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数学教学离不开比较,适时的运用比较,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特级教师黄爱华是一个善用比较进行教学的高手,灵动如风的手法,出神入化的演绎,铸成了一个个精彩的片段:
[片段一]层层递进,对比中完善认知 (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生:折。
师:折的?哎,这个方法听起来蛮不错!到底怎样折的,你能不能折给大家看一看?
生:(拿一个蝴蝶图形纸片,边折边说)我这样折过后,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是对称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对折的方法(板书:对折)证明了这个蝴蝶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我们也来试一试,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操作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带着你折好的图形,上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实物投影上展示)
生: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
生:我发现,有一半挡住了!
生:我发现,两边都合在一起了。
师:你们说的“挡住了”、“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对折后——
生:重合了!(板书:重合)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把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重合了。那现在我们小组的同学再来折一折这些不对称的图形,看看这回又有什么发现?
(小组同学一起折、讨论)
生:我发现有一半多一半少,边上也露出了。
师:那它们有没有重合呢?
生:没有!
师:真的没有?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生:有,有一点重合。
师:(拿一个折过的对称图形,和台上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这个重合得多,那个重合得少。
生:这个全部重合,这个没有。
师: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师:大家的表现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1、2,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完全重合。
【赏析】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是“对折后的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其关键词是“对折”与“完全重合”。如何帮学生建构一个“对折”与“完全重合”的表象,从而使学生清晰完整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内涵?教者首先从 “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吗”开问,在“对称”与“不对称”的比对中,“逼”学生想出“对折”的方法,初步感知“对折”的“对称”的意义;接着从正面入手,让学生 “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通过再操作使学生经历 “重合”的初始体验。这时,其感知是粗糙的,不完整的;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入手,“再来折一折这些不对称的图形!”引导学生在折一折中感受 “一点点重合”;最后进行“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的“重合”对比,形成完整的“完全重合”的表象。其整个过程,前后、正反的对比,巧妙的设问,多次的操作,层层递进,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重合”意义上认识的偏差,完善了“完全重合”的认知意义。 最后的“拍手”环节更是锦上添花。
[片段二】纵横交错,连比中感悟思考(数的大小比较)
(代表开始抽签,长江队抽到5,黄河队抽到0,把5和0分别贴到个位上)
师:(问长江队)你们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我们个位上的数比他们(黄河队)高。
师:我们赢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问黄河队)他们赢了吗?
生:没有!
师:还没有赢,有必要这么高兴吗!是不是高兴得有点……
生:过早了。
师:难道长江队个位的那个5一点用途都没有?什么时候就有用了呢?
生:千位、百位、十位上的数一样时。
师:看来我们还是可以高兴一下。
……
师:接下来一张是不是非常非常重要?(抽千位上的数)
生:是。
师:既然那么重要,我有个提议:你们两个先后抽。谁先?(学生都不愿意先抽)那好, 两个人石头剪刀布,一次过,谁赢谁决定。
(确定长江队先抽)
师:你是代表……长江队,希望抽几?
生:9。
师:(问长江队)你们喜欢9吗?
生:喜欢。
师:(转向黄河队)你们希望他们抽到几?
生:0。
师:抽0,0行么?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如果千位上是0的话,那就是三位数,不是四位数。
师:抽0不行,有些没水平,重说,希望他们抽几?
生:1。
师:哟,变1了,你们希望几?(问长江队)
生:9。
【赏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应用“比较”的思维,教者以更具趣味性的“游戏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分地展示“比较”的过程,让“比较的方法”在学生“抽数的游戏中”自悟自得。游戏分长江队与黄河队,每次抽出同一个数位上的数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如:同抽出个位数字后的大小比较),感悟同一位上的“数字”大小对整个数的大小的影响;每个队抽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后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如长江队个位、十位、百位上数的意义,个位、十位、百位上同是数字“5”的区别等),感悟数字所在的“数位”对整个数的大小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纵横的比较还体现在教者的教学策略上。以上的片段中,体现了两种策略:一是抽数前思考、猜测。如当两队抽千位数字时,教者并没有让学生立即抽数,而是先提问思考:“希望抽几?”“你们希望他们抽到几?”二是抽数后反思:每次抽出一个数位时,都要问学生:你们高兴吗?为什么高兴?我们赢了吗?抽前抽后的双重思考,正反两面的不同态度,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游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感悟与思考的过程。多重连续的比较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的数学画境。
[片段三]触类旁通,类比中创造发展(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
师:我们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不懂的问题吗?有新想法吗?
