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参与到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驱动法作为新课改下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愿意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练习,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本文介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策略,希望可以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35-01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低,更多的都是在按照教师的安排在进行学习,教学中的任务也大多都是让学生按照既定内容去操作,所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不夠深刻,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针对于此,教师就需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到体现,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养成核心素养。
一、以生为本,合理设计学习任务
现在的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也不陌生,但是让其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就不高。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并注重任务的可完成性和有效性[1]。兴趣需要是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可以活跃愉悦体验,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可完成性是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有选择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和知识内容;有效性是保证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结合,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针对这三点的考虑,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就可以发挥作用,极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中。以《刷子和喷枪》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填图的任务游戏,既保证了学生愿意去了解和操作,又没有具体的要求,所有学生都可以去完成。
二、注重兴趣激发,创设任务情境
教师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以使学生积极去完成任务,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小学生在年龄上比较贪玩,对于教学任务刚开始可能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不能保持长久,教师就需要创设任务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任务当中,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激发,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2]。例如,在《插入图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设计员的角色,把学生带入到角色当中,然后布置在文本中插入相应图片的任务,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任务完成之中,保证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任务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思想,要保证情境被学生所接受,并可以融入其中,学生可以得到快乐的体验。
三、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指导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不是教师布置任务之后就结束了,还需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指导。小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都处于初期,所以也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效完成任务,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方法上,教师需要加强教学中的时间操作指导,让学生可以有效完成任务,避免学生感觉无法完成,而消极对待,失去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走访指导和组织合作来实现对学生的指导[3]。走访指导是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后,走入到学生之间,对于陷入困境的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对于已经完成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监督,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保障。组织合作是将学生进行互补分组,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去完成任务,弥补了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
四、多元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性评价,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学生建立学习习惯。例如,在《制作表格》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就要从学生完成的效果、创新内容、使用时间、过程中的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让学生可以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较为在意,特别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主观认识上认为任务的完成有意义。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学生可以更好的获取知识,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素养都会得到提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和合理安排和设计执行。在设计任务时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组织和指导,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在任务完成评价上,要以鼓励为主,制定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永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10):73-74.
[2]陈妙畴.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8(09):83-8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35-01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低,更多的都是在按照教师的安排在进行学习,教学中的任务也大多都是让学生按照既定内容去操作,所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不夠深刻,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针对于此,教师就需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到体现,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养成核心素养。
一、以生为本,合理设计学习任务
现在的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也不陌生,但是让其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就不高。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并注重任务的可完成性和有效性[1]。兴趣需要是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可以活跃愉悦体验,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可完成性是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有选择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和知识内容;有效性是保证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结合,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针对这三点的考虑,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就可以发挥作用,极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中。以《刷子和喷枪》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填图的任务游戏,既保证了学生愿意去了解和操作,又没有具体的要求,所有学生都可以去完成。
二、注重兴趣激发,创设任务情境
教师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以使学生积极去完成任务,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小学生在年龄上比较贪玩,对于教学任务刚开始可能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不能保持长久,教师就需要创设任务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任务当中,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激发,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2]。例如,在《插入图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设计员的角色,把学生带入到角色当中,然后布置在文本中插入相应图片的任务,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任务完成之中,保证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任务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思想,要保证情境被学生所接受,并可以融入其中,学生可以得到快乐的体验。
三、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指导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不是教师布置任务之后就结束了,还需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指导。小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都处于初期,所以也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效完成任务,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方法上,教师需要加强教学中的时间操作指导,让学生可以有效完成任务,避免学生感觉无法完成,而消极对待,失去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走访指导和组织合作来实现对学生的指导[3]。走访指导是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后,走入到学生之间,对于陷入困境的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对于已经完成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监督,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保障。组织合作是将学生进行互补分组,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去完成任务,弥补了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
四、多元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性评价,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学生建立学习习惯。例如,在《制作表格》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就要从学生完成的效果、创新内容、使用时间、过程中的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让学生可以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较为在意,特别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主观认识上认为任务的完成有意义。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学生可以更好的获取知识,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素养都会得到提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和合理安排和设计执行。在设计任务时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组织和指导,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在任务完成评价上,要以鼓励为主,制定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永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10):73-74.
[2]陈妙畴.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8(09):83-84.