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从什么时代开始,日本东北地区发展的脚步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如果稍微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也许不难从中找出一些必然的因素。
日本的历史最早有记载是从绳文时代开始,而绳文时代的遗迹,从北海道到冲绳散布了全国各地。那时出土的人骨被认为是日本人的祖仙。而到了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从中国,朝鲜移居来日本的人口与本地原住人口混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人的雏形。
从农业方面来看,现在的日本人食物是以米饭为主的,据考古发掘,绳纹后期九州地区已普遍种植水稻,水稻文化显然从海外传播而来。关于稻作的传入路线,主要有四种见解:华北迂回传播说;朝鲜间接传播说;南方迂回传播说;江南直接传播说。迄今,朝鲜间接传播——即从中国江南北上经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南部传到九州北部,而后传播开来的。此说为日本和韩国的许多学者所倡导,中国学者多倾向于“江南直接传播说”。近日遗传学专家经过对近畿地区弥生时代的池上曾根和唐古两处古代人居住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进行脱氧核酸(DNA)鉴定,进一步证实水稻是从中国大陆直接传到日本的。而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等基本上也是遵循着由南到北的传播顺序逐渐在日本国土上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传播顺序,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和先进国家的交流,北部地区总是要慢于南方地区。而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些关系也逐渐产生了变化,集团之间的共同作业也必不可少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弥生时代的主要遗迹的地图上,相比于南方密集的遗址来说,东北地区只有TAREYANAKI 和SUNAZAWA两处遗址,可见东北地区的确是人气不够。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东北地区冬天又冷又长,雪又很大,在谈不上什么科学技术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愿意住在那么冷的地方。而温暖的南方生活则要舒适很多,人们当然都会聚集在那里了。
而和这个紧密联系的则是政权的出现,从后世开掘的大型墓堆中推断出,在3世纪后半阶段出现的古 文化,是日本历史阶段的重要代表,而它则位于大阪一带,和接下来日本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文化中心处于同一个地段。
渐渐的日本南部地区成了政治中心,天皇出现后,更巩固了关西一带的政治中心地位,虽然在北方也有一些小的政权,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平泉似的小的辉煌,但都非常短暂,和南方相比,都显得很微不足道,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真正提到东北的地方很少,有的则是天皇为了肃清地方的政治,平息蛮夷的抵抗等。
我们再来看看发达的濑户内海地区,濑户内海古代和中世纪为日本和中国的交往要道,对日本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江户时代为日本海沿岸各地向大阪输送物产的重要通道,近现代濑户内海对航运还对沿岸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濑户内海辐射了本州南部、九州和四国的一大片地区,天然的内海带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条件也是东北地区所不具备的。
以上种种原因,已经造成了东北地区发展的滞后。其实,教育的普及水平和人才的分布聚集等因素也是从来不可忽视的。一个地区发展,只要自身还具备一定的潜能,人力资源就成了决定因素,东北地区气候不占优势,若需要政府从南部迁移大量人力去建设东北地区,不切实际,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其发展除了跟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宏观调控外,更主要靠地方政府细致规划中分割出大量的当地人才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而人才的培养,就落在教育身上。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体制做了全面的改革,波及全国各地。但是,东北地区当时的大学和技校数量较之日本其他地区明显偏少。本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有好的脾性,可以抑制或催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性情及其发展。东北地区的中高等教育落后,因此吸引进来的人才没有流失的人才多;而且,进来的不一定都能留得住,长此以往,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落后必然。总的说来,即使有大的教育制度摆在那里,东北地区的教育化远远没有跟上南方教育普及的步伐,更别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在东北地区,当时除了东北帝国大学以及矿业也养蚕业大学外则没有其他的高等院校,而一切有志青年则离开家乡,支援大城市的建设,人才也逐渐外流。这样,经济的差距就始终没有办法缩小。
