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游击战成为以弱对强的经典战术后,以美国为首的强势一方则推动非接触战向极致发展,其中之就是赋予了原本仅具备侦察功能的无人机以攻击的能力。据说这要归功于美国情报界的泰斗级人物查理·艾伦。就是他,坚持为“捕食者”无人机配备了导弹。
“9·11事件”后,美国中情局就开始利用无人机帮助完成对基地组织头目的“定点清除”。
2001年11月13日晚,塔利班的大部队撤出首都喀布尔。在美国间谍卫星和侦察机的监视下,塔利班的行动一览无余。“基地”组织二号人物阿提夫的车队混在撤退的大部队中其实并不显眼,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进,还有意识地在躲避追兵及美国卫星和侦察机的观察。不过一架RQ-1A“捕食者”无人侦察机还是用机载摄像机拍下了这个可疑车队。
[专家观点]
无人机在战场上能发挥多大效应主要由其携带的任务载荷决定,这些载荷可以分为三类:侦察监视类、通信类和武器类,主要包括有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前视红外设备、激光雷达、电视摄像机、合成孔径雷达、多探测器转塔、攻击弹药等。
“捕食者”携带的主要是“天球”14TS多传感器监视系统、AN/ZPQ-1战术长航时合成孔径雷达、TESAR监视雷达系统、单通道收发机等,使其具备了全天候侦察能力,在4000采高度时分辨率为0.3米,对目标定位精度0.25米。其获得的各种侦察影像,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实时向前线或后方指挥部传送。
阿提夫何许人?据美联社报道,阿提夫的真名为穆罕默德·苏布希·阿布·西塔,埃及人。有人说他曾在埃及当过警察,也有人说他在埃及服过2年兵役。20世纪80年代在阿富汗境内参加反苏作战。1988年,阿提夫帮助拉登成立了阿尔一凯达(阿拉伯文意思为“基地”)组织,并担任拉登的秘书。这期间,阿提夫编写了一本180页的恐怖训练手册,题为《反暴君圣战的军事研究》。211世纪90年代前期,阿提夫还被派往索马里,训练穆斯林游击队,破坏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之后,又同其他“基地”组织头目策划了1998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的恐怖袭击活动。据说阿提夫还是“9·11事件”的主要策划人。1999年,埃及在阿提夫没有出庭的情况下判处其7年监禁,罪名是他加入个名为“伊斯兰圣战”的非法组织并且训练其成员。
2001年初,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放拉登出席其子结婚仪式的录相带,儿媳妇就是阿提夫的女儿。由于两人的亲家关系,阿提夫更是得到本·拉登的重用,每次电视画面上出现本·拉登时,阿提夫必定在其左右。
在阿富汗战争中,阿提夫负责指挥“基地”组织惟一的战斗建制旅——第55旅。战前,这个旅驻守在喀布尔南部地区,拥有5000余人,其中包括1500名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的原教旨主义者。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没有发现自己被架无人机给盯上了。
[专家观点]
“捕食者”机长8.13米,翼展14.85米,最大活动半径37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40千米/小时,留空时间2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60小时。在多种无人机中,美国中情局之所以选定“捕食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它飞行时,地面听不到任何声音,而它却能清晰地辨认地面8千米范围内的任何目标
“捕食者”没有机上记录能力,全部任务图像记录装置都设在地面控制站中
“捕食者”按照工作程序,将车队的这些图像通过加密卫早通信系统,实时地传输给远在美国本土佛罗里达州的美军中央指挥中心控制室。控制室的情报分析人员初步判断,认为这可能是“一条大鱼”,又迅速将信息转送给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经过多名情报专家会商,最后判定这支车队里一定有“基地”组织的重要头目。指挥中心随即命令地面操作人员,控制无人机紧紧盯住这一目标。
[专家观点]
无人机的操作并不像操纵航模那样简单“捕食者”的机组人员有55名,其中基本操作人员包括无人机平台操作人员和传感器操作人员,他们在地面控制站内借助C频段视距内数据链或Ku频段视距外卫星数据链操纵无人机飞行工作站包括2台43厘米主视频显示监视器,2台负责监视无人机状况和性能数据的23厘米二级显示监视器;带跟踪球键盘和驾驶杆的控制台;安装在地板上的无人机刹车/方向舵控制脚蹬,人工控制所用的基本视觉信息由安装在机头的摄像机提供。
