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能力 习惯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1、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执着地追求,这是做一个教师最起码的条件,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具有奉献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工作才能做出成绩。
2、教师要必备渊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作为教师,更要懂得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用适当的方法把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并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作为教师必须注意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教师应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教师要具备朗读和朗读指导的基本功。朗读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自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应当会指导,即对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2)教师应具备书写的基本功。一是自己要能写一手好字,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二是写“下水文”的基本功,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先写好“下水文”,体会写作的甘苦,把握写作的要领,以身示范,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
(3)教师应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功。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正确地理解,重点牢固把握,难点适当确立,教法恰当选择。一句话,对教材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语文大教育观的体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又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这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措施之一;其次是正确地握笔方法,并要爱惜写字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的写字态度,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用。
2、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任务往往被认为是培养阅读能力,往往把良好的阅读习惯排除在教学任务之外,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阅读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画、圈、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应当注意培养。
3、要养成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小学生记日记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要求学生在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时开始记日记(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不但语文这门功课学好了,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通过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智力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的练习等。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在阅读时间和质量上严格要求,即要有一定量和质的规定。适当地提高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既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写作训练要进行观察分析、整理材料的训练,培养想象力、联想力,活跃思维。进行听说训练,学会与人打交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如:在教学美国女盲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文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把老教授关爱、鼓励年轻人成长的美德渗透到学生心里,使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简言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同方面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第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性格的发展,在于学生自身。而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确立为学生而教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参与,并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是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教法上,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积极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使课堂生动活泼。
2、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使每个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为其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既做先生,又做学生,从而建立和谐地“教”与愉快地“学”的关系,这样教学才会从“必然”走向“自由”。
3、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电教手段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等跃然纸上,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4、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学任务,要抓住关键情节,展开想象,读写结合,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充分了解了桑娜和渔夫善良、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续编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第二天,孩子们醒来会怎么样?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和渔夫又是怎样照顾西蒙的孩子呢?将来孩子长大了,他们一家人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趣盎然,编写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要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彻底、全面地实施。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能力 习惯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1、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执着地追求,这是做一个教师最起码的条件,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具有奉献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工作才能做出成绩。
2、教师要必备渊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作为教师,更要懂得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用适当的方法把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并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作为教师必须注意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教师应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教师要具备朗读和朗读指导的基本功。朗读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自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应当会指导,即对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2)教师应具备书写的基本功。一是自己要能写一手好字,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二是写“下水文”的基本功,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先写好“下水文”,体会写作的甘苦,把握写作的要领,以身示范,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
(3)教师应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功。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正确地理解,重点牢固把握,难点适当确立,教法恰当选择。一句话,对教材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语文大教育观的体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又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这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措施之一;其次是正确地握笔方法,并要爱惜写字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的写字态度,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用。
2、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任务往往被认为是培养阅读能力,往往把良好的阅读习惯排除在教学任务之外,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阅读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画、圈、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应当注意培养。
3、要养成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小学生记日记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要求学生在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时开始记日记(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不但语文这门功课学好了,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通过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智力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的练习等。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在阅读时间和质量上严格要求,即要有一定量和质的规定。适当地提高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既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写作训练要进行观察分析、整理材料的训练,培养想象力、联想力,活跃思维。进行听说训练,学会与人打交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如:在教学美国女盲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文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把老教授关爱、鼓励年轻人成长的美德渗透到学生心里,使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简言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同方面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第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性格的发展,在于学生自身。而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确立为学生而教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参与,并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是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教法上,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积极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使课堂生动活泼。
2、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使每个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为其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既做先生,又做学生,从而建立和谐地“教”与愉快地“学”的关系,这样教学才会从“必然”走向“自由”。
3、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电教手段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等跃然纸上,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4、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学任务,要抓住关键情节,展开想象,读写结合,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充分了解了桑娜和渔夫善良、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续编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第二天,孩子们醒来会怎么样?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和渔夫又是怎样照顾西蒙的孩子呢?将来孩子长大了,他们一家人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趣盎然,编写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要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彻底、全面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