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发布: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山之石:美国“膳食圣经”新版本
  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结合本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目的是帮助居民合理选择食物,以改善营养和健康状况。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定期修订及发布膳食指南。《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自1980年起,每5年由美国农业部、卫生及公众服务部共同发布。2016年初,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8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在中外营养界激起千层浪。
  《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聚焦膳食模式,提出5条基本大纲:
  ● 每个人一生都应该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
  ● 重视食物的种类、营养素密度和含量。
  ● 限制来自食物中的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热量,并减少钠的摄入量。
  ● 向选择更健康的食物和饮料转变。
  ● 支持人人健康饮食模式。
  《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同时提出3条个人建议,包括:
  ● 在适合你的热量需要范围内,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包括所有的食物和饮料。
  ● 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添加糖和钠的摄入;若饮酒,应适量。
  ● 各年龄段的美国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都应该按照美国居民身体活动指南的要求,以帮助促进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
  借石攻玉:
  将健康营养理念植入每一个中国居民心中
  虽然这是他国的新版指南,但可对我国居民膳食提供诸多借鉴和提示。
  第一,我们有哪些不健康的饮食模式?
  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大纲之一,即“每个人一生都应该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放眼我国,尽管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大家往往仅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健康较为重视。人们普遍认为,青壮年的健康状况很好,就不需要特地关注,等到老了、退休后有时间再关注也来得及。正因如此,不健康的饮食模式越来越多,例如经常不吃早餐、经常在外就餐、经常吃快餐、常喝含糖饮料等。殊不知,这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模式为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埋下了隐患。
  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较为健康,可以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和低膳食纤维膳食模式的缺陷,对预防慢性病有利。然而,近三十年,因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膳食模式等原因,使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谷类食物的消费不断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逐渐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足、食物的加工过于精细等,这些均不利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所以慢性病的预防应从小做起、从早做起。饮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一餐两餐的事,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实践;各年龄段,无论男女老幼都应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这样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第二,为什么食物要多样化,营养素要高密度化?
  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全部需求(母乳对于6个月的婴儿除外),而且每一类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都有其特点,所以选择食物要注重多样性。不少科普宣传往往过度强调某一种或某一类食物的营养,忽视食物多样化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合理膳食理念的实施。为了全面均衡摄入营养,食物多样化十分重要。
  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一个较新的亮点在于提出从各种食物中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这样可在热量限量范围内保证营养素的充足摄入,更有利于预防肥胖。营养素密度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食物中某营养素含量与其热量相比,能满足人体营养素供给量的程度即营养素密度,一般用每1?000千卡(4?186千焦)热量的营养素质量单位数表示,例如标准小麦粉的蛋白质密度是32克/1?000千卡。同类食物中,脂肪含量较低或糖含量较低的食物,营养素密度相对较大。我们可据此在日常膳食中做选择,例如各种粮食的热量值差别不大,故可选择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粗粮;瘦肉比肥肉的营养素密度高;无糖酸奶比加糖酸奶的营养素密度高;等等。
  第三,添加糖、饱和脂肪、盐,我们怎样量化这“三巨头”?
  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添加糖的热量应少于每日摄取热量的10%,饱和脂肪摄取的热量应少于每日摄取热量的10%,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300毫克。因有研究证实,过量摄入这三种成分与慢性病风险增加有很大关系。添加糖的过量摄入会引发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饱和脂肪过量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盐摄入过量会增加高血压风险。那么,日常饮食应如何量化这“三巨头”?
