(在水边祓除不祥,实际上成为一种游乐)。他们在兰亭饮酒赋诗,非常高兴。王羲之酒酣之际,在蚕茧纸上,用鼠须笔挥毫疾书了一篇28行,324个字的《兰亭序》,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王羲之书法的杰作。  《兰亭序》问世后,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葩,众口交誉,风靡后世。南朝梁武帝萧衍在评《
期刊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我国万民敬仰、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他文武兼资,不但英勇善战,而且所写“札、奏、檄、表”等文字,其文采堪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媲美;又兼工诗词。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写怀》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岳飞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尤其是在国难当
期刊
提起陈独秀和李大钊,可能人所共知,但提起张申府,可能鲜有人所闻。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申府一直是一个让人忌讳的名字,即便是党史中,也很少见到他的影子。那么张申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有着怎样非凡的人生经历呢?  张申府,原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周恩来、刘清扬和朱德等人的入党介绍人,还是黄埔军校的首位中共教官,并且一手将周恩来推上了政治舞
期刊
徐元庆是唐武则天当政时期下邽县的一个百姓,老母亲早已过世,与父亲相依为命。  他极尽孝道,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徐父在街上与人发生了争执,互相殴打起来,徐父下手过重,将对方打死了,还没来得及逃走,就被人扭送到县衙。  下邽县尉赵师韫负责处理徐父的案子,认为徐父当街将人打死,影响太坏,所以应该问斩。徐元庆哭着来到县衙,请求县尉赵师韫开恩,说父亲不是故意要致对方于死地,是失手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