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生发展角度谈高中语文课堂思辨阅读的有效性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语文教学参考》第1期刊出一个专题,就“思辨读写”展开讨论,有余党绪老师的《理性的反思与开放的理性》、王静的《学会思辨性提问》、褚树荣老师的《理性思辨不能缺席》。余党绪老师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接触思辨读写最早的“启蒙老师”。受到他的启发,我在所有课堂中都秉承批判性思维理念,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做出理性判断。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思辨阅读;有效性;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核心素养是对客观的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解决当前课程标准过分关注学科内容的问题,转变育人模式。“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傅国亮)
  核心素养不再只关注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过程,更关注学生适应社会的根本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因而,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不再局限于教学内容,也不再仅仅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而更多的是从学生发展角度评价。
  2017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为此设置一个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有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17年《语文教学参考》第1期也刊出一个专题,就“思辨读写”展开讨论,有余党绪老师的《理性的反思与开放的理性》、王静的《学会思辨性提问》、褚树荣老师的《理性思辨不能缺席》。余党绪老师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接触思辨读写最早的“启蒙老师”。受到他的启发,我在所有课堂中都秉承批判性思维理念,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做出理性判断。对思辨阅读,我有以下的思考:
  一、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就要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规律
  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原则是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能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自信心与自尊心较强,对老师的讲解与书本知识已经不是全部接受,而是有了自己的认识,对某些问题甚至有了强烈的争论。这时的课堂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而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江苏师范大学段作章教授来我校所做的讲座《生本课堂的样态及其实现》中,就生本课堂的样态及其实现模式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生本”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的主旨是从传统的“教师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关注“生命的课堂”;“生本课堂”的信念是依托生命本能,释放生命潜能,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还是习惯“满堂灌”,缺乏对学生的“信任”,生怕一放手,课堂将失去秩序。最近两节《花未眠》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在“主旨”把握这一环节处理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一位老师在教给学生找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理清结构思路的方法之后让学生总结本文主旨,学生很快得出:本文通过深夜发现海棠花未眠而引发美的思考,即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艺术家更要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另一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主旨句的获得办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直接总结主旨,结果学生虽然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准确筛选信息、概括信息。可见,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两节课效果不同的根本原因,一是学生主动获得的,一是学生被动获得的。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一切为了学生,不是为了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透过这节课的内容所获得的能力。学生是生命本体,是生命的存在,具有學习的激情与活力。老师的任务是激发他们,让他们释放出对知识的渴望,对解决问题的渴望。这两节同课异构在激发学生兴趣上都存在问题。课文的解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体验。川端康成的这篇美学散文,属于说理散文,而这些道理是蕴含在一系列事例之中的,没有阅读文本、把握思辨语句的能力,很难理解富有哲理思辨的语句。
  因此,在阅读文本时,老师能做的就是调动学生,从语句的矛盾思辨入手,真正把握川端康成先生对美的思考。一位老师设置三个“教学目标”:整理思路,品味语句,概括主旨。看起来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可是在课堂处理上把整理思路与品味语言生硬地割裂开,忽视学生阅读文本、品读语言的最佳时机,结果造成整理思路时间过多,品味语言时间不足。一堂课下来,学生就像提线木偶,跟着老师设定的目标推进,造成课堂低效。
  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表达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经验、解释、假设的过程。”正确的“生本课堂”,应该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真正参与者。中学生因为身心发展更渴望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能够发现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高中课堂还是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来解决预设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但调动不起来,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一种依赖。