生:生活当中为什么都用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有想法,有创新。生活中的确有千分数。猜一猜,千分数长得什么样呢?
生:我想千分数肯定和百分数相似,也是分子后面挂一个千分号。
师:你能通过百分数联想千分数,很了不起!千分号又长得什么模样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创造性地设计一个千分号,好不好?
(学生设计千分号,并陆续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略)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黑板上的作品。先请第一个同学说。
生: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了。
师:(欣赏地点点头)有意思!是呀,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不就有三个圈吗!我们看看有几个同学设计三个圈的?
(师生共同欣赏。)
师:看来比较多的同学都认为千分号和百分号一样,圆圈应该分别放在斜线的上边和下边。第三个圆圈有人放斜线的下面,有人干脆放在斜线上或顶端,还有圆圈套圆圈,很有个性。这位同学把三个圆圈串起来,或者全放到右边去,我想也有他的道理,免得和后面的圆圈混淆。这有四个圆圈,好像是(拖音)
生:我原来也打算画三个圆圈,但看起来不对称,我觉得加一个美观(掌声)。
师:与众不同,有创见!
生:我画糖葫芦也是有讲究的。第一个圈比第二个小些,第三个比第二个大些,颜色也不一样,串起来像个糖葫芦,记忆很方便。又因为10后面只有一个零,比100小,1 000后面有三个零,比100大,所以斜线上的圆圈一个比一个大(热烈掌声)。
……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创造性。那么,人们通常使用的千分号是怎样的呢?请看:(投影显示)
邳州市的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5.36‰。
师:这句话里就有一个千分数。和黑板上哪一个一样?
……
【赏析】课近尾声,本以为可以画一个句号,然而一个简单的质疑环节却“质”出了一片新天地,妙笔生花出一个“千分数”。顺势而流,因为学生有百分数的学习历程与体验,创造“千分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触类旁通,由“百分数”猜想“千分数长得什么样”,迁移中类比,类比中有模仿,有创新。教者所做的仅仅是提供一种新知生长的环境,引发的是一个创造发展的触点,点燃的是一片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然而,这一切皆系于教者心中“比”的这一根弦。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相同、相似和差异的逻辑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有效,以上撷取的仅是黄爱华智慧地运用比较的几朵奇葩。(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四季园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sungongw@126.com
[片段一]层层递进,对比中完善认知 (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生:折。
师:折的?哎,这个方法听起来蛮不错!到底怎样折的,你能不能折给大家看一看?
生:(拿一个蝴蝶图形纸片,边折边说)我这样折过后,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是对称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对折的方法(板书:对折)证明了这个蝴蝶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我们也来试一试,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操作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带着你折好的图形,上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实物投影上展示)
生: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
生:我发现,有一半挡住了!
生:我发现,两边都合在一起了。
师:你们说的“挡住了”、“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对折后——
生:重合了!(板书:重合)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把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重合了。那现在我们小组的同学再来折一折这些不对称的图形,看看这回又有什么发现?
(小组同学一起折、讨论)
生:我发现有一半多一半少,边上也露出了。
师:那它们有没有重合呢?
生:没有!
师:真的没有?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生:有,有一点重合。
师:(拿一个折过的对称图形,和台上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这个重合得多,那个重合得少。
生:这个全部重合,这个没有。
师: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师:大家的表现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1、2,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完全重合。
【赏析】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是“对折后的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其关键词是“对折”与“完全重合”。如何帮学生建构一个“对折”与“完全重合”的表象,从而使学生清晰完整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内涵?教者首先从 “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吗”开问,在“对称”与“不对称”的比对中,“逼”学生想出“对折”的方法,初步感知“对折”的“对称”的意义;接着从正面入手,让学生 “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通过再操作使学生经历 “重合”的初始体验。这时,其感知是粗糙的,不完整的;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入手,“再来折一折这些不对称的图形!”引导学生在折一折中感受 “一点点重合”;最后进行“对称图形”与“不对称图形”的“重合”对比,形成完整的“完全重合”的表象。其整个过程,前后、正反的对比,巧妙的设问,多次的操作,层层递进,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重合”意义上认识的偏差,完善了“完全重合”的认知意义。 最后的“拍手”环节更是锦上添花。
[片段二】纵横交错,连比中感悟思考(数的大小比较)
(代表开始抽签,长江队抽到5,黄河队抽到0,把5和0分别贴到个位上)
师:(问长江队)你们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我们个位上的数比他们(黄河队)高。
师:我们赢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问黄河队)他们赢了吗?