  添加糖指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内源性糖之外,还有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建议,添加糖提供的热量应占每日总热量摄取的10%以内(即一位60千克的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摄入糖应少于45克,约12块方糖),最好是5%以下。整体而言,我国居民添加糖的平均摄入量比美国低,但一直呈增加趋势。经常吃含糖高的糕点、喝咖啡多加糖、喝含糖饮料、烹调时喜欢加很多糖的人,一般会摄入较多糖。除白糖、红糖等纯糖外,不少加工食品也含有不少隐形糖,如八宝粥、冰淇淋、奶油蛋糕等。在选购包装食品时,应先看食品营养标签,选购低糖食品。
  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也应少于每日摄取热量的10%,即20克左右。加工类肉食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含量偏高。猪肉、鸡皮、动物内脏也是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平时应尽量避免。
  每天钠摄入量控制在2300毫克,相当于6克盐。目前我国居民每日烹调用盐人均10.5克,八成以上的国人盐摄入量超标。
  盐的摄入主要来源于烹饪,还有一部分来自家庭餐以外的外食及加工食品。经常在外就餐、经常吃加工食品的人,盐摄入量易超过建议量。   第四,观念转变比“吃对食物”更重要
  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更注重整体膳食模式,而不是单一营养素,这意味着营养理念的重要转变。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从某种程度而言,是由其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决定的。一个人的行为与认识有关,而认识的形成又与知识的学习有关。知识是基础,认识和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营养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营养健康的认识和理念,从而产生健康行为,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日本在开展营养工作、促进国民健康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就颁布了营养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学校、宾馆等只要超过50人,就必须配备营养师,并制定了相关膳食营养标准;2005年,日本发布《食育法》,强调营养工作从母亲怀孕就开始抓起,在各个年龄人群中普及营养知识。通过50多年不懈的努力,日本人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这种改善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这点上来看,我国政府和老百姓对营养均不够重视。我国的“食育”基本缺失,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基本没有;大学教育中除食品、营养、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几乎不涉及营养相关知识;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随机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包括营养在内的慢性病防治素养者仅为9.07%,说明我国居民普遍缺乏营养知识;我国到目前为止连一部营养法都没有。虽然国家发布了一些营养标准,开展了营养健康科普宣传,但我国居民的健康行为改变并不明显,例如“盐多油大”的问题依然很普遍。
  政府机构、营养专业机构、媒体、企业、社会各界和公众都应参与到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形成现代营养理念,以正确的营养理念引导食物选购和消费,提高个人健康水平,从而带动食物生产,顺应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慢慢调整膳食模式,改善全民营养,真正实现营养梦、健康梦、中国梦。
  马冠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女儿童问题专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膳食指南”已上百岁
  “膳食指南”作为健康政策的一部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早期的食物目标,历经膳食供给量、膳食阶段目标演变而来。1918年,英国推荐儿童膳食必须包含一定量的牛乳;1968年,瑞典出版了第一部膳食目标。随后,加拿大于1976年,法国、瑞典、挪威于1981年,新西兰于1982年,丹麦、英国于1983年,日本于1984年,德国于1985年,韩国、芬兰于1987年,匈牙利、印度于1988年,新加坡于1989年,均第一次制定自己国家的“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我国第一版膳食指南由中国营养学会于1989年组织制定,共8条40个字:“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指南发布后,在指导、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增强体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于1997年4月由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并发布,也有8条内容,文字有所增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指南还增加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于2007年正式发布,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10条,适合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
  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历经两年多修订,预计今年发布。