  “学习目标”是学生想要达到的标准,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到的程度,是具体明确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学生预习时所希望解决的问题。所以,提出问题就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堂改革的要求在问题设置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应根据考试大纲预设问题,而应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体验不同,自然提出的问题也不同。   曹勇军曾在他的《略说语文课的设问与应答》一文中提出:在(教师设问)过程中,教师要一只眼睛盯住学生,一只眼睛盯住课文,把两者结合起来,让问与答构建出全新的学习内容,让问与答的过程成为学生思考的台阶、探索的步骤。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5期,第11页)
  问题的提出一定建立在教师充分备课,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依赖小组交流展示,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通过提问质疑的形式,探讨问题,拓展学习内容。
  有效的课堂评价,更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是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状态是否积极,就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否讨论热烈,问题是否有创造性的解决,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启发。
  三、激发学生思辨表达,老师就要做到“助学”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传授知识为准,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过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有文化积淀,有审美素养,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学生内部的潜能,光靠老师的灌输做不到。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身份,使之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助学者。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紧扣学生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能让学生因为一个问题而引发对整篇文章的积极解读,进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曹勇军老师在教授《祝福 》一课时仅仅提出一个问题:祥林嫂死时年龄到底多大?学生一下发动起来,梳理小说情节,也训练了学生筛选整合能力。
  其次,教师处理问题时做到“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緩一步”,让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帮助遇到问题的同学,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不急着把结果说出来。
  还以前面的《花未眠》为例,一位老师在学生理解句子错误的时候,没有耐心等下去,没有让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直接评价此生不对的地方,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剥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堂课从这方面评价就可以说是低效的。另一位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接着提供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把黑板让给学生,经过三个学生的补充,最终得出《花未眠》的主旨。这位老师教会了学生概括主旨的方法,就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中,预设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到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学生奔着学习目标而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的推动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有效的语文课堂承认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其规律性,并遵循规律的特点: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由一般认知到完全内化的复杂过程。
  有效的语文课堂,能够通过思辨阅读,激发学生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对所有材料能整理分析,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能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成长为充满活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有文化批评与反思的意识,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山沟里,那时的日子很苦,可我们却很快乐。漫山遍野的鲜花,山野菜,一串串蘑菇挂在房前屋后;秋天,山核桃、圆枣子、山葡萄、五味子,一筐筐被人们采下山,晾晒在院子里;有时跟在大人后面在山里撵野兔子,上树掏鸟窝,下河捞鱼抓蛤蟆。那时候,我们的很多零花儿钱都是靠这些换来的。  后来,人们开荒种地,南山北山的树木不见了,被大面积的庄稼覆盖,秋天一过,光秃秃的土地露在外面,显得分外荒凉。人们富
期刊
下雪了  看着那热气腾腾的大鹅炖酸菜  那一刻,我想您了  因为那是您最爱吃的一道菜  天黑了  看着路上那些散步的行人  那一刻,我想您了  因为那是我每天都去看您的时刻  休息了  看着街边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那一刻,我想您了  因为每到休息的时候我会推着您去看风景  國庆了  看着儿子儿媳站在婚礼的殿堂上  那一刻,我想您了  因为您是多么希望看到这一刻  过节了  看着一家人又团聚了  那
期刊
这样走下去  草木一低  秋的初黄  就有了落红的风  闪动的裙裾  撩起拂过的曲径  还是要走下去  一些石子硌疼的沿途  几根怀揣的稻草  拟定童话里的天空  只是一次投奔  没有往返的单程  落下穿行的影子  每次每时  都是遠方凭吊的  楼台和春风
期刊
一  花苞轻轻触碰了一缕惆怅  如江南烟雨飘满池塘  每片叶子  都驮着一段弗洛伊德的思想  快乐和痛苦组成了  人生的念珠  一粒一粒数过去  你就变成落日渡口那抹夕阳  二  苹果的甜美  和青杏的苦涩  都是在同一种阳光下  结出的果实  三  青青的草原上  饿死了一只羊  这只羊就是我们有些人的思想  四  其实  我应当坚信  你心灵上的土壤  一直為我长久地干旱  我应当是你最初或最
期刊
弯弯曲曲  是谁把小路领到这林间  延伸一种神秘  我常常把小路走长  鹅卵石按摩脚下  草叶味儿过滤心脾  斑驳的树影撑著凉爽  快乐如蜂  孤独似鹰  一个人小鸟般恣情挥洒思想  任别处喧嚣  别处繁华  一根琴弦也能弹出自己的绝唱
期刊
迎着晨曦  蹚着浓雾  任凭露水打湿衣衫  林间草丛  一片片蘑菇  探出頭来  山里红红遍山野  圆枣子、山葡萄在晨光里晶莹剔透  摘一个酸甜适口  品一次回味无穷  山里的清晨  虫鸟鸣唱  秋染枫红  流水涓涓  大自然的语言  恰似金秋十月的问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