11月17日凌晨1时左右,阿提夫的车队到达一个村镇后,主要人员住进了一栋三层楼的旅馆。夜已深了,但大家都没有睡。撤出喀布尔后下一步该如何安排是目前最紧迫的事。在阿提夫的主持下,大家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不时还有人在进进出出。
也难怪这些人有点放松警惕,因为这里是阿提夫的一个秘密据点,他们早已作了精心安排以避开美国的侦察。
盘旋在屋外的“捕食者”,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将机载摄像机调整到能拍摄到有灯光房间的方向。通过传回的图像,情报分析人员发现,整座旅馆戒备森严,有灯光房间内似乎正在召开会议。此时,与“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一起执行任务的,还有一架由“捕食者”改装挂载两枚“海尔法”导弹的无人攻击机,可以随时发起攻击。
旅馆里的人仍在激动地交谈着,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专家观点]
“捕食者”无人机安装“海尔法”导弹后被称为MQ-1A型,当时使用的“海尔法”导弹是AGM-114K型,导引头视野只有8°,只能直接瞄准发射,投射高度较低,约为3000米,使无人机被击毁的概率增大为此,美军在2005年研制成功AGM-114P型“海尔法”导弹,导引头视野增加到90°,可以离轴发射,攻击范围明显增大,发射高度也提高到了8000米,成为美国新研制无人攻击机的标准弹药
有资料表明,当时虽然可以立刻发起攻击,但指挥人员考虑到目标十分重要,而无人攻击机火力有限,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决定将在空中待命的3架F-15E战斗机调到目标附近,与无人机联合行动。
F-15E部署到位。一声令下,3架F-15E对可疑人员居住的房间分别投下了一枚GBU-15型激光制导炸弹,无人攻击机也向停车场内的汽车发射了2枚“海尔法”导弹。F-15E战斗机装有“兰盾”夜间低空导航系统,使GBU-15型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偏差不大于1米。3枚GBU-15和2枚“海尔法”全部准确命中目标,现场一片火海。
在这次袭击行动的数小时后,美国军方截听到一个从阿富汗发出的卫星电话信号,经过美方的情报系统破译之后,才知道打电话的人正是塔利班的一名特工。情绪异常激动和伤感的他,竟忘了应该遵守的保密规定,直接在电话中披露了拉登的恐怖组织中有多名高层在攻击中阵亡,并点名提到57岁的阿提夫。与此同时,英国军方也在随后截听到另一则对话,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消息。
[专家观点]
阿富汗战争,美国开启了无人机直接攻击作战的先 河,而为了取得这些成绩,美军战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是周密细致地做好各种技术保障工作。从空军等专业部队的飞行员和其他技术人员中,挑选了无人攻击机的传感器操作员和技术维修人员,并根据无人机特点和担负的任务等情况,专门进行业务培训;编写了无人攻击机手册,供操作员和基层指挥员进行作战、训练,
二是调整和完善指挥体系,提高无人攻击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阿富汗战争之初,无人机几次发现重要目标,但由于指挥程序中间环节多,时间过长,错过战机美国防部及时修改特种部队的指挥关系,明确由总统直接指挥美军特种部队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并由特种作战司令为总统的执行官。
三是加强无人攻击机与其它力量的协同配合,提高相互支援能力,无人攻击机需要无人侦察机、空中战斗机等力量的密切配合,战前,美军从技术手段、指挥程序和协同方法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确保了无人攻击机与其它作战力量的密切协同
其实,这不是无人攻击机的首次使用。首次是在阿富汗战争爆发的第12天,即2001年10月18日。“捕食者”发现并攻击了奥马尔的专车,奥马尔的家人均被炸死,但奥马尔侥幸逃过一劫。这次成功击毙阿提夫令美国欣喜若狂,从此,利用无人机进行定点清除几乎成为常态,在阿富汗如此,在伊拉克、巴基斯坦也是如此。
[终极点评]
此次行动。是美军灵活运用无人机实施攻击行动的成功战例,其成功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下放权力,简化指挥程序,保证了此次行动指挥决策的快速果断。这次无人机侦察和打击行动,从情报获取到火力打击,几乎是实时传递、实时分析判断、实时果断地定下行动决心,确保了打击行动的时效性。
