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比较,找出相同,可以发现共性;找出相异,容易发现个性。而共性和个性的发现,就是理解深化的标志。文学作品的阅读若能引导学生借助比较进行巧妙开掘,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比较,可有效把握作家刻画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作家精心打造的“新闻发言人”,是作品灵魂的重要载体。因此,典型形象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点,若引导学生认真审视,就能有效发掘其典型意义。
如鲁迅的小说《药》和《祝福》,我们可以从生存资本、生存环境和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先看生存资本。华老栓和祥林嫂的相同之处——勤劳、善良,虽说这些资本并非卓世超群,但起码已具备了一个“良民”的基本条件。不同之处则表现在:华老栓愚昧、不觉悟,而祥林嫂虽然也愚昧,但她毕竟还有脑子,爱思考(只是思考的问题较为肤浅),有一定的见识,且敢于反抗,绝非完全意义上的纯粹懦弱之辈。
再看生存环境。华老栓生活在被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重重包裹的愚昧、麻木的社会境遇中,以致于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部受人使唤的工具。而祥林嫂生活的环境虽然也愚昧和麻木,但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最后是结果。华老栓由于完全麻木,便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是一台纯粹的受人支配的机器。所以,他只要自然生命还未枯竭,便能在世上混日子。而祥林嫂不完全一样,她身上虽然明显带着被封建礼教驯服的奴隶性,但她的人性却未完全泯灭,起码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问人灵魂的有无),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拼死抗婚和捐门槛)——虽然是为了更好地遵循封建礼教,最起码可以说明她始终在为争取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综上可知,作者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即越是愚昧,完全不觉悟不知伤痛的人,越是不知抗争。祥林嫂则不同,她与华老栓相比,生存资本“雄厚”得多,完全有理由生存下去,可事实恰恰相反,在冷漠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中,她最终被迫放弃了生存权。究其本质,祥林嫂想寻找生活的出路,可无人指引,最后只得在“彷徨”中死去。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华老栓是完全麻木的,而祥林嫂则是较清醒的,两个典型形象所传达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一目了然。
二、比较,可更真切领悟人物命运的本质内涵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命运的变化一定受某些特定因素的支配。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有效把握支配人物命运的“总神经”,从而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人物。祥林嫂、杜十娘和玛蒂尔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祥林嫂有较“雄厚”的生存资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此外,还爱思考,有见识,绝非完全意义上的懦弱之辈。照理说,她完全有理由凭自己的“本领”生存下去,可结果却被迫早早离开人世,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个社会逼死的。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以她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当时冷酷腐朽的社会决定的。
杜十娘,自身也不乏较好的生存资本:聪明、美丽、机智、颇有心机,并且还热情、刚强、坚定,此外,她并未因当妓女而完全堕落。恰恰相反,她虽当了妓女,但一直没有放弃改娼从良的愿望,并时时为之而努力,还出现了一点曙光,可结果还是因为社会处处不容而被迫投江自杀。显然,她的命运也不是她自己说了算,而是当时的黑暗现实说了算。
再看玛蒂尔德,作为一个平凡的妇女,美丽动人,且小日子过得还可以,这是上天赏赐给她的财富,可她却偏不满足,结果陷入虚伪空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并为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夜享乐夺走了她十年的青春。再放开看,虽然当时的法国社会虚伪之风盛行,但玛蒂尔德若不是虚伪性格作怪,自己能有效掌握生存支配权(十年辛劳就是明证),那么也许就不会有那场耐人寻味的悲剧了。
通过比较可知:三人虽然都是悲剧人物,但悲剧的根源却有别。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玛蒂尔德的悲剧主要是其虚伪的性格造成的。所以说,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而玛蒂尔德的悲剧则称得上是性格悲剧。
三、比较,可以较深刻地领悟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话剧是标准的纯语言的艺术,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不同的剧作家的语言风格,有必要进行比较。
学了《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三块钱国币》之后,可以把老舍、莎士比亚和丁西林的语言风格进行粗略比较,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老舍和莎士比亚,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我们便可以从“民族”这一角度,寻找比较点。老舍的语言极像“北京的烤鸭,慢工细火有韵味”,表达含蓄,借助一定的景或物抒情;莎士比亚的语言则像西餐,“做工简便而有情味”,表达直露,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延伸开来,其实他们语言的共同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就有效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内涵。
老舍与丁西林,两人语言的共同点是幽默,且富有讽刺意味。但幽默方式各有侧重。老舍在《茶馆》中表现出的幽默是把沉重的话题轻巧化,散发出一种含泪的笑,蕴涵着一种严肃和悲哀;丁西林在《三块钱国币》中表现的幽默则是把生活琐事加以点化,散发出诙谐的气息,蕴涵着轻松和机智。
