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医患沟通课程建设关乎医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通过开展整合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和强化专业师资的培养,将有效提高医患沟通课程的实施效果。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医疗形式变化的要求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要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尤其是强调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医患沟通 课程建设 医学教育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的需求日益旺盛,随之而来的医疗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医患关系、医患矛盾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患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专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作为专业化行为的医疗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医患关系沟通能力,在医学教育中非常需要强化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核心工作,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训练环境,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医患沟通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变迁性使得医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痕迹极为明显,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疾病谱和人们的健康需求结构都在发生改变,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院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性任务。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了对人民心理问题的关注,医学人文的回归要求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有针对性,并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是国际医学教育界对现代医生培养的重要能力要求,并强调了沟通交流能力在临床技能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患沟通内容的教学要求还比较低,与现实医疗工作中对医生实践能力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90% 以上的医疗纠纷是因医患沟通不当所引起的。强化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意识,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现状
1.理论化倾向明显,实战训练不足。从授课教师上多以文科教师为主,缺少临床工作经验,讲授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脱节。课程教学为主,收到人员和场地限制,學生没有机会开展具体的案例教学。
2.缺少专业化师资。医患沟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伦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具高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使得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医患沟通十分注重对现实情况的讲解和具体沟通技术的训练,但当前,由于医疗工作的紧张性和医学教育中的“唯理论重要性”,使得广大临床教师很少对学生开展专门的医患沟通训练和技术指导(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自身训练的不足)。
3.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传统医学教育主要关注的是人体以器官系统为主的生物学改变过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而对于个体躯体之外的社会性和心理学特性的介绍非常少,更不去关注,但从现实的医疗环境下,作为医生面对的是同一疾病的多样化个体表现,各类人群的非疾病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医生掌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面对复杂人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对医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医患沟通训练纳入到医学教学中。来为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三、医患沟通课程实施路径分析
1.开展整合课程建设。整合性课程的建设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专业成长过程性和医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医患沟通课程应当是一个多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窄、个人心理成熟度低,对相对专业化的内容还缺乏理解力,因此,需要更多的从医学伦理、医学心理等基础理论角度进行沟通知识和技术的训练,整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教学形式也应多样化,包括各类的第二课程和社团及志愿者活动等。在进入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则更多的要求从具体临床实际,尤其是各个专科工作着手开展具体的医患沟通技术训练,从具体问题和实际案例着手,开展临床教学。同时,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工作,需要充分贯穿到医生的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
2.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理论授课为主的单一模式,在教学环境强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实践,尤其是注重临床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以实际情境和真实病例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时结合专业特点,从不同类型的疾病和差异化的医疗环境出发来帮助学生从医患沟通技术的掌握上更好适应早期的职业生活。
3.强化专业师资的培养。院校教育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专业教师除理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从人文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素养的提升,在医患沟通教育方面,要求各类专业教师都要具备培养和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意识和专业能力,从课程到各类实践,到最终的临床工作中,系统化的提高学生对医患沟通技术训练的重视和学习自觉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探索“一课多师”的教学形式,组建由多类型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和教学团队,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和知识的精、透和能力养成,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作用和专业特长,以自身成长为模板,教育好学生对医患沟通的理解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强调医患沟通课程中要突出实践性为主的原则。注重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将沟通训练的过程进行细致化处理,教学中突出学生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将专业知识与具体科室、具体疾病进行结合,让教学活动更有抓手,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突出时代特点的原则。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突出医患沟通教育与改革的大趋势和具体的医疗环境相集合,适度超前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技术传授,做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
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医疗形式变化的要求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要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尤其是强调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从技术的训练逐步向职业习惯的方向转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生活,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让院校教育以医疗实践实现紧密对接。
参考文献:
[1]陆晓庆,陈宁,李谨.体验教学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80-81 108.
[2]彭丽,冉素娟.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与反思[J].重庆医学,2011,(25).
[3]李军菊.浅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6):117-118.
[4]罗飞,张泽华,侯天勇.医学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3):175-176.
[5]孙琳,孙继红.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中国卫生法制,2012,(03):39-40.
