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学逐步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我自己的体会,谈谈科学课堂。
一、兴趣是动力——“我喜欢,所以我去做!”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些互动:如集中话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观看我的指导老师徐正文老师的教学时候发现:在一个观察活动中,他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注意这个“还”字的读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在设计教学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进行分配材料的时候,我有意在一个小组里放了两杯水,当其他组都已经观察结束了,他们小组还在激烈地讨论,到底哪一杯是水。我让他们自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把水的特征都说了出来,这样就更加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为联系生活实际,我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就像许多学生说的:“我喜欢,所以我去做!”
二、好奇心是内驱力——“好奇怪,我要去做!”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们有了大的发展空间,经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探究方法,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四年级一节科学课《把物体放入水中》,我设计三个“一样”的鸡蛋,放入“一样”的水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现象。这就让学生奇怪,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立刻产生参与探究的欲望。马上就有学生说:“好奇怪,我要去做”! “把一些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是学生生活中常做,却又从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的事。教师能适当地引导,使学生从常见的活动中发现了许多不平常的现象,并从中体验到了难以言说的发现的快乐。所以,科学课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实验,及每一个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具有浓浓的儿童味,成为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导火索。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活力——“我的地盘,我做主!”
现在有的老师觉得科学课很难上,有很多东西不是很了解;也有的老师总爱把“科学课”搞得很神秘,爱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很周全,也很复杂,环节很多,而且,环环相扣,一丝不乱;爱把科学探究课当成“真正的科学实验来上”。其实,科学课注重的是让孩子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用自己常用的方法去探究、去发现一些最简单的事实、规律,从中享受到探究发现的快乐。有一句歌词唱的好“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总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仪器越精致越好。其实,我们在选择探究材料时,越是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越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使用起来就越是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东西,不要你去作详细的使用说明。在《把物体放入水中》一课中,可以说大多材料都是学生自带的生活用品,身边的材料。如:水杯、鸡蛋、土豆、盐、西红柿、粉笔等,教学时,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
学生的探究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建立在学生生活积累基础上的科学探究,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田,而不同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也会形形式式,体现出亲切的生活味。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强调: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办法是什么?特别重现让学生使用自己的办法,也正因为方法是自己想的,所以才更容易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真正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总之,科学课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从而……
【作者单位:灌云实验小学 江苏】
一、兴趣是动力——“我喜欢,所以我去做!”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些互动:如集中话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观看我的指导老师徐正文老师的教学时候发现:在一个观察活动中,他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注意这个“还”字的读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在设计教学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进行分配材料的时候,我有意在一个小组里放了两杯水,当其他组都已经观察结束了,他们小组还在激烈地讨论,到底哪一杯是水。我让他们自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把水的特征都说了出来,这样就更加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为联系生活实际,我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就像许多学生说的:“我喜欢,所以我去做!”
二、好奇心是内驱力——“好奇怪,我要去做!”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们有了大的发展空间,经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探究方法,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四年级一节科学课《把物体放入水中》,我设计三个“一样”的鸡蛋,放入“一样”的水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现象。这就让学生奇怪,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立刻产生参与探究的欲望。马上就有学生说:“好奇怪,我要去做”! “把一些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是学生生活中常做,却又从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的事。教师能适当地引导,使学生从常见的活动中发现了许多不平常的现象,并从中体验到了难以言说的发现的快乐。所以,科学课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实验,及每一个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具有浓浓的儿童味,成为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导火索。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活力——“我的地盘,我做主!”
现在有的老师觉得科学课很难上,有很多东西不是很了解;也有的老师总爱把“科学课”搞得很神秘,爱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很周全,也很复杂,环节很多,而且,环环相扣,一丝不乱;爱把科学探究课当成“真正的科学实验来上”。其实,科学课注重的是让孩子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用自己常用的方法去探究、去发现一些最简单的事实、规律,从中享受到探究发现的快乐。有一句歌词唱的好“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总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仪器越精致越好。其实,我们在选择探究材料时,越是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越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使用起来就越是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东西,不要你去作详细的使用说明。在《把物体放入水中》一课中,可以说大多材料都是学生自带的生活用品,身边的材料。如:水杯、鸡蛋、土豆、盐、西红柿、粉笔等,教学时,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
学生的探究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建立在学生生活积累基础上的科学探究,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田,而不同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也会形形式式,体现出亲切的生活味。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强调: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办法是什么?特别重现让学生使用自己的办法,也正因为方法是自己想的,所以才更容易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真正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总之,科学课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从而……
【作者单位:灌云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