这么一比,“语言风格”这个较抽象的名词术语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学生对不同剧作家的语言风格也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伍凌,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一、比较,可有效把握作家刻画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作家精心打造的“新闻发言人”,是作品灵魂的重要载体。因此,典型形象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点,若引导学生认真审视,就能有效发掘其典型意义。
如鲁迅的小说《药》和《祝福》,我们可以从生存资本、生存环境和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先看生存资本。华老栓和祥林嫂的相同之处——勤劳、善良,虽说这些资本并非卓世超群,但起码已具备了一个“良民”的基本条件。不同之处则表现在:华老栓愚昧、不觉悟,而祥林嫂虽然也愚昧,但她毕竟还有脑子,爱思考(只是思考的问题较为肤浅),有一定的见识,且敢于反抗,绝非完全意义上的纯粹懦弱之辈。
再看生存环境。华老栓生活在被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重重包裹的愚昧、麻木的社会境遇中,以致于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部受人使唤的工具。而祥林嫂生活的环境虽然也愚昧和麻木,但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最后是结果。华老栓由于完全麻木,便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是一台纯粹的受人支配的机器。所以,他只要自然生命还未枯竭,便能在世上混日子。而祥林嫂不完全一样,她身上虽然明显带着被封建礼教驯服的奴隶性,但她的人性却未完全泯灭,起码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问人灵魂的有无),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拼死抗婚和捐门槛)——虽然是为了更好地遵循封建礼教,最起码可以说明她始终在为争取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综上可知,作者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即越是愚昧,完全不觉悟不知伤痛的人,越是不知抗争。祥林嫂则不同,她与华老栓相比,生存资本“雄厚”得多,完全有理由生存下去,可事实恰恰相反,在冷漠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中,她最终被迫放弃了生存权。究其本质,祥林嫂想寻找生活的出路,可无人指引,最后只得在“彷徨”中死去。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华老栓是完全麻木的,而祥林嫂则是较清醒的,两个典型形象所传达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一目了然。
二、比较,可更真切领悟人物命运的本质内涵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命运的变化一定受某些特定因素的支配。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有效把握支配人物命运的“总神经”,从而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人物。祥林嫂、杜十娘和玛蒂尔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祥林嫂有较“雄厚”的生存资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此外,还爱思考,有见识,绝非完全意义上的懦弱之辈。照理说,她完全有理由凭自己的“本领”生存下去,可结果却被迫早早离开人世,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个社会逼死的。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以她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当时冷酷腐朽的社会决定的。
杜十娘,自身也不乏较好的生存资本:聪明、美丽、机智、颇有心机,并且还热情、刚强、坚定,此外,她并未因当妓女而完全堕落。恰恰相反,她虽当了妓女,但一直没有放弃改娼从良的愿望,并时时为之而努力,还出现了一点曙光,可结果还是因为社会处处不容而被迫投江自杀。显然,她的命运也不是她自己说了算,而是当时的黑暗现实说了算。
再看玛蒂尔德,作为一个平凡的妇女,美丽动人,且小日子过得还可以,这是上天赏赐给她的财富,可她却偏不满足,结果陷入虚伪空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并为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夜享乐夺走了她十年的青春。再放开看,虽然当时的法国社会虚伪之风盛行,但玛蒂尔德若不是虚伪性格作怪,自己能有效掌握生存支配权(十年辛劳就是明证),那么也许就不会有那场耐人寻味的悲剧了。
通过比较可知:三人虽然都是悲剧人物,但悲剧的根源却有别。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玛蒂尔德的悲剧主要是其虚伪的性格造成的。所以说,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而玛蒂尔德的悲剧则称得上是性格悲剧。
三、比较,可以较深刻地领悟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话剧是标准的纯语言的艺术,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不同的剧作家的语言风格,有必要进行比较。
学了《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三块钱国币》之后,可以把老舍、莎士比亚和丁西林的语言风格进行粗略比较,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老舍和莎士比亚,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我们便可以从“民族”这一角度,寻找比较点。老舍的语言极像“北京的烤鸭,慢工细火有韵味”,表达含蓄,借助一定的景或物抒情;莎士比亚的语言则像西餐,“做工简便而有情味”,表达直露,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延伸开来,其实他们语言的共同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就有效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内涵。
老舍与丁西林,两人语言的共同点是幽默,且富有讽刺意味。但幽默方式各有侧重。老舍在《茶馆》中表现出的幽默是把沉重的话题轻巧化,散发出一种含泪的笑,蕴涵着一种严肃和悲哀;丁西林在《三块钱国币》中表现的幽默则是把生活琐事加以点化,散发出诙谐的气息,蕴涵着轻松和机智。
这么一比,“语言风格”这个较抽象的名词术语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学生对不同剧作家的语言风格也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伍凌,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