二是规范的行动程序,密切的协同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无人机的作战效能。此次行动,从情报侦察、信息传输、分析判断、定下决心到指挥协调各种力量,程序规范,方法得当,犹如一根链条。同时,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和战斗机密切协同配合,犹如一部完整的机器,运转协调有序,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时效,又使各种力量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是注意加强无人机操控人员和情报分析人员的训练,提高操控无人机和情报判读能力。阿富汗战争前,美军专门在克里奇空军基地建立了无人机飞行控制员和传感器操作员训练基地。这次行动虽是美军特种部队初期使用无人攻击机的实践,而且是在夜间实施,但无人机控制人员能准确有效地控制无人机行动,及时调整侦察监视角度。并源源不断地将清晰的情报信息传输给情报分析人员;情报分析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获得的情报信息,为行动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会很欣喜地看到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作战样式的产生,并且也可以很认同地说,第五代战机一定是无人攻击机。
然而继续的故事是,2010年2月,美军在阿富汗的一次无人机攻击行动中,由于无人机操控人员未能准确地解读无人机上实时传送的原始数据,“提供了不准确且不专业的报告”,错误地把运送30名平民的3辆汽车,当作塔利班武装分子;而情报分析人员也“未能恰当地分析当时情况”,导致23名阿富汗平民死亡。
新美国基金会近期的研究表明,2004~2010年,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打死830~1210人,其中只有550~850人是武装分子。而巴基斯坦官员2009年表示。美国无人机共打死700名平民,却只消灭了14名恐怖组织头目。
平民伤亡成为美国无人机最大的硬伤,也是被人诟病的因素。显然无人机带来的“零风险”只是对美国士兵而言的,杀戮变成了“电子游戏”,一旦成瘾,后果不堪设想。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调查员奥尔斯顿说,国际人道法规定禁止实施恣意打击。除非美国政府为使用无人机实施定点打击提供符合国际法的合理依据,否则可能被认为实施了“不加区别的杀戮”。
“9·11事件”后,美国中情局就开始利用无人机帮助完成对基地组织头目的“定点清除”。
2001年11月13日晚,塔利班的大部队撤出首都喀布尔。在美国间谍卫星和侦察机的监视下,塔利班的行动一览无余。“基地”组织二号人物阿提夫的车队混在撤退的大部队中其实并不显眼,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进,还有意识地在躲避追兵及美国卫星和侦察机的观察。不过一架RQ-1A“捕食者”无人侦察机还是用机载摄像机拍下了这个可疑车队。
[专家观点]
无人机在战场上能发挥多大效应主要由其携带的任务载荷决定,这些载荷可以分为三类:侦察监视类、通信类和武器类,主要包括有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前视红外设备、激光雷达、电视摄像机、合成孔径雷达、多探测器转塔、攻击弹药等。
“捕食者”携带的主要是“天球”14TS多传感器监视系统、AN/ZPQ-1战术长航时合成孔径雷达、TESAR监视雷达系统、单通道收发机等,使其具备了全天候侦察能力,在4000采高度时分辨率为0.3米,对目标定位精度0.25米。其获得的各种侦察影像,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实时向前线或后方指挥部传送。
阿提夫何许人?据美联社报道,阿提夫的真名为穆罕默德·苏布希·阿布·西塔,埃及人。有人说他曾在埃及当过警察,也有人说他在埃及服过2年兵役。20世纪80年代在阿富汗境内参加反苏作战。1988年,阿提夫帮助拉登成立了阿尔一凯达(阿拉伯文意思为“基地”)组织,并担任拉登的秘书。这期间,阿提夫编写了一本180页的恐怖训练手册,题为《反暴君圣战的军事研究》。211世纪90年代前期,阿提夫还被派往索马里,训练穆斯林游击队,破坏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之后,又同其他“基地”组织头目策划了1998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的恐怖袭击活动。据说阿提夫还是“9·11事件”的主要策划人。1999年,埃及在阿提夫没有出庭的情况下判处其7年监禁,罪名是他加入个名为“伊斯兰圣战”的非法组织并且训练其成员。
