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摈弃“强弱势”论、求同存异等三个方面阐述师生的相互作用,以求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真我” “强弱势”论 求同存异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师徒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虽然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师生和谐共长。师生关系也不是“猫和老鼠”关系,它忽视了师生间的人格平等,造成了师生的对立,同样不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既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父子”关系,更不是把学生看成?摇“上帝”,教师被学生主宰,“匍匐于学生脚下”听凭学生摆布的“主仆”关系。
  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既指学生,又不把老师排除在外,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既要反对“唯师命是从”论,又不能矫枉过正,把老师看成“臭老九”。我认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
  一、相互尊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找回“真我”
  孙绍振在《“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一文中指出:“只强调某一群体的主体,漠视另一群体的主体,只能在反对一种话语霸权的同时崇奉另外一种话语霸权。”“人人皆有自尊,人人皆需尊重。”学生需要,老师也不例外。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老师尊重学生,而淡化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使师生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野蛮的,同样,不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文明的,双方都“伤不起”。教师不是“师霸”,学生也不是“沉默的羔羊”,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包容学生的性情、爱好、个性、习惯、兴趣、选择等。同样,老师也不是学生可任意诋毁的对象,不是学生的“出气筒”,他也有“七情六欲”,需要学生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做人的尊严,又要使老师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师生角色的“真我”回归,师生间的和谐统一,才能营造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摈弃“强弱势”论——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连理枝”
  在课堂教学中,一般认为教师处于强势,学生处于弱势,于是师生关系中就有了高与低、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无所不能”的,学生是需要被教师“救助”的,教师是全能式的“保姆”,学生是需要得到“护佑”的“雏鹰”。教师对学生“包办代替”,不敢让学生自己“走路”,生怕学生“跌跤”爬不起来,唯恐担当“误人子弟”的“罪名”,不得不“满堂灌”,由以前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以上这些观点和做法,既束缚了教师,又“捆绑”了学生。
  师生在各个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应有强弱之分。如果有强弱之分,就意味着这两个群体已经不和谐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无所谓谁强谁弱,“老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老师”。教师负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职责,学生享有获得课堂教学发展的权利。教师有自己的“短板”,学生有他们的优势,师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学生需要从教中吸取发展的“甘泉”,同样,教师也需从学生中获得“源头”的“活水”。应摈弃“强弱势”论,还原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统一于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寻找到双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三、求同存异——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黄金搭档”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导关系往往异位。要么是教师完全主宰课堂教学,学生只能按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思路“听、写、背”,受教师所教,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允许“节外生枝”,学生稍偏离“主调”,教师就会马上纠正这样的“离经叛道”,导致学生合理的猜想和创造的火花“戛然而止”,最后只剩下教师的“口若悬河”,成为“孤家寡人”。要么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作为,当“甩手掌柜”,把课堂教学的一切交给学生,自己则“隔岸观火“,美其名曰“探究性学习”。虽然这样可以彰显学生个性,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懵懂不知所言,“一无所获”,教师也“一无所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共赢和竞争、合作与冲突、生成与预设、协调与失衡等关系。其中合作、共赢、协调应是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敢对书本和老师说“不”;允许师生“课堂论剑”,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开启学生智慧的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也可以从中受益,使师生达成“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你我明智的选择”的共识,寻找到师生发展的最佳增长点,。
  总之,我们应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做到理性思考,科学把握,以促进师生和谐、合作、发展、共赢,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
  [2]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3]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
其他文献
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既是人的素质的内在成分,又是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志。一个人要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靠单一的能力因素是不行的,必须靠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中学理科教学应着重培养的科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能力(智力):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是核心。(2)实践能力:指实践中检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手
摘 要: 我国的经济正准备从制造向创新型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除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加强学生几个重点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本文就这几个重点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重点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超高速持续增长了十年之后,中
摘 要: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养成高尚、健全、富于个性的人格品质,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在高中生健康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探索有效改进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 教育问题 培养对策  一、意
摘 要: 在实施以“六模块3 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研究如何将德育渗透于高效课堂教学,为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及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中的整体功能提供保障条件。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德育渗透 “六模块3 X”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我区实施了以“六模块3 X”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生本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是简单的认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