其他文献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人们却经常感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困倦难耐,这是季节交换使人体产生的一种生理变化反应。进入春季后,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增加,大脑的供氧量开始显得不足,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精神疲惫。  祖国医学历来认为“春三月”是自然界阳气升发之始,此时必须重视补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而春困则是源于空气的湿度逐渐增加,使体内湿气加重。作为运化水湿又主四肢
流行高峰,南北有别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流行期具有南北差异:我国北方地区多以夏季为流行高峰;南方地区会呈现出夏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通常在3月底就会出现病例的快速上升,4~6月可达发病高峰,秋季发病高峰在10~11月。  99%可自行痊愈,1%病情较重  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主要为5岁以下,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
癌症的化学预防是指使用天然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物质来抑制或防治癌症发生的一种方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化学预防剂为西兰花中的莱菔硫烷,十字花科疏莱中的异硫氰酸酯,绿茶中的儿茶素,葡萄中的白黎芦醇,姜黄中的姜黄素以及微量元素硒。其中,微量元素硒的研究比较多,位列第一位。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低硒地区癌症发生率高于富硒地区癌症发生率。如果硒摄入量较多,癌症发生概率较小,这从宏观上建立了硒与癌症的关系。国内研
心理疾病:也要及早就医  如约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时,赵敏教授已经开始了她的工作。来就诊的这位患者是位中年男性,前阵子,他在外面聚会时,突然感觉到不舒服、特别恐惧,全身开始发抖,胸口感觉憋闷,感到心慌、呼吸困难。周围的人看情况不好,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并没有发现躯体方面的异常,建议他到精神卫生中心检查心理方面的问题。来就诊时,患者的症状已经缓解,但还是有些担心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疾病的发生、加重,乃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往往都与医学知识的空白有关。比如,有些患者在出现剧烈胸痛、胸闷等典型心梗症状时,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而是选择一忍再忍,直到出现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后,才被送到医院急救;还有些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却从不放在心上,不去医院就诊,也不愿意服药,直到发生冠心病、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追悔莫及。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警示我们,医学知识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当妈以后,常常跟儿子说起自己的童年故事。记忆中的节日总是与好吃的有关,那些应景的美食以及爸妈做美食时忙碌的身影,一起留存心间,每每说起,满是甜蜜,儿子也听得直咽口水。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做好吃的给儿子。我不想让儿子的童年记忆里缺了妈妈在厨房忙碌这一段,我希望他像我一样,能与食物深深地链接,与家有关,与爱有关。感谢儿子,让我有足够的动力做出每一个突破自己的决定!就这样,我慢慢告别了"厨房小白",走向
周达新(主任医师)龙愉良  入秋以后,尽管白天的阳光还很强烈,但早晚的气温已悄悄回落,正所谓“天阶夜色凉如水”。与此同时,中山医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部也比夏天更加繁忙了:早上天还没亮,门诊大厅的挂号窗口前,等待就医的人们就排起了长龙;住院部的床位更是紧张,病房里的医生无法按时下班已是家常便饭。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使心脏“闹脾气”,大家应提高警惕。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
肿瘤超声介入治疗  胡兵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教授  医疗专长:泌尿科、普外科(尤其是胰腺肿瘤、胆道肿瘤)、甲状腺等疑难病症的超声诊断,超声下肾肿瘤、肝癌、甲状腺肿瘤、前列腺癌等的微创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周五上午    问:我父亲最近查出患有肺癌,需要手术治疗,但我担心手术创伤太大。听说现在不开刀也能治肿瘤,怎么治?有效吗?  胡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原先需要开刀才能治
乳腺癌  生活实例  3年前,25岁的小张因乳房肿块来医院就诊,在术前彩超检查后,被初步诊断为“乳房肿块,乳腺癌可能”。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早期乳腺癌”。在规范的保乳手术及综合治疗后,为了“是否能生育、什么时候生育较安全”的问题,医患双方沟通了数年……  乳腺癌术后能否生育?业界有争论  我国乳腺癌在发病率日益上升的同时,发病年龄也更加宽泛。很多年轻女性在孕前进行乳房肿块切除手术后,意外地发现这个
老故事  清朝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至广州禁烟。西方国家的领事用西餐招待林则徐,饭后为他准备了一道冰淇淋。林则徐不知冰淇淋为何美食,看到有气冒出,以为是热的,便用嘴吹之,好让这道菜凉了再食。领事大笑,把林则徐气得吹胡子瞪眼。过了一段时间,林则徐宴请那些领事吃饭,餐桌上都是凉菜。之后,一道芋泥被端上餐桌,颜色灰白,表面闪着油光,看上去没有一丝热气。那些领事以为这也是一道凉菜,用汤匙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