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一语文教学,我认真研究教法,虚心请教,获取了一些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某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使其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欠佳,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有一位同事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空费心计心情。”一堂预备充实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假如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会感应艰苦和沉闷。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认真研究课文,找出重点、难点,预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实,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教师还要有把握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态自然,授课活跃,难易适中,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些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感就受到影响,而且把它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授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甚至影响教学效果。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新学期伊始,不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都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等。
4.营造融洽的氛围,师生平等对话。
老师要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
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5.为学生建构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充分“土壤”和“养分”。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发,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得以真正开展,充分发挥主体性。
6.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学生的在校学习,最重要的是在课堂学习,所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是读好书的关键,我首先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随意插嘴,不讲悄悄话,不做小动作,不趴着靠着听课。其次认真备好课,把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的尽量在课堂上掌握好。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真讲课,力求授课生动活泼,以吸引学生注意听讲,还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对那些上课讲话、开小差、趴着睡觉的同学经常给予提醒和提问,对个别在课堂上无法解决问题的学生,课后要及时留下来和他交流、补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不违反课堂纪律。
7.抓好平时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平时基础扎实了,到考试时就不用临时抱佛脚,狠下工夫去读去背了。比如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及时掌握,这是一项很烦琐、细碎的工作,真正要落实到每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经常抓、时时抓,让学生明白,这些基础知识是一定要过关的,不要想侥幸蒙混过关。而且学习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只要肯用心去读去背,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得很好,这根本不需要什么基础。对这些语基进行检查、小测,开展竞赛,可鼓励一些小学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邱祥虹.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2]斐斐课件园.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某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使其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欠佳,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有一位同事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空费心计心情。”一堂预备充实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假如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会感应艰苦和沉闷。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认真研究课文,找出重点、难点,预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实,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教师还要有把握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态自然,授课活跃,难易适中,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些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感就受到影响,而且把它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授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甚至影响教学效果。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新学期伊始,不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都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等。
4.营造融洽的氛围,师生平等对话。
老师要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
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5.为学生建构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充分“土壤”和“养分”。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发,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得以真正开展,充分发挥主体性。
6.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学生的在校学习,最重要的是在课堂学习,所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是读好书的关键,我首先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随意插嘴,不讲悄悄话,不做小动作,不趴着靠着听课。其次认真备好课,把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的尽量在课堂上掌握好。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真讲课,力求授课生动活泼,以吸引学生注意听讲,还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对那些上课讲话、开小差、趴着睡觉的同学经常给予提醒和提问,对个别在课堂上无法解决问题的学生,课后要及时留下来和他交流、补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不违反课堂纪律。
7.抓好平时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平时基础扎实了,到考试时就不用临时抱佛脚,狠下工夫去读去背了。比如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及时掌握,这是一项很烦琐、细碎的工作,真正要落实到每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经常抓、时时抓,让学生明白,这些基础知识是一定要过关的,不要想侥幸蒙混过关。而且学习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只要肯用心去读去背,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得很好,这根本不需要什么基础。对这些语基进行检查、小测,开展竞赛,可鼓励一些小学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邱祥虹.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2]斐斐课件园.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