2001年初,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放拉登出席其子结婚仪式的录相带,儿媳妇就是阿提夫的女儿。由于两人的亲家关系,阿提夫更是得到本·拉登的重用,每次电视画面上出现本·拉登时,阿提夫必定在其左右。
在阿富汗战争中,阿提夫负责指挥“基地”组织惟一的战斗建制旅——第55旅。战前,这个旅驻守在喀布尔南部地区,拥有5000余人,其中包括1500名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的原教旨主义者。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没有发现自己被架无人机给盯上了。
[专家观点]
“捕食者”机长8.13米,翼展14.85米,最大活动半径37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40千米/小时,留空时间2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60小时。在多种无人机中,美国中情局之所以选定“捕食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它飞行时,地面听不到任何声音,而它却能清晰地辨认地面8千米范围内的任何目标
“捕食者”没有机上记录能力,全部任务图像记录装置都设在地面控制站中
“捕食者”按照工作程序,将车队的这些图像通过加密卫早通信系统,实时地传输给远在美国本土佛罗里达州的美军中央指挥中心控制室。控制室的情报分析人员初步判断,认为这可能是“一条大鱼”,又迅速将信息转送给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经过多名情报专家会商,最后判定这支车队里一定有“基地”组织的重要头目。指挥中心随即命令地面操作人员,控制无人机紧紧盯住这一目标。
[专家观点]
无人机的操作并不像操纵航模那样简单“捕食者”的机组人员有55名,其中基本操作人员包括无人机平台操作人员和传感器操作人员,他们在地面控制站内借助C频段视距内数据链或Ku频段视距外卫星数据链操纵无人机飞行工作站包括2台43厘米主视频显示监视器,2台负责监视无人机状况和性能数据的23厘米二级显示监视器;带跟踪球键盘和驾驶杆的控制台;安装在地板上的无人机刹车/方向舵控制脚蹬,人工控制所用的基本视觉信息由安装在机头的摄像机提供。
11月17日凌晨1时左右,阿提夫的车队到达一个村镇后,主要人员住进了一栋三层楼的旅馆。夜已深了,但大家都没有睡。撤出喀布尔后下一步该如何安排是目前最紧迫的事。在阿提夫的主持下,大家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不时还有人在进进出出。
也难怪这些人有点放松警惕,因为这里是阿提夫的一个秘密据点,他们早已作了精心安排以避开美国的侦察。
盘旋在屋外的“捕食者”,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将机载摄像机调整到能拍摄到有灯光房间的方向。通过传回的图像,情报分析人员发现,整座旅馆戒备森严,有灯光房间内似乎正在召开会议。此时,与“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一起执行任务的,还有一架由“捕食者”改装挂载两枚“海尔法”导弹的无人攻击机,可以随时发起攻击。
旅馆里的人仍在激动地交谈着,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专家观点]
“捕食者”无人机安装“海尔法”导弹后被称为MQ-1A型,当时使用的“海尔法”导弹是AGM-114K型,导引头视野只有8°,只能直接瞄准发射,投射高度较低,约为3000米,使无人机被击毁的概率增大为此,美军在2005年研制成功AGM-114P型“海尔法”导弹,导引头视野增加到90°,可以离轴发射,攻击范围明显增大,发射高度也提高到了8000米,成为美国新研制无人攻击机的标准弹药
有资料表明,当时虽然可以立刻发起攻击,但指挥人员考虑到目标十分重要,而无人攻击机火力有限,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决定将在空中待命的3架F-15E战斗机调到目标附近,与无人机联合行动。
F-15E部署到位。一声令下,3架F-15E对可疑人员居住的房间分别投下了一枚GBU-15型激光制导炸弹,无人攻击机也向停车场内的汽车发射了2枚“海尔法”导弹。F-15E战斗机装有“兰盾”夜间低空导航系统,使GBU-15型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偏差不大于1米。3枚GBU-15和2枚“海尔法”全部准确命中目标,现场一片火海。
在这次袭击行动的数小时后,美国军方截听到一个从阿富汗发出的卫星电话信号,经过美方的情报系统破译之后,才知道打电话的人正是塔利班的一名特工。情绪异常激动和伤感的他,竟忘了应该遵守的保密规定,直接在电话中披露了拉登的恐怖组织中有多名高层在攻击中阵亡,并点名提到57岁的阿提夫。与此同时,英国军方也在随后截听到另一则对话,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消息。
