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主义民主的几个问题吕裕国,王寿林一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并认为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联系。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奴隶社会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民主的几个问题吕裕国,王寿林一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并认为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联系。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奴隶社会和...
其他文献
三线建设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发内地、备战备荒的重要建设运动.从科教视角对此主题的深入研究亟待加强.陕西省是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其科教事业发展深受三线建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在,这一时期从省外迁入、于西安兴建了众多高校和研究所,为西安和陕西日后成为西北地区科教中心打下了基础.间接影响体现在,三线建设期间为支持迁入职工的子女入学,兴建了众多附属中小学校,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入学率.教育的普及,为工厂企业培育了合格劳动者,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战略“转轨”和教育“摆位”石崇英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里所说的优先发展,是就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而言的。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为什么必须...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时期以巩固国防和加强备战为目的而开展的全方位、大规模的工业布局调整.为达成调整目的,当时利用制度安排、利益共享、精神鼓励等备战动员方式,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到三线,一批批知青、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及其家属迁移到西部,他们形成了以"服从意识、训练意识、保密意识、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备战意识.通过亲历者讲述这些动员方式与备战意识,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生命历程与集体记忆,从而使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增强"三线人"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
作为面向本土经验的文学创制,陈彦的"舞台三部曲"以"下沉"的方式参与到民间生活的内部,在汲取民间"草根性"原生情态的同时,传递着底层超脱苦难的原始生命力,这些可贵与自由的生命本然状态在超越戏剧领域外,指涉着民族精神中的恒常伦理与价值,呈现"变"与"恒"的辩证.在处理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经验问题时,"舞台三部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契机,以"经验"的真实关照和反思个体与时代之精神,形成了关于"中国经验"的文化想象,表现了在文化认同基础上重建"话语自信"的体量.
榜样报道是运用新闻体裁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但是,实践中一些榜样报道存在"虚美"、缺失"日常",导致榜样示范力不足.中庸文化在"诚"中展现万物本性,在"庸"中践行普通与平凡,在"至诚"中修己成人.中庸文化在榜样报道中的运用,能够让榜样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实现榜样的教化功能.中庸文化合乎规律的价值追求、平衡恰切的精神论旨,使其能够透视榜样叙事的生产机制、把脉榜样叙事的"虚美"弊端、创新榜样叙事方式,契合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对于发挥榜样的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是一
关于权利本位问题的对话──权利本位的基本论点剖析张光博,村然村:关于权利本位问题,前几年在法学界曾经是一个大热点,后来一度冷了下来。但是,近来又见到有人从市场经济主体的角度重新肯定权利本位。而且这时的权利本位不只是对义务来说,而是进一步突出权利和权力...
以大数据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这一范式转型和新兴驱动力促使青少年社会服务必须主动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治理技术更精准高效地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和有的放矢地制定社会政策.不管是从科学性、跨学科性还是可预测性的角度看,大数据治理技术的发展与青少年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契合性.青少年社会服务领域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利用大数据治理技术,描述、诊断、预测和说明相关议题,从而努力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公益目标.同时,大数据治理也面临数据的生成和完整性、取样、数据提取与分析、对结果的解释以及伦理安全
作为西周的发祥地,近年来,泾河中上游地区西周遗存及青铜器的发现逐渐增多,但鲜见综合研究.随着宁夏固原"获国"都邑遗址的发现,周人对西北的经略更为清晰,姬姓周人、殷遗民、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构建了泾河中上游西周多样的文化面貌.泾河中上游地区发现铜器的器型、纹饰的转变也反映了西周早期统治者对西土的扩张,这些遗存的时间分布规律同周人东迁等史实相互佐证.
评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多元论许俊达社会党人似乎不爱讲哲学。说到哲学,他们往往自我标榜多元论就是他们的哲学。的确,推崇世界观多元化是他们的一贯主张。《法兰克福声明》(1951)表示,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不要求对待事物的态度严格一律。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
政治仪式在社交媒体场域大范围传播,对强化国家认同、丰富集体记忆、凝聚价值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一种传播逻辑严谨的政治仪式,需要传递动静结合、塑造相对具象、用户"在场"拟态的传播场景.特别要完善符号释读叙事,通过对现场细节再标记、对关键信息再确认、对关键场景再传播,进而回应政治仪式与传播意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注重政治仪式直播的适宜性、兼顾政治仪式情感的互动性、珍视政治仪式传播的公共性,不仅有利于规范政治仪式的传播秩序,更便于观察政治仪式直播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