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作为通用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方面赋有崇高的使命,《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关注重大的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关键词】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 现状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33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实现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的定位要转变。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学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教学观中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以教师为主导”,主导就是主要引领和指导。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学生成绩的评价者。在新的背景下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应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任务,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活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作为引导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课堂,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指导,为学生开创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合作者,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与学生们共同探究,倾听学生的观点,适时加入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帮助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激起学生主动性学习,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2.学生的地位要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开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参与度来衡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上,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例如,在讲授“展示职业风采”这个框题时,笔者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组成八个小队选择一种职业上台展示其职业风姿,学生们都把握表现的机会,做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各种职业的风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有效的氛围中改变对政治课的消极看法,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转变与发展,真正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实用性。
3.教学方法要转变。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改变自己居高临下的姿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互动交流,给予学生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善意的鼓励;当学生成功的时候,教师给予真挚的表扬,当学生走入误区的时候,教师给予宽容的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能够把心真正地交给你,喜欢上你的课堂,乐于与你畅谈,课堂成为了教师传道授业的地方,学生追求梦想的天地。其中,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任务,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抓准时机,在学生似懂非懂,希望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转化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探讨,教师在逐一检查探讨的结果并给予点评,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学习任务圆满地完成了。
所谓“教无定法”,中职学校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固定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与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政治课具有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 现状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33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实现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的定位要转变。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学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教学观中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以教师为主导”,主导就是主要引领和指导。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学生成绩的评价者。在新的背景下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应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任务,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活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作为引导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课堂,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指导,为学生开创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合作者,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与学生们共同探究,倾听学生的观点,适时加入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帮助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激起学生主动性学习,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2.学生的地位要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开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参与度来衡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上,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例如,在讲授“展示职业风采”这个框题时,笔者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组成八个小队选择一种职业上台展示其职业风姿,学生们都把握表现的机会,做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各种职业的风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有效的氛围中改变对政治课的消极看法,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转变与发展,真正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实用性。
3.教学方法要转变。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改变自己居高临下的姿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互动交流,给予学生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善意的鼓励;当学生成功的时候,教师给予真挚的表扬,当学生走入误区的时候,教师给予宽容的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能够把心真正地交给你,喜欢上你的课堂,乐于与你畅谈,课堂成为了教师传道授业的地方,学生追求梦想的天地。其中,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任务,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抓准时机,在学生似懂非懂,希望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转化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探讨,教师在逐一检查探讨的结果并给予点评,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学习任务圆满地完成了。
所谓“教无定法”,中职学校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固定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与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政治课具有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