[6]周燕斌.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临床医学工程,2011,(11):1815-1816.
关键词:医患沟通 课程建设 医学教育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的需求日益旺盛,随之而来的医疗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医患关系、医患矛盾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患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专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作为专业化行为的医疗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医患关系沟通能力,在医学教育中非常需要强化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核心工作,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训练环境,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医患沟通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变迁性使得医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痕迹极为明显,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疾病谱和人们的健康需求结构都在发生改变,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院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性任务。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了对人民心理问题的关注,医学人文的回归要求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有针对性,并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是国际医学教育界对现代医生培养的重要能力要求,并强调了沟通交流能力在临床技能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患沟通内容的教学要求还比较低,与现实医疗工作中对医生实践能力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90% 以上的医疗纠纷是因医患沟通不当所引起的。强化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意识,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现状
1.理论化倾向明显,实战训练不足。从授课教师上多以文科教师为主,缺少临床工作经验,讲授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脱节。课程教学为主,收到人员和场地限制,學生没有机会开展具体的案例教学。
2.缺少专业化师资。医患沟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伦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具高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使得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医患沟通十分注重对现实情况的讲解和具体沟通技术的训练,但当前,由于医疗工作的紧张性和医学教育中的“唯理论重要性”,使得广大临床教师很少对学生开展专门的医患沟通训练和技术指导(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自身训练的不足)。
3.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传统医学教育主要关注的是人体以器官系统为主的生物学改变过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而对于个体躯体之外的社会性和心理学特性的介绍非常少,更不去关注,但从现实的医疗环境下,作为医生面对的是同一疾病的多样化个体表现,各类人群的非疾病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医生掌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面对复杂人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对医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医患沟通训练纳入到医学教学中。来为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三、医患沟通课程实施路径分析
1.开展整合课程建设。整合性课程的建设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专业成长过程性和医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医患沟通课程应当是一个多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窄、个人心理成熟度低,对相对专业化的内容还缺乏理解力,因此,需要更多的从医学伦理、医学心理等基础理论角度进行沟通知识和技术的训练,整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教学形式也应多样化,包括各类的第二课程和社团及志愿者活动等。在进入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则更多的要求从具体临床实际,尤其是各个专科工作着手开展具体的医患沟通技术训练,从具体问题和实际案例着手,开展临床教学。同时,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工作,需要充分贯穿到医生的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
2.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理论授课为主的单一模式,在教学环境强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实践,尤其是注重临床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以实际情境和真实病例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时结合专业特点,从不同类型的疾病和差异化的医疗环境出发来帮助学生从医患沟通技术的掌握上更好适应早期的职业生活。
3.强化专业师资的培养。院校教育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专业教师除理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从人文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素养的提升,在医患沟通教育方面,要求各类专业教师都要具备培养和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意识和专业能力,从课程到各类实践,到最终的临床工作中,系统化的提高学生对医患沟通技术训练的重视和学习自觉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探索“一课多师”的教学形式,组建由多类型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和教学团队,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和知识的精、透和能力养成,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作用和专业特长,以自身成长为模板,教育好学生对医患沟通的理解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强调医患沟通课程中要突出实践性为主的原则。注重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将沟通训练的过程进行细致化处理,教学中突出学生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将专业知识与具体科室、具体疾病进行结合,让教学活动更有抓手,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突出时代特点的原则。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突出医患沟通教育与改革的大趋势和具体的医疗环境相集合,适度超前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技术传授,做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
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医疗形式变化的要求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要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尤其是强调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从技术的训练逐步向职业习惯的方向转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生活,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让院校教育以医疗实践实现紧密对接。
参考文献:
[1]陆晓庆,陈宁,李谨.体验教学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80-81 108.
[2]彭丽,冉素娟.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与反思[J].重庆医学,2011,(25).
[3]李军菊.浅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6):117-118.
[4]罗飞,张泽华,侯天勇.医学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3):175-176.
[5]孙琳,孙继红.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中国卫生法制,2012,(03):39-40.
[6]周燕斌.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临床医学工程,2011,(11):1815-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