[专家观点]
阿富汗战争,美国开启了无人机直接攻击作战的先 河,而为了取得这些成绩,美军战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是周密细致地做好各种技术保障工作。从空军等专业部队的飞行员和其他技术人员中,挑选了无人攻击机的传感器操作员和技术维修人员,并根据无人机特点和担负的任务等情况,专门进行业务培训;编写了无人攻击机手册,供操作员和基层指挥员进行作战、训练,
二是调整和完善指挥体系,提高无人攻击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阿富汗战争之初,无人机几次发现重要目标,但由于指挥程序中间环节多,时间过长,错过战机美国防部及时修改特种部队的指挥关系,明确由总统直接指挥美军特种部队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并由特种作战司令为总统的执行官。
三是加强无人攻击机与其它力量的协同配合,提高相互支援能力,无人攻击机需要无人侦察机、空中战斗机等力量的密切配合,战前,美军从技术手段、指挥程序和协同方法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确保了无人攻击机与其它作战力量的密切协同
其实,这不是无人攻击机的首次使用。首次是在阿富汗战争爆发的第12天,即2001年10月18日。“捕食者”发现并攻击了奥马尔的专车,奥马尔的家人均被炸死,但奥马尔侥幸逃过一劫。这次成功击毙阿提夫令美国欣喜若狂,从此,利用无人机进行定点清除几乎成为常态,在阿富汗如此,在伊拉克、巴基斯坦也是如此。
[终极点评]
此次行动。是美军灵活运用无人机实施攻击行动的成功战例,其成功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下放权力,简化指挥程序,保证了此次行动指挥决策的快速果断。这次无人机侦察和打击行动,从情报获取到火力打击,几乎是实时传递、实时分析判断、实时果断地定下行动决心,确保了打击行动的时效性。
二是规范的行动程序,密切的协同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无人机的作战效能。此次行动,从情报侦察、信息传输、分析判断、定下决心到指挥协调各种力量,程序规范,方法得当,犹如一根链条。同时,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和战斗机密切协同配合,犹如一部完整的机器,运转协调有序,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时效,又使各种力量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是注意加强无人机操控人员和情报分析人员的训练,提高操控无人机和情报判读能力。阿富汗战争前,美军专门在克里奇空军基地建立了无人机飞行控制员和传感器操作员训练基地。这次行动虽是美军特种部队初期使用无人攻击机的实践,而且是在夜间实施,但无人机控制人员能准确有效地控制无人机行动,及时调整侦察监视角度。并源源不断地将清晰的情报信息传输给情报分析人员;情报分析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获得的情报信息,为行动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会很欣喜地看到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作战样式的产生,并且也可以很认同地说,第五代战机一定是无人攻击机。
然而继续的故事是,2010年2月,美军在阿富汗的一次无人机攻击行动中,由于无人机操控人员未能准确地解读无人机上实时传送的原始数据,“提供了不准确且不专业的报告”,错误地把运送30名平民的3辆汽车,当作塔利班武装分子;而情报分析人员也“未能恰当地分析当时情况”,导致23名阿富汗平民死亡。
新美国基金会近期的研究表明,2004~2010年,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打死830~1210人,其中只有550~850人是武装分子。而巴基斯坦官员2009年表示。美国无人机共打死700名平民,却只消灭了14名恐怖组织头目。
平民伤亡成为美国无人机最大的硬伤,也是被人诟病的因素。显然无人机带来的“零风险”只是对美国士兵而言的,杀戮变成了“电子游戏”,一旦成瘾,后果不堪设想。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调查员奥尔斯顿说,国际人道法规定禁止实施恣意打击。除非美国政府为使用无人机实施定点打击提供符合国际法的合理依据,否则可能被认为实施了“不加区别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