生:没有!
师:还没有赢,有必要这么高兴吗!是不是高兴得有点……
生:过早了。
师:难道长江队个位的那个5一点用途都没有?什么时候就有用了呢?
生:千位、百位、十位上的数一样时。
师:看来我们还是可以高兴一下。
……
师:接下来一张是不是非常非常重要?(抽千位上的数)
生:是。
师:既然那么重要,我有个提议:你们两个先后抽。谁先?(学生都不愿意先抽)那好, 两个人石头剪刀布,一次过,谁赢谁决定。
(确定长江队先抽)
师:你是代表……长江队,希望抽几?
生:9。
师:(问长江队)你们喜欢9吗?
生:喜欢。
师:(转向黄河队)你们希望他们抽到几?
生:0。
师:抽0,0行么?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如果千位上是0的话,那就是三位数,不是四位数。
师:抽0不行,有些没水平,重说,希望他们抽几?
生:1。
师:哟,变1了,你们希望几?(问长江队)
生:9。
【赏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应用“比较”的思维,教者以更具趣味性的“游戏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分地展示“比较”的过程,让“比较的方法”在学生“抽数的游戏中”自悟自得。游戏分长江队与黄河队,每次抽出同一个数位上的数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如:同抽出个位数字后的大小比较),感悟同一位上的“数字”大小对整个数的大小的影响;每个队抽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后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如长江队个位、十位、百位上数的意义,个位、十位、百位上同是数字“5”的区别等),感悟数字所在的“数位”对整个数的大小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纵横的比较还体现在教者的教学策略上。以上的片段中,体现了两种策略:一是抽数前思考、猜测。如当两队抽千位数字时,教者并没有让学生立即抽数,而是先提问思考:“希望抽几?”“你们希望他们抽到几?”二是抽数后反思:每次抽出一个数位时,都要问学生:你们高兴吗?为什么高兴?我们赢了吗?抽前抽后的双重思考,正反两面的不同态度,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游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感悟与思考的过程。多重连续的比较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的数学画境。
[片段三]触类旁通,类比中创造发展(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
师:我们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不懂的问题吗?有新想法吗?
生:生活当中为什么都用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有想法,有创新。生活中的确有千分数。猜一猜,千分数长得什么样呢?
生:我想千分数肯定和百分数相似,也是分子后面挂一个千分号。
师:你能通过百分数联想千分数,很了不起!千分号又长得什么模样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创造性地设计一个千分号,好不好?
(学生设计千分号,并陆续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略)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黑板上的作品。先请第一个同学说。
生: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了。
师:(欣赏地点点头)有意思!是呀,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不就有三个圈吗!我们看看有几个同学设计三个圈的?
(师生共同欣赏。)
师:看来比较多的同学都认为千分号和百分号一样,圆圈应该分别放在斜线的上边和下边。第三个圆圈有人放斜线的下面,有人干脆放在斜线上或顶端,还有圆圈套圆圈,很有个性。这位同学把三个圆圈串起来,或者全放到右边去,我想也有他的道理,免得和后面的圆圈混淆。这有四个圆圈,好像是(拖音)
生:我原来也打算画三个圆圈,但看起来不对称,我觉得加一个美观(掌声)。
师:与众不同,有创见!
生:我画糖葫芦也是有讲究的。第一个圈比第二个小些,第三个比第二个大些,颜色也不一样,串起来像个糖葫芦,记忆很方便。又因为10后面只有一个零,比100小,1 000后面有三个零,比100大,所以斜线上的圆圈一个比一个大(热烈掌声)。
……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创造性。那么,人们通常使用的千分号是怎样的呢?请看:(投影显示)
邳州市的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5.36‰。
师:这句话里就有一个千分数。和黑板上哪一个一样?
……
【赏析】课近尾声,本以为可以画一个句号,然而一个简单的质疑环节却“质”出了一片新天地,妙笔生花出一个“千分数”。顺势而流,因为学生有百分数的学习历程与体验,创造“千分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触类旁通,由“百分数”猜想“千分数长得什么样”,迁移中类比,类比中有模仿,有创新。教者所做的仅仅是提供一种新知生长的环境,引发的是一个创造发展的触点,点燃的是一片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然而,这一切皆系于教者心中“比”的这一根弦。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相同、相似和差异的逻辑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有效,以上撷取的仅是黄爱华智慧地运用比较的几朵奇葩。(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四季园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sungong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