现在,东北地区是日本的粮仓,又是乳业,果树栽培发达的农业区,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东北地区的田园风光在日本可以说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了。这之前,我们去阿仁地区,看到当地宁静的自然,听着带有MATAGI传奇色彩的故事,仿佛隔了一个世纪似的。不禁想,这还是日本么?是那个经济发达、社会高速运转、科技生产力强大的日本吗?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的历史最早有记载是从绳文时代开始,而绳文时代的遗迹,从北海道到冲绳散布了全国各地。那时出土的人骨被认为是日本人的祖仙。而到了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从中国,朝鲜移居来日本的人口与本地原住人口混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人的雏形。
从农业方面来看,现在的日本人食物是以米饭为主的,据考古发掘,绳纹后期九州地区已普遍种植水稻,水稻文化显然从海外传播而来。关于稻作的传入路线,主要有四种见解:华北迂回传播说;朝鲜间接传播说;南方迂回传播说;江南直接传播说。迄今,朝鲜间接传播——即从中国江南北上经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南部传到九州北部,而后传播开来的。此说为日本和韩国的许多学者所倡导,中国学者多倾向于“江南直接传播说”。近日遗传学专家经过对近畿地区弥生时代的池上曾根和唐古两处古代人居住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进行脱氧核酸(DNA)鉴定,进一步证实水稻是从中国大陆直接传到日本的。而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等基本上也是遵循着由南到北的传播顺序逐渐在日本国土上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传播顺序,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和先进国家的交流,北部地区总是要慢于南方地区。而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些关系也逐渐产生了变化,集团之间的共同作业也必不可少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弥生时代的主要遗迹的地图上,相比于南方密集的遗址来说,东北地区只有TAREYANAKI 和SUNAZAWA两处遗址,可见东北地区的确是人气不够。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东北地区冬天又冷又长,雪又很大,在谈不上什么科学技术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愿意住在那么冷的地方。而温暖的南方生活则要舒适很多,人们当然都会聚集在那里了。
而和这个紧密联系的则是政权的出现,从后世开掘的大型墓堆中推断出,在3世纪后半阶段出现的古 文化,是日本历史阶段的重要代表,而它则位于大阪一带,和接下来日本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文化中心处于同一个地段。
渐渐的日本南部地区成了政治中心,天皇出现后,更巩固了关西一带的政治中心地位,虽然在北方也有一些小的政权,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平泉似的小的辉煌,但都非常短暂,和南方相比,都显得很微不足道,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真正提到东北的地方很少,有的则是天皇为了肃清地方的政治,平息蛮夷的抵抗等。
我们再来看看发达的濑户内海地区,濑户内海古代和中世纪为日本和中国的交往要道,对日本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江户时代为日本海沿岸各地向大阪输送物产的重要通道,近现代濑户内海对航运还对沿岸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濑户内海辐射了本州南部、九州和四国的一大片地区,天然的内海带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条件也是东北地区所不具备的。
以上种种原因,已经造成了东北地区发展的滞后。其实,教育的普及水平和人才的分布聚集等因素也是从来不可忽视的。一个地区发展,只要自身还具备一定的潜能,人力资源就成了决定因素,东北地区气候不占优势,若需要政府从南部迁移大量人力去建设东北地区,不切实际,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其发展除了跟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宏观调控外,更主要靠地方政府细致规划中分割出大量的当地人才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而人才的培养,就落在教育身上。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体制做了全面的改革,波及全国各地。但是,东北地区当时的大学和技校数量较之日本其他地区明显偏少。本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有好的脾性,可以抑制或催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性情及其发展。东北地区的中高等教育落后,因此吸引进来的人才没有流失的人才多;而且,进来的不一定都能留得住,长此以往,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落后必然。总的说来,即使有大的教育制度摆在那里,东北地区的教育化远远没有跟上南方教育普及的步伐,更别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在东北地区,当时除了东北帝国大学以及矿业也养蚕业大学外则没有其他的高等院校,而一切有志青年则离开家乡,支援大城市的建设,人才也逐渐外流。这样,经济的差距就始终没有办法缩小。
现在,东北地区是日本的粮仓,又是乳业,果树栽培发达的农业区,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东北地区的田园风光在日本可以说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了。这之前,我们去阿仁地区,看到当地宁静的自然,听着带有MATAGI传奇色彩的故事,仿佛隔了一个世纪似的。不禁想,这还是日本么?是那个经济发达、社会高速运转、科技生产力强大的日本吗?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